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美”的《跨过鸭绿江》,为什么会让你忍不住泪流满面?

平分往事 2021-02-27 11:22:44

《跨过鸭绿江》作为2020年底的开播大戏,40集的篇幅,从头还原了70年前那场“抗美援朝“战争的始末。

整个剧组为了赶上2020年“抗美援朝70周年”的时间节点,从8月份开始拍摄,到11月份进入后期制作,再到12月份央视首播。辗转河北、天津、黑龙江等多地取景。为了保证真实还原,剧组还不惜建造了轰炸机、坦克等模型和数千架战斗枪械。100天的时间,这个扛着“任务”的剧组,几乎是完成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工作。

100天,40集,能“完美”吗?不可能。

这部剧从开播以来,就面临着被批评的危险。比如,有些表演不够传神,与战争历史存在出入,剪辑突兀、让人摸不着头脑……

但是,这部剧值得一看吗?

是的,《跨过鸭绿江》值得一看。

不是因为它在同时段领跑的高收视率,也不是因为它以“情怀”取胜,而是因为那些真实发生过的“战争故事”,还有故事里的那些人。我们对他们还有另外一个称谓——英雄。

“英雄”已经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词汇了,如同战争的硝烟一样,离我们很远。

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在课本中看到过他们的名字——杨根思、邱少云、黄继光。书本上通常会有一两张手绘的插图,连小学生都能讲出他们的事迹。

但是,扪心自问,读书时你真的因为那些课本中的文字,感受过深深的震撼吗?

那时的你真的能够理解,他们为什么能被称为“英雄”吗?

好了,《跨过鸭绿江》恰好能够补上这一课。

直观、震撼、令人心碎。《跨过鸭绿江》是“抗美援朝”的“英雄图谱”,它几乎完整展现了那场战争中,出现过的所有英雄的形象。而那三个我们曾经最熟悉的名字,也集中透过影像的方式,让我们止不住痛心到落泪。

让我们看到他们,记住他们,缅怀他们——

“28岁的杨根思”

让我们先花一点点时间,了解杨根思的生平。

杨根思,1922年出生,江苏人,自小命苦——父亲在他8岁时,做长工被活活累死,母亲积郁成疾,随即离世。他没有饭吃,去上海投奔亲戚。做遍了各式小工,依旧饥肠辘辘。直到某天,他恰逢路过的部队。连长看他瘦成了皮包骨,给了他一个干粮。他边吃边跟着队伍跑。

连长告诉他,部队是要去打仗的,是要死人的。你不怕死吗?

杨根思说,我不怕。

杨根思的幼年经历让他知道悲惨的滋味,他胸中有一团燃不尽的怒火。

他的战友怎么形容他?特别肯吃苦,特别敢冲锋。

就在他赴朝鲜的前一年,他刚刚因为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在北京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那大概是他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刻。

1950年10月,杨根思随中国志愿军入朝作战。11月28日,他负责坚守“1071高地”。作为外围的制高点,这里有“小高岭”之称,是美军南逃的必经之地。

杨根思所在的队伍,在经历了8次美军的强烈轰炸后,只剩下身为连长的他和一个排长、一个士兵。在《跨过鸭绿江》中,用7分钟,还原了杨根思生命的最后时刻。

他要求另外两人带走牺牲了的战友的名牌,自己留守阵地,阻断敌人。

这是必死的选择,战友不忍离去,他说,走,这是命令。

此时的朝鲜战场,恰逢百年不遇的极寒天气。他向战友,行了生命中最后一个军礼、

随后,他抱起身边唯一的炸药包,等待敌人的到来。

就在敌人慢慢靠近的时刻,他在硝烟之中冲向敌人的方向。

三十米、二十米、十米……当敌人透过硝烟,看懂这名中国志愿军的意图时,为时已晚。

杨根思扯开了炸药包,与四十名美军,同归于尽。

“我到现在都不知道树上挂着的那条腿,是不是连长的腿。”白发苍苍的昔日战士,说到这句话时,仍旧泣不成声。

杨根思牺牲时,只有28岁。

“26岁的邱少云”

邱少云,重庆人氏,9岁丧父,11岁丧母。13岁被国民党抓去当兵,到1949年,他正式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3月,赴朝作战。

1952年10月2日,他在“391高地”上,承受着烈火的焚烧。

他本身的任务,是去剪断敌人的铁丝网。在最前沿匍匐前进的他,因为地势平坦,只能依靠杂草掩护。

他和战友之间有一段距离,当敌人投下的燃烧弹引燃了身边的枯草时,他没有移动。

当杂草的火引燃了自己的裤脚时,他没有移动。

火势开始在腿上蔓延。直到后背、脖子……

他距离敌人太近,稍有动静就会被发现。他要掩护战友,甚至,他都不能发出声音。

在这场戏中,我们看到即将被烈火吞噬的邱少云,发出无声的呐喊。他的十根手指,深深抓到身下的泥土之中。

烈火的灼烧,是疼痛的最高级别。在拍摄这场戏时,工作人员告诉邱少云的扮演者:你只有15秒。即便穿着防火的衣裤,演员依旧能感觉到身体的疼痛和精神的煎熬。

那么邱少云呢?他承受的是什么?

有一个年轻的网友留言说:他做到了,他是神。

“21岁的黄继光”

黄继光这个角色,导演在拍摄前都没有定下人选。试来试去,找到了一名随剧组拍摄的部队战士。硬朗、朴实、坚定,“军人的姿态不是谁都能够表现出来的”。

定了,就是他。

于是我们在《跨过鸭绿江》中,看到了一个非专业演员,在五分钟之内,将一个家喻户晓的英雄形象塑造成功。

四川人黄继光对连长说,给我个机会吧。

没有犹豫,甚至看不到害怕,这个铁骨一般的汉子决心以死报国。

只是在临走前,他拿出一张入党申请书和母亲写来的家信,“请组织替我保管”。说完,转身奔赴战场。

黄继光用身体堵住敌人的狙击点,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他这样做了。但真得看到这一幕,看到英雄的那张脸,看到他渗血的牙齿和坚毅的眼神……

“尾声”

拍摄历史,演绎战争,当我们透过影像的方式,在屏幕上清晰看到那些牺牲的壮举,那种直面死亡,甚至战胜死亡的无畏精神,我们能够更深地了解到,曾经的战争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那些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到底为后人,留下了怎样宝贵的财富。

《跨过鸭绿江》片尾,响起的是“一条大河波浪宽”。对,就是那首拥有全民泪点的——《我的祖国》。

有人说,我每次都要把这首歌听完。

歌里唱,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

“立国之战,抗美援朝”。

那些英烈忠魂,当永垂史册。

影视故事,尽在“平分往事”

0 阅读:148

平分往事

简介:换个方式,看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