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和粟裕原本地位相当,为何在3年之间拉开差距?2次失误是关键

野史记录 2024-01-02 13:27:01

陈赓的资历很深,甚至比许多元帅都要深。陈赓指挥作战的能力很强,曾经一度与粟裕齐名,被陈毅赞誉为“可以与彭、刘、林并肩的新星”。但陈赓与粟裕在后来的发展之中,两人之间的差距却越来越大,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

经略中原

提起陈赓和粟裕,两人相似的地方还真不少。他们参加革命的时间差不多,又一起参加了南昌起义,论及职务的话,他们参加南昌起义时,陈赓的职务还要比粟裕高上一头。彼时,陈赓是贺龙领导下的一个营长,而粟裕还只是叶挺领导下的一个警卫班长。

即便是粟裕后来出任华野副司令,成为华野实际的军事主官时,陈赓在军中的地位都不会比他低。尽管同时期的陈赓统领的是陈谢兵团,但这个兵团的规模却足足有八万余人,又直接归中央直接领导,是当之无愧的战略兵团。因此,陈赓的地位与粟裕不遑多让。

但时间过去近3年后,粟裕与陈赓之间的差距却逐渐拉开了。这种差距在淮海战役时就体现的非常明显了,粟裕成为此次战役的重要指挥者之一,华野的军事主官,麾下共有16个纵队。

而陈赓此时麾下只有四个纵队的兵力,也已经不是中央直接领导的战略兵团统帅,与粟裕之间的差距已经显而易见。

平心而论,无论是资历、谋略,哪怕是人际关系方面,陈赓都丝毫不比粟裕差。那么,究竟是什么让陈赓与粟裕之间的差距被迅速拉开?其实,陈赓在解放战争中犯下的错误是两者之间拉开差距的关键所在。

确山失利

1947年,是解放军非常艰难的一年,在这种艰难的战局之下,毛主席打算经略中原,寻机突破困局。在整个经略中原的计划之中,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在大别山建立根据地,对南京形成足够威胁,是关键的一环。

因此,刘邓大军才会放弃已经非常成熟的根据地,丢掉了重型武器,轻装上阵,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实现经略中原的战略构思。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这样大的动作,自然不可能瞒过敌军,而白崇禧发现刘邓大军的动向以后,很快就明白了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意图,立刻纠集重兵向刘邓大军所在地发起猛攻,企图一举破坏我军的战略意图,甚至全歼刘邓大军。

刘邓大军虽然有刘伯承、邓小平这样的卓越指挥者,但部队的武器装备差,加上丢掉了重火力武器,根本就无法与白崇禧部的精锐部队作战。因此,刘邓大军与国民党军刚刚交火不久,就接连失利,情况十分危急!

如果刘邓大军仅仅是一支孤军,那么此刻的刘邓大军处境堪忧,但好在毛主席经略中原的计划之中,刘邓大军只是三支部队的其中一支,而另外两支则是陈粟的华野和陈谢兵团。三支部队驰骋中原,相辅相成,此刻刘邓大军陷入困局,陈赓和粟裕自然要设法相救。

而陈赓和粟裕的思路基本一致,他们不建议直接出兵援救刘邓大军,而是采取围魏救赵的策略,去攻平汉路,逼迫白崇禧率主力部队回援,从而解刘邓大军的燃眉之急。毛主席拍板以后,陈谢兵团和陈唐兵团合兵一处,迅速取得歼敌9000余人的战果,迎来开门红。

这样的战果虽然可喜可贺,却还不至于逼迫白崇禧抽调主力部队回援,想要达成围魏救赵的军事目标,就要快速攻占确山县,直接威胁白崇禧后方,迫使白崇禧回援。如果白崇禧依然不肯回援,那么我军自然也不介意包了他的饺子,由此可见夺取确山的重要性。

确山守军是敌整编第20师,这是一支战斗力和凝聚力颇强的川军,曾经在藤县重创华野的第一、第四纵队。这两个纵队可是华野的主力纵队,从双方交手的情况来看,敌整编第20师的战斗力不容小觑。

但无论敌军凝聚力有多高,武器装备有多好,在思想层面上都不可能胜过解放军,因为解放军的每一个战士都清楚自己为什么而战。所以,确山县虽然有强敌驻防,但陈谢兵团和陈唐兵团完全具备攻占确山的能力,但这一战陈赓没打好。

想要攻占确山县,就必须率先抢占制高点,掌控居高临下的火力点,从而支援整个确山战场。陈赓在制定作战计划时,却忽略了确山县内三个制高点中的一个,正因为这个迟迟没能攻下来的制高点始终掌握在敌人之手,导致我军进攻确山县的进展缓慢,给了敌军驰援的时间。

而这种驰援可不是白崇禧抽调主力回援,而是仅仅派了三个师的兵力回援,毕竟我军始终没有完全攻破确山县,敌人援军一旦赶到,我军势必会落入腹背受敌的艰难境地。在这种情况下,陈谢兵团和陈唐兵团只能暂时撤退,不仅没能实现围魏救赵的目标,反而蒙受了不小的损失。

而陈谢兵团与陈唐兵团此次合兵作战,最初陈赓被指定为指挥者,后来才改由陈士榘指挥。虽然此战失利有两个兵团地位相当,级别差不多,导致合作时无法做到得心应手的客观原因,但陈赓是初期指定的指挥者,又在指挥过程中出现了这个失误,因此他还是要承担责任的。

因为攻占确山失利,直接导致刘邓大军无法继续在大别山立足,为了改变大别山的形势,就只能从长计议,最终决定派粟裕再跃进一次。

这也就意味着,这场战役由华野担任主攻兵团,而中野则在侧翼策应,却没想到刘伯承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竟然创造出了一次绝佳的大胜战机。遗憾的是,在这个天赐良机面前,陈赓再次出现了一个失误,导致刘伯承的谋划只能草草收场。

好心办错事

1948年,陈锡联率兵猛攻确山,白崇禧闻讯立刻命张轸兵团前往救援。但白崇禧不知道的是,陈锡联此次攻取确山只是佯攻,目的就是为了打援,陈赓早已经率领3个纵队和1个旅的兵力形成包围圈,就等着张轸兵团的五万人马钻进来。

很快,对刘伯承的谋划丝毫不知情的张轸兵团一头栽进了我军的包围圈,但张轸兵团的战斗力也不容小觑,发现被包围以后立刻发起突围。但陈赓的军事能力很强,从容调兵遣将之下,包围圈收缩的十分牢固,令张轸兵团成为瓮中之鳖。

为了将张轸兵团分割歼灭,陈赓联系刘伯承将主力调过来,从陈赓的东面快马加鞭的赶来。一旦主力部队赶过来,张轸兵团将彻底失去突围的机会,这可是一次性全歼敌军五万人的战果,无论是抢夺武器装备,还是将俘虏吸收为解放战士,对中野而言都将是一次非常重要的补充。

但在这个关键时刻,张轸却耍了一个小手段,他意识到自己的电台已经被监听,通过电台与驻扎在信阳朱其平沟通时,故意谎称自己要继续东进,与解放军拼命。但实际上,他却在电报结尾用日语告知朱其平真实目的,他要东进是假,退回南阳才是真。

而陈赓确实拦截了两人的通信内容,却不认识那些日文,误信了张轸继续率部东进的谎言。由于中野主力就是从东面驰援而来,张轸如果继续东进,势必会和中野主力遭遇,届时陈赓再带兵从后面将张轸包饺子即可。

陈赓考虑到这里,就将原本守在东面的部队给撤了,因为守在东面的部队是第4纵队,兵力远少于敌军,又不是主攻部队,一旦交火损失不会小。既然主力部队从东面过来,第4纵队只需撤走给敌军让路即可,完全可以避免这次以少打多的苦战,等主力赶来再以优势兵力全歼敌军即可。

但没想到的是,陈赓这边撤走第4纵队以后,张轸兵团从让开的道路走一段后,并未继续东进,而是突然调头返回钻进了南阳,我军再想追击已经来不及了。

这样一来,分割全歼张轸兵团的计划泡了汤,令刘伯承颇为不满,批评陈赓麾下的部队“顾虑自己部分的伤亡”。刘伯承此言可谓一语中的,陈赓打仗与粟裕的风格相近,都属于那种思维跳脱的类型,但粟裕指挥作战以少胜多伤亡较大,陈赓却总是避免这种打法,这次失误放走张轸兵团就这一点有关系。

从此以后,陈赓的军事生涯开始走了下坡路,与粟裕的差距越来越大,甚至长期担任副手。当然,陈赓即便有此失误,也依然是出类拔萃的顶尖存在,胜败乃兵家常事,不可能因为一两次失误就去否定一位将军。

况且,陈赓的指挥造诣有目共睹,他的功劳也是名列前茅,无论是带兵打仗,还是在上海搞情报工作,以及“哈军工”的建立,陈赓几乎在任何领域都有卓越的表现,这一点谁都不能否认。

40 阅读:21604
评论列表
  • 2024-01-17 15:16

    陈庚真正拉开距离就是经常负伤养伤

    疑是一席风卷过 回复:
    粟裕之所以未能再进一步,就是因为红军时期经常负伤,开始走的太慢,后面起点太低
  • 远望 26
    2024-01-18 14:19

    没什么差距,陈谢大军一直是中央军委直接指挥的机动主力兵团,实力胜过粟叶兵团。解放后,陈赓的职务也与粟相当,国防部副长、副总参谋长、哈军大校长。

    Sam 回复:
    粟叶兵团我从来没听说过,我只听过刘邓大军,陈粟大军,陈谢兵团,。
    叮当的小叮当 回复:
    抗美援朝先定的林彪,其次粟裕,他两都去不了,才让彭总去了
  • 2024-06-21 10:22

    粟裕是一步一步从班长成长起来的,独立指挥作战多年了,指挥作战每一步都很严谨很完善,看似很险,其实很稳

    秋天的回忆 回复:
    毕竟敌后打游击多少年 每次都很凶险
  • 2024-01-19 02:59

    好文章,打好了真能独当一面,而不只是一个纵队司令了。

  • 2024-05-29 19:28

    不是失误,军事才能的不同而已

  • 2024-06-30 06:28

    陈大将全才,六边形战士

  • 2024-04-01 17:19

    谁敢横刀立马

    怪蜀黍范er 回复:
    唯我彭大将军

野史记录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