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里路砺青春,《走向大西南》为什么能和当代青年实现同频共振?

纳兰惊梦 2024-09-06 17:07:07

青春是要有梦想的,青春是用来奋斗的。面对青春时期的迷茫和一道道难关,年轻人该如何抉择,如何过关?七十多年前,有一批年轻人用无悔的青春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们就是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总团长的宋任穷高度评价“不愧是投笔从戎的一代,自我牺牲的一代,无私奉献的一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正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CCTV-1)黄金时段热播的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走向大西南》,便是用生动的影像语言,描摹了这支南下八千里,在艰巨任务中谱写激情壮丽红色青春之歌的“西南服务团”,以及他们所交出的经受历史与时代检验的青春答卷。

都说个人的命运总是融入在时代的洪流中,每个时代也都需要有响应历史召唤的个体。《走向大西南》的故事开篇于1949年刘伯承、邓小平贯彻党中央进军大西南的决定,做出组建西南服务团重大决策的时代大背景下,进步学生王步先、袁振全等万余名青年知识分子、技术人员纷纷踊跃报名参加新组建的西南服务团,将自己的才学才干运用于恢复大西南的工农业生产、发展因战争而千疮百孔的社会经济,真正可谓将个人的命运融入到民族民族独立和繁荣发展的命运当中。他们不畏困难和流血牺牲的钢铁意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品质以“情”贯之,具有了穿越时空阻隔,点燃当代年轻人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的热情。

作为中宣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电视剧展播剧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的重点扶持剧目,《走向大西南》基于历史事实,平视地表现重要历史人物、领袖人物,血肉饱满地塑造活泼而有鲜活的青年人物,通过触摸他们所思所想、一言一行,以及行为逻辑和个性,带领观众真切感受到角色之间的情感纽带和共同奋斗的精神。如此生动写实风格与青春励志主题,自然能够穿透代际隔阂,与当代青年人形成情感的同频共振。

《走向大西南》通过在故事构架上注入历史细节,在人物身上注入生活细节手法,赋予剧集的可信性、真实感与情感逻辑。像剧中邓小平给青年学生作《忠诚老实》报告,激励青年们老老实实地说话,老老实实地办事,老老实实地做人,都是原原本本的真实历史;西南服务团团员与普通群众日常生活的细节呈现,则让该剧接地气有人气。这些细节让剧集跨过历史的鸿沟,人物跨过屏幕的分界,与当年青年人建立起精神联动,最终实现“青春要有梦想,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价值传递。

可以说,八千里路砺青春的《走向大西南》之所以能与当代青年实现同频共振,就是因为它在关联现实、情感共鸣等方面与当代青年群体产生了共鸣。在奔涌而过的时间长河里,在那“西南服务团”的小浪花里,有鲜活的人,有动人的情、更涌动着与民族共命运的精神力量,激励着当代青年人把握人生方向,做命运的主人,以民族复兴的步伐为节拍,以永远奋进的青春为旋律,谱写新时代的命运交响曲。

(文/纳兰惊梦)

0 阅读:6

纳兰惊梦

简介:影评人、剧评人,专栏作者,影视行业观察者,电视节目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