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大结局剧作深度解析:最后一堂阅读课,用文学的想象连结真实

霧風誌 2024-07-03 00:02:00

《毕业》大结局,对我来说是有一些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的。虽然和原本内心预想的结尾不同,但我也完全能够欣赏,而且是超级满足地~好好欣赏完了,这部如此特别又如此珍贵的作品。

结局无论是教育、浪漫,还是人物的成长线,都在有限的时长中尽可能收束或留白。

或许有人会觉得些许仓促、潦草,但比起明明白白交代到每个人物的去留兴衰,我更喜欢留白处理。生活本来就无定局,永远在动荡,我认为写实的真实就是让人信服,故事结束后,人物仍然会在他们所处的世界中继续生活下去。

适当的留白带来文学的想象,正如表老师在第一堂课上所说,想象和不能想象之间的差异,带来成绩的差异。

再退一步,想象的背后是什么?我们如何想象一个做留白处理的人物的故事走向?那取决于,阅读的能力。能否从字里行间阅读出一些答案的碎片,或是对问题的延伸,引出更多的好奇、思考、求知。

《毕业》中“教”过的所有知识点,全部都能在结局串起来、反过来帮助我们欣赏这部作品。

前提是我们不迷恋结局,了解到真正的好故事是说不尽的。大峙洞的故事,别说16集,20集、40集也说不尽,如果我们好奇的不仅仅是,坏人是否明确地受到惩罚、好人是否得到应有的奖赏。

我不想评价每一个人物的线是否足够清楚完整,即使和我预测的不一样也无所谓,惠珍这样选还是那样选都一定走得通,因为在我心里她也是无所不能的人;白发魔女、禹胜熙以及她的追随者们——尹智锡、李明俊那些大叔们,是如何落得狼狈下场,不用看也知道。

作为系列剧评的最后一篇,我不想把有限的篇幅放在讨论剧情满意度,或者只是因为和我预期不同就对创作者指指点点。其实我写系列剧评的意图很简单,在本质上和《毕业》有非常相似的点,那就是阅读——

透过镜头语言、剧作分析等等,把从文本转化而成的影像,重新“换算”成文字,我希望尽可能地读懂,并且传达创作者的意图。

尤其是在镜头背后、在字里行间,未被说出来的语言永远比能以台词说出来的语言要多。

甚至有时候未被说出的才是重要的,这个镜头、这场戏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反复、执着地解释这些。

如果说《毕业》是从阅读一个人开始,认知一个世界的,譬如从惠珍老师那里学会阅读并且阅读了惠珍的李俊浩,完成了以学生身份“毕业”、以恋人身份站在惠珍身边的成长,他所憧憬、并有些固执地坚持打造的理想教育,我们看到了那个世界的可能性。

看剧这件事也可以说是从阅读一部作品,认知一个世界。但是探索人类社会与世界的理解要干嘛呢?为什么要认知世界?

我想那就是惠珍的故事线最终要传达的——阅读自己。拼命生活、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才终于在书柜最下层的角落找到了被自己遗失多年的,一个未能毕业的人生阶段。

我们阅读另一个人、阅读所处的人类社会和真实世界,最终是为了返回到自身,阅读自己。

以前的惠珍可能自己也无意识她到底为何不自觉地一直贬低补习班职业、低估自己作为老师的影响力。直到14集末,透过院长和李俊浩的谈话才知道惠珍当年的学业被补习班工作耽误了。

因此她始终没有办法从心底认可补习班的职业价值,也就没办法全然地坚定认可投身这行业的自我价值。

回想当表老师把离职事件归咎于她、白发魔女说她是无赖的时候,她都会产生动摇,因为以前的惠珍对自己的价值乃至人格不够确信,每当有动荡时候她自己就会产生质疑,会想“是我的错”、“我好像真的是那样(无赖)”,旁人看来明明就不是事实。

还有当李俊浩和她辩论“能不能想想你为什么是我的恩师”那时候,惠珍否定的只是一种相较现实来说过于理想化的教育方式吗?她同时否定的是自己(作为老师)的价值和影响力。

借由这个契机,惠珍深深地挖掘、重新阅读了自己的心,发现了需要填补的地方,有遗憾的人生阶段也要让它“毕业”。所以她现在要去做这件事。

我倒觉得未必是多么热爱法律专业,说不定完成学业后又想重新回来做教育了呢,反正,徐惠珍是无所不能的人。

15集着力点在俊浩的“毕业”,16集惠珍也找到了自己的“毕业”之路,作为本剧最主要的人物,他们的叙事作为压轴当然是合理的。

有趣的是,16集用了不小的篇幅去讲惠珍的助教珉智,前15集存在感并不高的一个小配角,却在16集浓墨重彩地安排了三段重要的戏份。

让珉智和禹胜熙吃饭、偶遇夏律,最后和惠珍交心。这三段情节是连贯的,禹胜熙想利用珉智家境不好这点拿钱收买她当间谍,珉智假借拍照偷录音但被禹识破;回去路上偶遇了夏律,被夏律的话打动,回到补习社向惠珍诉说衷情。

珉智的戏份放在最后一集展开一定有很重要的用意。

蕴含了很多层,最表面的就是禹说珉智和惠珍年轻时很像,侧面表现了惠珍的影响力,她带的助教也和她一样有胆识、一样善良,一样是个好老师。

有一个小小的细节呼应,当珉智听到夏律说很喜欢自己,她问夏律要不要一起喝杯饮料。在第7集惠珍得知时宇是怎样的学生后,也曾在偶遇时主动说想请他喝个饮料。

是一种很微妙的“示好”,遇到一个很看重自己的学生,想和他/她多亲近一点的心情,因为很珍贵。

对惠珍来说是又一个想教的学生,但对作为助教的珉智来说可能是第一个,对她的触动一定是非常剧烈的。

另外也展现出惠珍的洞察力与共情力,她短短一句“你的自尊心应该很受伤吧”戳到了珉智的眼泪开关。

人不都是这样嘛,忍着忍着,如果有人说中内心最委屈的那个点,一下就会哭出来,因为感觉被读懂了。

珉智坦诚被禹动摇到,俊浩说是人之常情,而珉智说不是的,“托惠珍老师的福,我才能听到学生称赞我是个好老师,结果我却把这点忘得一干二净,太丢脸了。”(我看的这版字幕漏翻了“丢脸”这句)

联想到表老师告诉惠珍资料被偷时说了类似的话。一个奇妙的连结,让珉智、表老师感到羞愧/丢脸的学生,都是夏律。

这部剧描绘了各种各样的,人的面貌。面对诱惑、面对困境,包括惠珍在犹豫跳槽时都说过这句台词——“我也是人”。

因为是人、面对诱惑会动摇,是人之常情。当时因为时宇,惠珍也说过感觉羞愧到快活不下去这样的话;因为夏律,表老师和珉智都对自己短暂地忘本感到羞愧。

好学生的存在也是让好老师们观照自己的一面镜子。因为是很好的老师,也是本质很好的人,所以会感到羞愧,然后摆正自己。想必白发魔女、禹胜熙,还有那俩大叔···都不会羞愧吧?

再来说珉智的戏为什么放在大结局,为什么重要?更从深层的含义看,珉智作为助教,一个很像惠珍的助教,也许可以理解成类似惠珍的接班人?她的位置其实是,未来的老师。

就像惠珍对曾经的学生俊浩有很大影响,惠珍对她的助教,未来也可能当老师的珉智也有如此大的影响。

好老师的影响力,好的教育的影响力,就是这样吧?所谓言传身教,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产生的正向影响力,或许力量微薄,但是幸好还是看得见的。

因此在16集重点加入“未来的老师”的叙事是有意义的,《毕业》从各个角度,谈论了作为教育者的老师们、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时宇、夏律)。

在最后将目光望向了未来,即使惠珍现在不做老师了,但俊浩会继续下去、珉智也可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成为像惠珍一样的老师,这种延续的目光,正是创作者投射希望的地方。

这种希望仍然是理想化的、仍然是待讨论的,即使期望一部作品改变社会现实是不切实际的,但即使是讨论也很好,讨论本身就有意义。

至少看剧的我们上了文学课、还学习了阅读~

《毕业》将文学的想象和阅读融会贯通地放在一个讲述教育与浪漫的故事中,甚至让我觉得创作者在其中化身为一位真正的老师,用这样一部作品教会我们,到底要如何阅读、阅读的意义是什么?

当我们对惠珍、俊浩以及大峙洞形形色色的人们,对他们的挣扎与烦恼产生共鸣,并且能用更宽的眼界去探索他们挣扎与烦恼的内容——小到教育行业的困境与理想,大到“如何活得像个人”。

并在波折动荡的冲突和充满诱惑的选择中跟着主角们一起判断,怎样才是活得像个人——

说着“我陪你玩吧”的南清美老师,痛斥“一群人渣”的闵组长,不看偷来资料的表老师······

还有卸下权威伪装露出野蛮的白发魔女、伤害别人还沾沾自喜的禹胜熙、犯罪者思维尹智锡、傻傻做着开国功臣梦的李明俊······

正因为惠珍、俊浩之外的大峙洞群像角色也如此生动丰满,呈现出各种人类真实的面貌,才这么令人意犹未尽吧~

说到人类面貌,16集最后有一点,让我惊讶到有点毛骨悚然的程度,对孝任室长/胜奎妈妈的双重社会角色又勾勒了一笔,“所以我想好好投资,再送给我儿子。”

原来就知道室长不简单,她完全有资本可以自立门户,当副院长也充分有实力,这都没什么问题,但让院长捧南清美做补习班招牌的原因,比起看重教学实力和社会商业价值,她真正瞄准的竟然是婚姻价值···“送给我儿子”,笑着说出这种话,瞬间有种不寒而栗的感觉。

戴锦华说:“现代文明,语言是权力,你能不能掌握语言,能不能娴熟地用语言来表达你自己,是这个社会的一个权力格局,所以追求平等和试图反抗的女性,当然要学习语言,而文学永远永远是语言的艺术。”

如南清美一样掌握语言、掌握权力的帅气女性,在无法剥离的传统父权社会中,仍然会因为她的婚恋价值而非社会价值被投资、被“惦记”,这很现实,也很残酷。

原本南清美对胜奎说的话也可以看作老师对人文学科学生的应援,“不想毕业一辈子不毕业也行”,是有别与惠珍俊浩的另一种选择,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学习的过程也很重要,这给了胜奎莫大的肯定,到这里都还算浪漫,但是胜奎隔天却让妈妈帮他娶媳妇······然后孝任室长决定押宝南清美,为的是投资儿媳妇送给儿子。

这什么东亚恐怖故事?

藏在理想Happy Ending下的尖锐像一根不起眼的针,女性的困境、教育的现实,就像平静的海面下涌动的暗流,即使故事结束也仍然会跟随着人物,也借由我们的讨论蔓延到现实,剧里剧外共鸣的这种隐痛本身,即是从文学的想象连结真实世界的最佳证明。

-END-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