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终于有了官方定义。
市场监管总局联合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这也是首次从国家层面对预制菜的范围进行了说明。
《通知》指出,预制菜也称预制菜肴,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从菜肴属性来看,仅经清洗、去皮、分切等简单加工未经烹制的净菜类食品,属于食用农产品,不属于预制菜;速冻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盒饭、盖浇饭、馒头、糕点、肉夹馍、面包、汉堡、三明治、比萨等主食类产品不属于预制菜。不经加热或者熟制就可食用的即食食品及可直接食用的蔬菜(水果)沙拉等凉拌菜不属于预制菜。另外,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也不纳入预制菜范围。
关于明确预制菜不能添加防腐剂,市场监管总局相关司局负责人进一步表示,“预制菜虽经过工业化预制,但仍属于菜肴范畴,消费者在菜肴烹制过程中一般不添加防腐剂,规定预制菜中不添加防腐剂更加符合消费者期待”。
与此同时,《通知》还强调了消费者对于预制菜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倡导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
对于上述《通知》的发布,部分连锁餐饮企业负责人对商业那点事儿小编表示,这对于餐饮企业是利好消息,进一步明确了范围和定义,企业自身管理体系也能进一步明确细化,一些消费认知问题也迎刃而解。
随着行业的飞速发展,预制菜触及的场景越来越多元化,标准化、体系化建设是不可或缺的关键。
《通知》也进一步指出,推进预制菜标准体系建设。研究制定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统筹制定严谨、统一的覆盖预制菜生产加工、冷藏冷冻和冷链物流等环节的标准,明确规范预制菜食品安全要求。研究制定预制菜质量标准。推动研制预制菜术语、产品分类等质量标准,加强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衔接。鼓励依法制定包括产品质量、检验方法与规程等内容的企业标准和团体标准。
预制菜市场在不断扩大。艾媒咨询发布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为4196亿元,同比增长21.3%,预计未来中国预制菜市场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2026年预制菜市场规模将达10720亿元。
明确预制菜范围、标准是推动预制菜行业发展的重要一环。
浙江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系教授沈立荣指出,《通知》的发布,将为执法部门的监管工作提供政策依据,此前模糊不清的标准、生产流程等都将逐渐走向规范,这也是给消费者的一颗“定心丸”,对于市面上存在的争议、担忧予以消除,更有利于食品安全的保障。
从产业端来看,《通知》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我国食品生产质量。在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看来,《通知》提出了更高的食品安全要求,将促使食品特别是预制菜相关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同时,严格的监管环境也将推动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寻求创新,以适应市场需求和法规要求,整体提升行业水平。
不过,柏文喜也表示,《通知》中关于防腐剂使用的相关内容仍需进一步细化。“食品防腐剂的范围较大,很多日常使用的调料也在防腐剂的范畴内,如盐、糖、蜂蜜都是食物防腐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