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子玉
能力、智慧这些只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如何做到举重若轻,隐藏自己的情绪和爱好,这才是高手和普通人之间的区别。
昆阳之战后,刘秀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时,却突然传来了哥哥刘縯被杀的消息。很明显,这是更始政权内部各大山头之间的一次火并事件,刘秀兄弟在取得宛城之战和昆阳之战胜利的巨大军功后已经成为了更始帝刘玄和绿林军的眼中刺,绿林军必须通过削藩才能维持对于更始政权的掌控。
更始政权是由新市兵、下江兵、平林兵和舂陵兵组成,新市兵和下江兵属于绿林军系统,舂陵兵属于刘秀兄弟的股份。当初,绿林军之所以绕过刘縯而选择能力平平的刘玄为皇帝,就是为了压制能力在线的刘縯,怕不好控制。
如今,刘秀兄弟在取得巨大的军功之后,在威望层面肯定是盖过绿林军的节奏。为了平衡,为了始终掌控更始政权,绿林军首领就鼓动刘玄杀了刘縯。
在他们的设计中,刘縯被杀之后,刘秀肯定会内心不平,为哥哥诉冤,然后绿林军又可以以内心怨望的罪名将刘秀给杀了,彻底将舂陵兵清洗出局。
是的,历史上任何创业王朝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必须得经历削平内部山头这个过程,更始政权自然也不能避免。
刘秀在收到消息之后就已经明白了刘玄和绿林军的目的:他和哥哥在更始政权的股份以及近期取得的巨大军功就是原罪。哥哥被杀之后,绿林军的屠刀就已经伸向了自己,如何保命,是刘秀必须得马上面对处理的危机。
如果按照正常人的思维,刘秀肯定会选择整合舂陵兵的势力,然后与绿林军火拼。但刘秀却以实际行动给出了一套谁也没有想到的剧本——
他只身从前线返回宛城,向更始帝刘玄谢罪,只字不提自己在昆阳之战中的战功,也只字不提兄长刘縯的事,对于刘縯的旧将,刘秀也坚决不接触,也不去吊唁哥哥,不穿丧服,表现得跟没事人似的。
刘秀的这一系列反常举动其实就是在告诉刘玄和绿林军:“昆阳之战的战功我不想领,我对兄长刘縯之死没有任何看法,我依然是更始政权的忠臣。”
看了刘秀的这一系列反常举动,刘玄和绿林军反而没有理由杀刘秀了,甚至觉得有点不好意思。
但这只是刘秀的表演而已。因为,以他当时的实力根本无法做到叫板绿林军,还不如冒险赌一把,先保住性命再说。
但如何不将情绪外露,如何决绝地将自己和哥哥划清界限,这需要的不仅仅是意志力,更需要表演功底。
这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差距:高手永远是将情绪掩埋,根据现实的需要来表演,为自己的最终目的服务。
可以肯定,刘秀要做到如此,绝对比昆阳之战对他的挑战还要大。
但刘秀比谁都知道,刘縯需要他做的不仅仅是报仇,更是要他成全自己的意志建立帝业。既然和绿林军火拼存在巨大风险,和自己的梦想冲突,那就不如忍一时,让子弹先飞一会。
不久,刘秀就得到了以大司马的身份镇抚河北的机会。从此,蛟龙入海,刘秀通过多年的打拼,最终建立了一统局面的大汉王朝。
刘秀开创了统一的强汉 图源/网络
是的,没有人想到曾经满脸写满憨厚二字的刘文叔能有如此功夫,不仅有昆阳之战中的强大爆发力,又有兄长被杀后的忍辱功夫,最终是越过重重难关踏着无数的尸体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帝业。
这是能力制胜,这是人格魅力的收获,这更是情绪控制高手必然得到的红利。
高手,永远只会让情绪为目标服务,剩下的只是表演。
理论上来说,沛县起兵时,萧何、曹参这些人比刘邦更适合做义军的首领,因为他们早已经佩戴“精英”的标签多年,有管理团队的相关素质。
但为什么最后是刘邦做了沛公,还带领大家灭秦、灭项,建立大汉帝国,原因就是,刘邦是控制情绪的高手,会表演。
起兵之初,刘邦就遭遇雍齿背叛的事,为此,刘邦还大病一场。但在此后的创业过程中,刘邦始终没有杀雍齿,反而是重用。到建立大汉帝国之后,刘邦才对张良说出了心里话:“这小子我早就想杀了,只是碍于他的战功,忍了。”
完了,刘邦就封雍齿为侯。
为啥?
创业之初刘邦不杀雍齿是为了团结沛县力量,建立大汉之后刘邦给雍齿封侯是为了安定人心。全都是为了事业。
可见,任何时候人一定要认清自己的身份定位,干和个人身份所匹配的事,让情绪为目标服务。这一点,刘邦确实是做到了知行合一:
刘邦一直对儒生抱有偏见,各种侮辱,但在发现郦食其是个人才之后,还是马上恭敬地招呼对方;
刘邦率领联军东出攻打彭城到达洛阳时,新城三老董公建议刘邦为义帝发丧以争取道义的制高点。刘邦马上就为义帝发丧三日,哭得是一塌糊涂;
广武对峙时,项羽一箭射中刘邦的胸口,刘邦却在疼痛袭遍全身时抱着脚大喊:“项羽这小子射中我的脚趾了。”完了还强撑着在军中晃悠了一圈,以稳定军心;
...
可以说,这才是刘邦的核心竞争力,会表演,永远只让情绪为目标服务。
想想,如果刘邦处处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通过外在情绪表现出来,被情绪操控着做事,那么他早就被群雄逐鹿的激烈竞争淘汰了。
这就是刘邦和张良、萧何这些所谓精英的区别:意志力强悍,会表演。
如果你通读历史就会发现,这一点几乎就是所有成事的猛人的共同特点。淝水之战中,谢安悠然地和人下棋,当谢玄从前线传来的战报递到谢安手里时,谢安只是草草看了一眼然后就继续下棋,根本不提前线的事。当客人实在忍不住问起前方战况时,谢安才轻描淡写地说:“小儿辈大破贼。”
轻描淡写,云淡风轻,没有一点惊喜。
但最终谢安还是暴露了自己,他在下完棋进门的时候因为内心过于激动木屐被踩断了。
可见,谢安本质上也是俗人一个,有俗人的喜怒哀乐,只是他故意表现出一副举重若轻的神态罢了:前线打的如火如荼,他悠闲地下棋;胜利的战报传来,他也根本没有一丝喜悦。
谢安为什么如此处心积虑地表演,其实就是在维护自己执政者的角色而已,如果他像普通人一样情绪跟着外界的事态发展而起伏,他凭什么掌控庙堂,凭什么服众,凭什么决定东晋王朝的命运?
高手都知道,情绪这东西没用,快乐的情绪也不可持续,还不如表现得淡定一点好,以避免可能的物极必反。
举重若轻是高手的标配 图源/网络
如果我们普通人非要从中学到什么东西,笔者个人的感触是:尽量别追求快乐,因为这东西无法持续,还不如想办法避免痛苦。
后来的李治也是个表演高手。在大唐的储位之争发展到最剧烈的时候,面对哥哥魏王李泰赤裸裸的威胁,李治没有选择立马给父皇告状,而是有意识地在父皇面前表演——
他故意装作一副魂不守舍的样子以让父皇察觉,当太宗逼问他时,他也吞吞吐吐不肯说,父皇逼急了,他才说出了实情。
可以想象,李世民在认清李泰的真实面目之后肯定也会对李治是大加点赞:“还是李治比较纯粹呀。”
李世民当时最大的心愿就是,保全儿子们的生命,而李治的表现已经足以让他相信,如果立李治为储君,那么承乾和李泰的生命都可以得以保全。
最终,晋王李治被立为储君。
在这场储位之争中,李治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没有明争,也没有采取告状的形式向父皇揭露李泰,而是以表演的方式让父皇自己发现李泰的真实面目,完了还将自己仁慈的一面表现给父皇。
想想,李治要是直接给李世民告状,那他在李世民那里无论如何也得不了高分。而他这通精彩表演,则直接将自己送上了太子的位置。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前提是,你要会表演那个不争的状态。
当然,这也是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为什么要坚持支持李治的原因,他们认为:李治性格羸弱,将来好控制。
当李治成为皇帝之后,人们才发现原来自己被骗了,李治不仅将自己的小妈武则天公然引入了后宫,还以霹雳手段将以舅舅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集团给打倒,一点也不拖泥带水。
又是按照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出牌。而成为皇帝之后的李治才是真实的李治,他在晋王、太子时的表现,纯属表演。
也就是说,李治的表演不仅迷惑了太宗,更是迷惑了朝臣,最终让他在储君之争中胜出。
是的,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后来的雍正也是复制了李治这套做法,在九子夺嫡中将自己置身事外,最终拿到了皇帝的角色,他们的武器都是不争,而那个不争的状态却要全靠表演,不能让人看出一丝欲望。
这就是高手和普通人之间的区别,外在表现和内心是两套完全不同的剧本,你永远也不会认清他。
就像王安石一样,他老婆都不知道自己的老公喜欢吃什么菜,你怎么去投其所好?
写文不易,看完急得点个“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