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过后,中国汽车产业链又一次走到了利润分配的十字路口。
躺着挣几十亿、净利润率超50%!全中国车企给“锂业双雄”打工的时代,过去了。
截至4月最后一个交易日,《汽车K线》统计在册的72家中国汽车业上市公司2023年度报告,披露完毕。
回看过去三年,透过这72份年报,能明显发现经历了上一轮“狂热”之后,行业整体盈利增速出现回落迹象,中国汽车产业链利润又一次重新分配的同时,有些曾经处于生存边缘的板块有了新的发展机遇。
与此同时,随着小米造车全面落地,中国汽车产业格局又被悄然撬动。
盈利增速回落2023年,72家中国汽车业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合计约5.5万亿元,同比增长18.15%,增速较2022年增长1.96个百分点。
72家企业中,有52家营收增长,20家营收出现下降,整体表现好于2022年(44家上涨,28家下降)。
与此同时,上述72家企业2023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以下简称“归母净利润”)合计1709.25亿元,同比增长20.38%,远低于2022年75.42%的增长水平。
不过,实现盈利的企业数量由50家增至54家,合计盈利2376.78亿元;另有18家处于亏损,共计亏损667.54亿元。
除了归母净利润增速显著回落,反差更为明显的是上述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以下简称“扣非净利润”)的表现。
2023年这72家公司扣非净利润合计125.78亿元,同比下降2.64%,与2022年创下的同比大涨132.07%相比,有着天壤之别。
利润再分配然而从各版块表现来看,汽车股整体增速回落并非是个坏消息。
随着之前行业对新能源的狂热趋于理性,乘用车板块的行业地位逐步回归,并有效带动经销商板块改善经营状况。
在汽车股整体营收、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下滑的情况下,乘用车板块稳步增长。
2023年,乘用车板块合计营收迈上3万亿元台阶,达到32490.03亿元,同比增长25.41%,逆势而上,较2022年大幅扩大8.44个百分点。
该板块营收在汽车股整体当中的占比同步由55.66%提升至59.08%,进一步巩固了行业基盘的地位。
相比之下,曾经大热的新能源与智能化板块,2023年合计营收虽然突破万亿大关,为10351.52亿元,但同比增幅由2022年的80.3%骤降至10.13%,在汽车股中的占比也收缩至两成以内。
最吸引眼球的,是2023年中国汽车产业链出现了利润重新分配。
2023年,20家中国乘用车上市公司合计归母净利润为516.81亿元,同比增长334.33%,增幅较2022年显著扩大,在汽车股中的占比同步由8.38%提升至30.24%。
2022年9家盈利、10家亏损的局面发生扭转,2023年乘用车板块中11家实现盈利,合计盈利1123.29亿元,9家处于亏损,合计亏损606.48亿元。
《汽车K线》认为,这里最核心的因素就是,越来越多中国上市车企越来越理性,不再盲目纯电动化,而是追求油电的和谐统一发展。
包括吉利汽车、上汽集团、长安汽车、长城汽车等,既有传统燃油发动机,又有电动化的车型(PHEV)成为主力。一方面,减少对电池的依赖,另一方面,优化原有的燃油动力,实现更高效的节能减排,保持盈利。
形成鲜明对比的,同样是之前大热的新能源与智能化板块,21家公司2023年合计归母净利润为822.07亿元,与2022年相比,不仅跌破了千亿元关口,同比变化由大涨139.68%骤变为下跌22.69%。
同时,最值得关注的,是新能源与智能化板块归母净利润在汽车股整体中的占比,终于由2022年高达74.89%的水平,回落至48.1%。其中科力远由盈转亏,其他企业盈亏表现保持不变。
受乘用车板块带动,之前几乎“命悬一线”的经销商板块迎来转机。
据统计,9家中国汽车经销商集团合计营收5417.61亿元,虽然同比仍下跌3.04%,但较2022年收窄2.5个百分点。更关键的是,与2022年盈亏各半的情况相比,2023年共有7家实现盈利,处于亏损的仅剩2家(庞大集团已经停牌退市)。
最终,经销商板块合计归母净利润达到70.07亿元,告别了2022年同比下跌72.33%的颓势,实现74.83%的增长,在汽车股中占比由微不足道的2.82%,艰难回升至4.1%。
稳扎稳打后的抉择时刻回看过去三年,零部件板块是中国汽车股当中稳扎稳打的典型代表。
从营收角度,零部件板块在汽车股中的整体占比始终维持在6%左右,2023年板块合计营收3124.74亿元,同比增长9.29%,在汽车股中占比5.68%。
从归母净利润角度,2023年零部件板块合计为197.67亿元,同比增长12.7%,与大盘增速最为接近,在汽车股整体中占比11.56%,与2022年几乎一致。
此外,更不同于其他四大板块的是,零部件板块当中的9家上市公司过去三年都保持着全部盈利的状态,仅东安动力的扣非净利润由盈转亏。
财报显示,东安动力2023年归母净利润骤降96.26%,仅为4055万元,是板块中唯一一家没能达到亿元的企业;其扣非净利润更是由盈转亏,出现了7709万元的亏损。
值得一提的是,在“财报季”的4月,东安动力股价走势位列82只中国汽车股倒数第2位。随着“华为概念”和“长安概念”的热度回落,东安动力的业绩表现与股价走势都不容乐观。
这其实也给其余8家零部件上市公司敲响了警钟,在持续多年的稳扎稳打之后,面对新能源、智能化等领域相继出现的热门概念,每一家公司都必须在稳基盘和求创新之间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平衡点。
特别是在乘用车板块崛起的情况下,零部件板块面临着整体的抉择时刻。
商用车板块能否真正走出寒冬还记得在2022年,商用车板块的表现令人十分担忧,不仅营收、归母净利润均出现两位数负增长,扣非净利润更是出现了亏损扩大的迹象。
随着2023年度报告的发布,似乎可以暂时松一口气。
2023年,13家商用车上市公司合计实现营收3612.09亿元、归母净利润102.62亿元,两大业绩指标止跌回升,分别同比增长29.23%和364.98%。
其中,福田汽车、金龙汽车扭亏为盈,商用车板块实现盈利的企业数量增至10家,创近三年最高水平。
与此同时,商用车板块归母净利润在汽车股中占比,也由1.55%大幅提升至6%,同样创近三年新高。
最振奋人心的是扣非净利润的表现。2023年整个板块扭亏为盈,实现盈利13.41亿元,公司盈亏数量逐步持平。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曾在回顾2023年中国商用车市场时指出,“商用车市场在2022年跌落谷底,为200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2023年,受宏观经济稳中向好、消费市场需求回暖因素影响,加之各项利好政策的拉动,商用车市场谷底回弹,实现恢复性增长。”最终,2023年中国商用车销量同比增长22.1%,终结了两连跌的颓势。
那么,随着市场与业绩回暖,商用车板块能否真正意义上走出寒冬,目前仍处于亏损的安凯客车、亚星客车和*ST汉马三家公司,又将何去何从?
小米入局,TOP 10洗牌财报内外,目前中国汽车业的顶流之一就是小米集团。随着小米SU7上市与交付,《汽车K线》正式将小米集团纳入中国汽车股统计范畴,列入乘用车板块。
需要说明的是,在前文对72家中国汽车业上市公司的营收与归母净利润统计与分析中,刨除小米集团带来的影响,乘用车板块合计归母净利润仍然能达到271.85亿元,同比增长128.46%,在汽车股整体中占比22.29%,较2022年明显提升。
不过,随着小米集团的加入,中国汽车业上市公司营收与归母净利润TOP 10同步洗牌。
首先从营收角度,小米集团凭借2709.7亿元的营收规模,入局汽车股便直接位居第5位,立讯精密、北京汽车虽然都实现了营收同比正增长,但从规模上不得不顺位下降一个名次。
相比之下,吉利汽车、长城汽车同比分别增长21.11%和26.12%,以1792.04亿元、1732.12亿元的营收水平,守住了原有的排名。华域汽车被挤出TOP 10。
此外,在归母净利润排名中,小米集团以174.75亿元的盈利水平,超越上汽集团跻身第3位,同时更令汽车股震撼的是,2023年小米集团归母净利润同比涨幅高达606.34%,在TOP 10当中,仅次于扭亏为盈的理想汽车。
正像前文所述,伴随产业链利润被重新分配,昔日的“锂业双雄”——天齐锂业、赣锋锂业排名纷纷下滑,其中天齐锂业归母净利润同比下跌69.75%,排名由第2位跌至第9位。
而赣锋锂业归母净利润同比下跌75.87%后,已经不足50亿元,排名跌出TOP 10。
2023年财报另一大黑马是比亚迪,无论营收还是归母净利润排名都进一步提升。
2023年,比亚迪实现营收6023.15亿元,同比上涨42.04%,力压同比下跌2.39%的广汽集团,位居第2位。同时,由于“锂业双雄”盈利水平骤然下降,叠加比亚迪2023年归母净利润大涨80.72%,同样位居第2位。
Views of AutosKline翻看72份中国汽车业上市公司2023年报,汽车股终于在新能源等热门概念逐渐回归理性之后,回到了由乘用车板块引领的整体回暖。
还记得在一年前,《汽车K线》分析2022年中国汽车股财报时指出,彼时经销商板块“命悬一线”,商用车板块集体“入冬”。
曾经风头无两的新能源与智能化板块抢走了所有的高光时刻,却在今天沦为汽车股五大板块中,唯一归母净利润、扣非净利润均出现下滑的板块。
疯狂过后,中国汽车产业链终于迎来了利润重新分配。小米集团的加入,不仅在资本市场的热度上对“华为概念”构成牵制,同时让整体回暖的汽车产业锦上添花。
文字为【汽车K线】原创,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号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同时,文章内容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股市风险大,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