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71年1月7日,一位一品官员跪倒在了慈禧的面前,此人名叫郑敦谨,官居刑部尚书,主管朝廷上下刑罚的一把手。
此次,慈禧召见他前来,是要交给他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前往江宁,二审不久前发生的“刺马案”。
听到慈禧的话,郑敦谨不由得冷汗直流。对于“刺马案”,他也是有所耳闻。
当时案件发生时,慈禧就命令两个一品大臣彻查此案,可却没有找出这件事的真相。
如今,又找到自己,无疑是要把这个烫手山芋交到自己的手里。
“哀家听说,郑大人铁面无私,百姓们都称呼你为‘郑青天’。因此,哀家此次特意来请郑大人调查这件事。希望郑大人不要辜负哀家的一片期望。”正坐在上方的慈禧边喝茶,边慢悠悠地说道。
慈禧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不管你愿不愿意,这件案子我就是要交给你,你必须要给我差个水落石出。
无奈之下,郑敦谨只好硬着头皮接下了这个案件。
可在调查的过程当中,却发现事情的真相让人不寒而栗。而就在这时,慈禧派人送来密报,要求郑敦谨停止调查“刺马案”,并且放弃对幕后凶手的处置。
那么,慈禧为何会要求郑敦谨停止调查这件事?“刺马案”最后的结局又是怎样的?为何会让郑敦谨感到不寒而栗?
刺马奇案
1870年,也就是同治九年八月二十二日的上午,刚刚上任的两江总督马新贻在检阅完军队之后,在护卫的保护之下,徒步返回官署。
可就在马新贻走到半路的时候,一名40多岁的中年男子突然冲了出来,一下子跪倒在他的面前。
男子手中拿着一纸诉状,嘴里还不停地喊着:“大人,冤枉啊,请给小人做主啊!”
马新贻见此人言辞真切,不像是说假话的人,于是便让其上前来,将状纸递上,并诉说其中的冤情。
可就当马新贻准备接过那人手中的状纸时,男子突然从袖口中抽出一把三寸长的钢刀,狠狠地刺进了马新贻的右肋当中,只留着刀把在外面。
马新贻惨叫一声,顿时鲜血就如同喷泉般涌出,随即他便倒地不起。
一旁的亲兵护卫见状,立刻上前将男子按倒在地上。
可让人感到奇怪的是,那名男子在刺伤马新贻后却丝毫没有想要逃跑的念头,而是任由护卫将其逮捕。
随后,几名护卫抬着浑身是血的马新贻回到了总督府进行治疗。
可由于钢刀刺入的位置实在是太深了,已经将马新贻的内脏刺破了。尽管大夫已经竭尽全力去救治。
但最终还是没能救回马新贻的性命。
光天化日之下,居然有人敢当街行刺清朝的一品官员,这让慈禧太后是怒不可遏,她立刻命令江宁将军和漕运总督火速赶往江宁,彻查这件事。
两人得到命令后,丝毫不敢有片刻的耽误,快马加鞭赶到了江宁。
根据他们的调查,发现马新贻并不是一个有背景的人,他的父亲只是一个普通的秀才,家境也是平平无奇。
不过好在马新贻是一个十分聪明的人,在加上为人勤勉,肯吃苦。在27岁的时候便考中了进士,担任了合肥知县的职务。
此后,一路由县到府再至道,可以说官运是一帆风顺。并且还得到慈禧太后的赏识,被任命为两江总督,总管江苏、江西和安徽三省的军政大事,官至一品,是不折不扣的封疆大吏。
可让人没想的是,马新贻刚刚上任两年的时间,便被人当街杀害。
两名主审官从马新贻这里查不到什么有用的线索,便将目光放在了凶手的身上。
凶手名叫张汶祥,四十多岁,河南平阳人,早年曾做过卖帽子的小贩。
可信息查到这里,却突然戛然而止,两名主审官再也查不到任何的线索。
张汶祥的态度却是又臭又硬,无论对他使用什么样的酷刑,他都不肯说出背后的指使。
即便是主审官将他的妻儿老小都抓来,当着他的面严刑拷打,张汶祥都不开口说出一个字。
会审从10月初开始,一直审到了12月12日,两名主审官是什么东西都没有审出来。
最让人关注的作案动机,背后究竟是否有人指示,迟迟没有任何的线索。
这让两名主审官的内心是慌张不已,慈禧可是给他们下了死命令,这件事必须要查出个水落石出,否则他们的小命怕是难保。
无奈之下,两名主审官为了早日完成这件案件,给慈禧写了一份奏折,给“刺马案”定了一个十分古怪的理论。
在奏折当中他们写到,此刻张汶祥曾经做过海盗,后来被马新贻镇压,自己的兄弟都被其杀害,因而对其产生了极大的怨恨。
之后,张汶祥又去做过非法的小额典当生意,也都被马新贻出告示严令禁止了,就此断了财路。
忍无可忍的张汶祥,便萌生报复马新贻的想法。这才有了之后的“刺马案”。
凶手动机明确,原因简单,这样的理由看上去似乎也很合理。
可对于这样的结论,慈禧太后说什么都不肯相信,她坚信张汶祥背后肯定是有人指示,否则他不敢当街捅死朝廷的一品官员。
除此之外,这样的审查结果也在整个江宁城引起了轩然大波。
为了能够更好彻查这起案件,慈禧在1871年1月7日这天,召见了另外一位一品官员,郑敦谨。
郑敦谨主管全国的刑法,为官几十年来清廉公正,升堂断案无不精通,百姓称其为“郑青天”。
而慈禧之所以会找他来,正是因为看中了他这一点,并要求其尽快查清此案。
已经67岁的郑敦谨自然明白“刺马案”就是一个烫手山芋,但为了让真相大白,他还是硬着头皮接下了这个任务。并向慈禧表示,自己一定会查清这起案件。
随即,郑敦谨便领命前往江宁,再审“刺马案”。
但除了他之外,慈禧还特别任命了另外一个人,曾国藩。
对于曾国藩的到来,郑敦谨并没有在意,还想着多一个人,就能让案件早一点解决。
可让他没想到的是,就在两人来到江宁之后,曾国藩对于案件毫不关心,整日只待在自己的房间里写字看书。就连审问犯人这件事,他也全都推给了郑敦谨。
即便是郑敦谨前去询问曾国藩对于此案的看法时,他也经常顾左右而言他,对案情只字不提。
随后,更是直接给郑敦谨下了逐客令。
从曾国藩房间离开的郑敦谨,心里涌出了一股不祥的预感。
再审“刺马案”
回到自己房间后,郑敦谨拿起慈禧之前下达的圣谕反复观看。
可在看过之后,圣谕中的几个字眼引起了他的注意。
“断非一人行凶,严究主使”,从这几个字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慈禧已经认定了“刺马案”的背后,必定是有人指使。
慈禧为何会如此确信,又为何会如此着急审理此案?
此时,郑敦谨又回想起刚刚与曾国藩的交谈,他的心里隐隐感觉到一股寒冬的气息扑面而来。
顾不上思考这些,他便开始审理这件案子。
可这起案件却让郑青天感到有些困难,刺客张汶祥闭嘴不谈,根本就问不出什么有用的线索。
再加上,郑敦谨也不敢对其随便用刑,万一把嫌犯给打死了,估计自己可要吃不了兜着走。
最后,郑敦谨使出了浑身解数,总算是找到了一些线索。
原来当时在张汶祥刺杀马新贻的时候,身边的护卫被一名男子给吸引开了。
那名男子跪倒在马新贻的身旁,要求获得总督大人的资助。护卫们前去阻拦,这才让张汶祥有机可乘。
郑敦谨刚开始以为这名男子和张汶祥是同伙,可在经过反复的审问和调查后,发现这名男子只是马新贻的同乡,从前为了获得资助,经常会在半路拦截官员。
好不容易查到一丝重要线索,就这么断了,郑敦谨感到非常头疼。
就在这时,在江宁城里流传的一个谣言,让郑敦谨陷入了迷茫当中。
谣言中称,马新贻担任合肥知县的时候,正值太平天国运动。
一次,他在和太平天国的军队交战时,不幸被俘虏。而俘虏他的人正是张汶祥。
彼时的张汶祥虽然是太平军,但早已经有了归顺清朝廷,洗白自己的意思。
于是,他便和马新贻,以及另外一位好友曹二虎结拜为兄弟,一同归顺朝廷。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官复原职后的马新贻居然不顾兄弟情义和曹二虎的妻子有染,并设计杀了曹二虎。
张汶祥为了给兄弟报仇,这才铤而走险刺杀了马新贻。
对于这样的谣言,郑敦谨认为这就是一个无稽之谈。可在仔细想过之后,他却惊出了一身的冷汗。
在这个故事当中,马新贻的形象很显然被人恶意地扭曲抹黑了,不仅被俘虏,还是一个流氓和杀人犯。而其被杀,似乎还有一种罪有应得的意味。
这让郑敦谨意识到,能够在短时间内编造出这样恶意谣言的人,绝非是等闲之辈。
这个人会是谁?居然在马新贻死后还要污蔑他的名节?难道说,在张汶祥的背后真的另有推手?
种种谜团,让郑敦谨心中的问号也越来越多。
为了寻找线索,他又再次翻看了初审的口供。这次,郑敦谨从中找到了一个重要线索。
根据张汶祥的口供和目击者的证言,张汶祥在刺杀马新贻后,并没有像平常罪犯那样夺路而逃,而是放弃抵抗,任由维护将其抓捕。
与此同时,他还高声喊了一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刺马者,张汶祥是也。”
正是这句话,让郑敦谨感到十分奇怪,如果真的是张汶祥的个人行为,那他为什么要喊出这句话。
他是谁的兵,又是谁在养他?
就在郑敦谨苦苦思考的时候,马新贻的养子马毓贞突然来到了他的面前,为自己父亲的死高声喊冤。
马毓贞坚称父亲的死没有那么简单,背后肯定隐藏着一个惊天大阴谋。
不仅如此,他还向郑敦谨禀报了一件十分蹊跷的往事。
两年前,当马新贻前往紫禁城接旨上任两任总督的职位时,马毓贞也一同前往。
可就当马新贻面见完慈禧后,神色却令人感到有些匪夷所思,不仅没有加官进爵的喜悦,反而显得十分慌张。身上的汗水都把官服给湿透了。
之后,马新贻在回到老家祭祖时,竟然秘密和子孙们交代,此次赴任两江总督,必定是凶多吉少。
如果自己出了什么意外,切记不要声张,更不要告御状,而是要小心翼翼的生活,夹起尾巴做人。
听着马毓贞的声音,郑敦谨是越想越害怕,因为在他的脑海中逐渐浮现出了一个人的身影,那就是曾国藩。
郑敦谨为何会在第一时间就想到他,难道说曾国藩会是刺杀马新贻的幕后黑手吗?
这还得从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说起,当时曾国藩奉命带领自己手下的湘军前去镇压太平军。
1864年,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被曾国藩的湘军攻破,挽救了处于水火当中的清王朝。
随即,他被封为一等毅勇侯,并以两江总督的身份驻扎在江宁。
可时间久了,慈禧却对曾国藩手底下的湘军感到有些不满。
因为这些湘军虽然表面上听从请朝廷,但他们却是以曾国藩为首,简单点来说,就是他们只听曾国藩的话,不听慈禧的话。
对于慈禧来说,在富庶的江南地区有这样一支不听自己命令的军队,无疑是心腹大患。
曾国藩自然明白功高震主的道理,在攻破天京后,便下令裁撤湘军。
可整个湘军利益集团却没有因此退出历史的舞台,他们仍旧占据着江南几乎所有的重要官位。
李鸿章和左宗棠就曾说过,湘军当中一些人恶贯满盈,将来必定会是朝廷的威胁。
可碍于曾国藩的威望和湘军的实力,慈禧不敢轻易动他。
可就在不久之后,她却听到了一个传言,那就是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私藏了从太平天国那里所搜集到的全部钱财。
不仅如此,他还在自己的老家湖南修建了一个名叫大夫第的豪华庄园。其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
面对这样的流言蜚语,慈禧决定不能在放任曾国藩不管,并决定找一颗棋子来制衡他。
而这颗棋子就是马新贻。
让人匪夷所思的结局
1868年,就在曾国藩将湘军撤裁不到三年的时候里,慈禧便将曾国藩撤离了两江总督的位置,让其担任直隶总督的职务。
与此同时,慈禧立刻将马新贻调任为两江总督,让他单枪匹马传入了湘军的大本营。
想到这里,郑敦谨似乎感应到了什么,马新贻是不是受慈禧钦命,背负了制衡湘军,甚至调查太平天国钱财的秘密任务。
如果真的是这样的,那么马新贻的死可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顿时,郑敦谨感觉身后传来了一阵凉意,他让马毓贞先行离开,自己则是对马新贻的身世背景再次展开了调查。
经过调查后,郑敦谨发现,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书生出身的马新贻选择投笔从戎,踏上了征讨太平军的道路。
并且,马新贻依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打了不少的胜仗。
但是他的身份却是非常特殊,既不依附于李鸿章的淮军,也不是从曾国藩的湘军当中出身。
这就使马新贻的身份,在官场上显得十分中立,而慈禧正是看中他这一点。
在江南安插一个可以听命于自己,又不会引起太大波澜的棋子,慈禧自认为自己下得一手好棋。
这起案件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了郑敦谨的想象,他在自己的房间里来回踱步,不知道该如何审理此案。
就在这时,郑敦谨之前派出去的探子送来了一份密报。
密报当中写道,在马新贻被刺的当天,江苏省的巡抚丁日昌却不在他的岗位上。反而是在天津,和曾国藩进行彻夜长谈。
丁日昌在曾国藩的手底下,鞍前马后数年,不仅是其心腹爱将,更是湘军的重要统帅。
两人的密谈一直持续了数天,直到马新贻遇刺后,丁日昌才急忙赶回了江宁。
郑敦谨在看完密报后,立即派人去调查曾国藩上任两江总督时的前后消息。
然而,调查到的结果却让他不寒而栗。
在马新贻被刺后的一周,慈禧曾下令让曾国藩调补两江总督的职位。
可曾国藩并没有立即前往,而是一味地磨蹭拖延。
之后,慈禧又先后两次召见曾国藩,要求其尽快赶往江宁赴任。
但曾国藩就是拖延不动,直到11月7日才动身前往江宁,12月12日才到达。
不仅如此,曾国藩在到达江宁后,对案件不闻不问,唯一做的事就是为马新贻写了一副挽联,吊唁了一番。
听到这样的消息,郑敦谨大致已经明白了,为什么之前跟曾国藩会面时,他会对案件只字未提。
郑敦谨隐约察觉到,“刺马案”背后似乎隐藏着一件关于政治上的阴谋。
时间很快来到了1871年的3月份,郑敦谨已经在江宁审了两个月的案子,可张汶祥还是没有招供。
正当他为此事感到烦心的时候,曾国藩却一反常态和郑敦谨一块审问起了张汶祥。
在大堂之上,曾国藩淡淡地对郑敦谨说道:“这起案件,就按照第一次审理那样结案吧。”
他的意思非常明确,既然审不出个所以然来,不如就按照一审的结果尽快结案好了。
听到这样的话,郑敦谨恍然大悟,立即明白了曾国藩的意思。如果自己在继续调查“刺马案”,恐怕自己的结局会跟马新贻一样。
于是,两人拟定了案件最后的审理结果上报给慈禧。
这份奏折长达一千字,相比于一审结果来说,多了一些审判的过程和细节。但最终的结果却是一样的,挟私报复就是定论。
结案一出,朝堂哗然,马新贻的后人和下属纷纷去找郑敦谨理论。
可对于这些,郑敦谨却只是用沉默来应对。
眼见两次审判结果如出一辙,慈禧最终还是认可了二审的结果,选择了冷处理。
也许她也已经明白,事情已然没有任何的转机,他只能顺水推舟罢了。
1871年4月4日,在南京城外,“刺马案”的凶手张汶祥被处以了最残忍的刑罚,凌迟。
伴随着他的死亡,“刺马案”背后的秘密也被永远的尘封在历史当中。
慈禧为马新贻举办了十分隆重的葬礼,不仅追封其为太子太保,更是为其竖碑立传。
至此,这桩震惊朝野的“刺马案”算是告一段落。
案件虽然结案了,可作为主审官的郑敦谨却是十分反常。
不但没有等到圣旨下传就匆匆离开了江宁,而且曾国藩送他的礼物,更是分文不收。
更让人感到奇怪的是,按照当时的礼制,他应该立即回京面圣复命。可当他走到一个叫清江的地方时,居然托病让下属回京复命,自己竟解甲归田,就此隐居在这里,终身不再踏入京城半步。
并且还留下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外惭清议,内疚神明”。
这一切都为“刺马案”增添了更加神秘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