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共和国同龄的医者③|刘家放:“祖国好,医疗就会好,人民就会健康”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2024-10-05 11:51:13

受访者简介:刘家放,1949年1月出生,1977年毕业于吉林医科大学中医系,历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外科副主任、主任。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普通外科、泌尿外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并承担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和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本科的授课及临床教学任务。参与编写《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泌尿外科学》等著作,发表论文及科普文章十余篇。

1991年,刘家放(右)和舅舅吴阶平(左)在北京第二届国际泌尿外科会会场。受访者供图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王艾冰 )75岁的刘家放和很多老人一样,喜欢回忆过去。1949年1月刘家放出生一个西医世家,在北京协和医院院子里长大的他很早就知道,自己以后也要成为一名医生,然而机缘巧合让刘家放走进了中医的世界。如今75岁“中医大夫”刘家放在北京中医医院的诊室里一坐就是50年,至今仍没有停歇。

在刘家放的记忆里,1977年的北京中医医院还是一个“大庙”改造成的医院,医生的诊室就是在大厅中被一个又一个隔板隔起来的狭小的空间,每次出诊,不仅能听到自己和患者的声音,还能隐约听到周围几个“诊室”患者的声音。

如今,刘家放的诊室在北京中医医院明医馆2楼一个向阳的屋子,有10多平方米。“诊室在一点点地变好,医疗的手段也肉眼可见地飞速提高,我特别希望祖国越来越好,祖国好,医疗就会好,人民就会健康。”

“我刚成为医生时的医疗环境,你们根本想象不到。”1977年毕业的刘家放被分配到北京中医医院时,简直傻了眼,“我学的是外科,但是北京中医医院那会儿还没有正经的手术室。”刘家放笑着说,患者来了,我们的检查手段除了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外,就只有简单的血常规检查,能给我们参考的数据非常有限。

1978年,北京中医医院的新病房修缮完毕时,刘家放在病房角落里看到一个木箱子,已经落了很多灰尘。出于好奇,他和几位年轻医生一起将箱子打开。

“打开箱子后,那种激动我至今还记得。那是一个在当时很先进的膀胱镜,还有彩色胶卷,应该是分配给我们医院,但是没人知道怎么用,所以就搁置在角落里了。”刘家放回忆,正因为有了这个膀胱镜,他开始在北京中医医院研究微创外科,并确定以泌尿外科这一亚专科作为自己的专攻方向。他结合中药方剂对泌尿系肿瘤、结石、前列腺疾病进行治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理论与方案,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退休后,刘家放婉拒了很多中医诊所的邀请,每周固定2天回到北京中医医院明医馆出诊,“可能我们那个年代的大夫,都有点恋旧吧,这个医院是我看着一点点成长起来的,特别希望能多陪陪它,陪陪这里的患者。”刘家放说,当了50年的大夫,亲身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发展时刻,医学的每一个变化,都可以带给患者幸福。

70岁生日那天,刘家放为自勉创作了一首诗歌,“年至七十未悬车,只为消遣无所期。未解岐黄精髓论,愧对家族大国医。雕虫小技亦仁术,身在杏林尽所及。随心所欲不逾矩,与君携手共古稀。”

“现在老伙计偶尔也会坐在一起喝喝茶、聊聊天。”刘家放感叹,“这是我们的幸运,也是患者的幸运。”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