你敢加税,我就敢撤资!27国分歧越闹越大,欧盟公布最终结果

巨大的潘凤聊世界 2024-10-11 18:24:58

2024年10月4日,布鲁塞尔,欧盟总部。27个成员国代表齐聚一堂,气氛却异常凝重,空气中弥漫着剑拔弩张的味道。投票结果即将揭晓:10票赞成,5票反对,12票弃权。尽管赞成票并非压倒性优势,但最终,欧盟对华电动车加征关税的提案还是艰难地跨过了通过的门槛。

消息一出,全球哗然。有人拍手称快,认为终于有人出手遏制中国电动车的“价格屠夫”行径;也有人忧心忡忡,预感到一场贸易风暴正在酝酿,其破坏力难以估量。而身处漩涡中心的中国电动车企业,则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这场看似突如其来的“加税”风波,背后是欧洲传统汽车产业的焦虑和挣扎,是中欧贸易关系的天平不断倾斜,更是全球电动车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的真实写照。

曾经,欧洲汽车工业是全球当之无愧的霸主。奔驰、宝马、奥迪、大众……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代表着精湛的工艺、严谨的品质和百年品牌的沉淀。然而,当新能源汽车的浪潮席卷全球,这些传统巨头却发现,自己似乎患上了“中年危机”。

一方面,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异军突起,以势如破竹之势抢占全球市场份额。数据显示,2022年,欧洲品牌汽车在华销量仅勉强超过1000万辆,与巅峰时期相比大幅缩水。中国品牌比亚迪,更是在2023年超越大众,成为全球销量最高的汽车品牌。

欧洲车企在华市场节节败退,昔日辉煌不再,焦虑情绪蔓延。尤其以法国、意大利为代表的国家,其汽车工业基础相对薄弱,面对中国电动车的竞争压力更加明显。

另一方面,欧洲内部的“碳中和”目标和日益严格的排放法规,也倒逼着传统车企加速转型。然而,转型需要巨额资金投入和技术突破,短期内难以看到回报。相比之下,中国电动车企业凭借政策扶持、规模效应和技术创新,在成本和性能上都取得了领先优势。

内外夹击之下,欧洲传统车企陷入两难境地:固守燃油车市场,只能眼看着市场份额被蚕食殆尽;转型新能源汽车,又面临着巨大风险和不确定性。

为了保护本国汽车产业,以法国、意大利为代表的国家开始打起了“贸易保护主义”的算盘。他们将矛头指向中国政府对电动车产业的补贴政策,指责中国电动车企业凭借“不公平”的竞争优势,冲击欧洲市场。

2023年10月,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公开提议,对中国电动汽车展开反补贴调查。她声称,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市场的成功,部分原因在于获得了政府的巨额补贴,这对欧洲汽车产业构成“不公平竞争”。

尽管最终调查并未找到确凿证据,证明中国电动车企业确实获得了“过度”的政府补贴,但欧盟方面似乎早已打定主意,要给中国电动车“上点颜色看看”。2024年8月,欧盟委员会发布最终裁决草案,建议对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征收17%至36.3%的高额关税。

这一决定立即引发了轩然大波。反对者认为,欧盟此举是典型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是对自由贸易原则的践踏,最终只会损害自身利益。支持者则坚称,中国电动车的“低价倾销”行为,已经对欧洲汽车产业构成“实质性损害”,必须采取措施加以遏制。

在是否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的问题上,欧盟内部并非铁板一块。以法国、意大利为首的“贸易保护主义者”,与以德国为首的“务实合作派”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博弈。

法国总统马克龙多次公开表示,汽车产业是法国的支柱产业,欧盟必须采取强硬措施,保护本国企业免受“不公平竞争”的冲击。意大利政府也担心,如果不采取保护措施,本国汽车产业将被中国电动车“挤垮”。

然而,德国方面却对加税提案表示强烈反对。德国汽车行业与中国市场联系紧密,大众汽车在华销量更是占据其全球销量的近40%。德国政府和企业都担心,加税将引发中国采取报复性措施,最终损害德国经济利益。

德国财政部长林德纳公开批评欧盟委员会,认为“不应轻易挑起贸易战”。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和工业联合会也呼吁欧盟与中国继续对话,避免局势恶化。

除了赞成和反对的两大阵营外,还有不少国家在“利益”与“立场”之间摇摆不定。西班牙最初支持加税,但后来考虑到本国猪肉出口对中国市场的依赖,最终选择了弃权。瑞典、芬兰、葡萄牙等国也担心加税会引发贸易战,对本国经济造成负面影响,因此选择了“沉默”。

最终,欧盟以微弱优势通过了加税提案,但这并不意味着“贸易保护主义者”取得了最终胜利。事实上,这场博弈中没有赢家。加税将加剧中欧贸易摩擦,损害双方经济利益;而欧盟内部的分裂,也将削弱其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欧盟的加税决定,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巨石,激起层层涟漪。首当其冲的,自然是中国电动车企业。

长期以来,中国电动车凭借高性价比优势,在欧洲市场攻城略地。然而,一旦高额关税落地,中国电动车的价格优势将被削弱,市场竞争力也将大打折扣。

以比亚迪汉为例,目前在欧洲的售价约为 4 万欧元。如果加征 20% 的关税,其价格将上涨至近 5 万欧元,与欧洲本土品牌的价格差距将被迅速拉近,甚至抹平。

面对突如其来的“关税壁垒”,中国电动车企业不得不重新审视其欧洲战略。一些企业可能会被迫退出部分欧洲市场,以规避高额关税;另一些企业则可能选择在欧洲当地建厂,以降低成本,但这又将增加企业的运营负担。

然而,欧盟的算盘真的打对了吗?加征关税,真的能“保护”欧洲本土车企,重振欧洲汽车工业的雄风吗?

答案恐怕并不乐观。

首先,加征关税将推高欧洲电动车的整体价格,损害欧洲消费者的利益。长期来看,这将抑制欧洲电动车市场的需求,不利于欧洲实现其雄心勃勃的“碳中和”目标。

其次,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电动车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国。加征关税将增加欧洲车企的生产成本,削弱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更重要的是,中国绝不会对欧盟的贸易保护主义行径坐视不理。一旦欧盟实施关税,中国必将采取反制措施。届时,法国的葡萄酒、西班牙的猪肉、意大利的乳制品……这些欧盟的优势出口产品,都可能成为被“反制”的目标。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场由欧盟挑起的贸易战,最终只会是两败俱伤的结局。

欧盟对华电动车加税事件,是全球经济政治格局深刻变化的缩影。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中欧之间的贸易摩擦日益增多。从光伏产业到电信设备,从钢铁产品到电动汽车,欧盟对华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层出不穷。

然而,历史和现实都已证明,贸易保护主义并非解决问题的良方。相反,它只会加剧贸易摩擦,损害双方利益,最终阻碍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欧作为全球两大重要经济体,更应该携手合作,共克时艰,而不是相互猜忌,彼此设限。

一方面,中欧双方应加强沟通对话,增进相互理解与信任,妥善处理贸易摩擦和分歧。在电动汽车领域,双方可以探索建立公平、透明、非歧视的贸易规则,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和安全。

另一方面,中欧应深化务实合作,共同开拓新兴市场,实现互利共赢。中国拥有庞大的市场、完整的产业链和雄厚的资金实力;欧盟则拥有先进的技术、丰富的经验和成熟的市场机制。双方优势互补,合作潜力巨大。

“以对话代替对抗,以合作代替冲突”。这是中欧双方唯一正确的选择。

欧盟对华电动车加税事件,为全球贸易敲响了警钟。

在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保护主义盛行的背景下,如何维护多边贸易体系,促进全球经济的开放、包容、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所有国家面前的时代课题。

中国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致力于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我们希望,欧盟也能认清形势,顺应时代潮流,与中国一道,共同推动中欧关系健康稳定发展,为世界经济注入更多正能量。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驶向未来的航船需要更多理性和智慧。

信息来源

0 阅读:330

巨大的潘凤聊世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