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景德镇有这样一位“神经病”老太,已经年过八旬的她,平时穿着打有补丁的衣服,居住在四处漏风的茅草屋里,就连吃饭都只能吃馒头和咸菜。
更让人惊讶的是,她明明手里有6千万,却一分都没给子女,反而建造了一个花里胡哨的碎片楼。
她莫不是疯了?
本文信源来自官方媒体,具体链接赘述在文章结尾,但为提升文章的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余二妹1930年出生在景德镇一个瓷器世家,但家境却很贫寒。
小时候父亲不幸去世,家里的担子全落在了母亲身上。
生活的艰辛迫使余二妹不得不在小学时就辍学了,为家里分担重担。
12岁那年,余二妹的人生迎来了转机。
在舅舅的帮助下,她开始学习制瓷技艺。
虽然年纪小,但她天资聪颖,学得很快。
每天,她都起早贪黑地练习,手上总是沾满了泥巴。
慢慢地,她掌握了制瓷的基本功夫,为日后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长大后,余二妹进入陶瓷厂工作。
在这里,她有机会接触到更多高深的制瓷技艺,她像海绵吸水一样,努力学习每一项新技术。
工作之余,她还经常向老师傅们请教,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艺水平。
凭借着出色的技艺,余二妹后来进入了一家知名瓷厂工作。
在这里,她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认可。
1988年,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的余二妹决定自主创业,开设了自己的陶瓷厂。
她大胆创新,恢复了古法柴窑工艺,制作出的瓷器品质上乘,很快就受到了市场的青睐。
她的产品不仅在国内畅销,还远销海外,为中国瓷器赢得了国际声誉。
经过多年的努力,余二妹终于成为了一位闻名遐迩的瓷器专家。
她的身价也随之水涨船高,达到了数千万元。
更令人惊叹的是,她私人收藏了6万多件瓷器,这些珍贵的藏品见证了她对陶瓷艺术的深厚热爱。
然而谁也想不到这些瓷器最后都被她砸成了碎片镶嵌到了墙上。
2010年,已经退休的余二妹外出旅游,偶然间来到了天津的瓷房子。
站在这座宏伟的建筑前,她被深深震撼了。瓷房子通体由瓷器装饰而成,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美得让人屏息。
就在那一刻,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余二妹心中萌生:她要在自己的家乡景德镇建造一座瓷宫!
回到景德镇后,余二妹立即开始行动。她仔细计算预算,评估自己的财力。
然而,现实很快给了她当头一棒。
建造瓷宫的成本高达六千万元,远远超出了她的个人积蓄。
然而,困难不仅仅来自资金,家人的反对声音也接踵而至。
他们担心余二妹年事已高,体力不支,无法应对如此浩大的工程。
更重要的是,家人认为与其花这么多钱建瓷宫,不如将财产留给子孙后代。
他们苦口婆心地劝说余二妹放弃这个“不切实际”的想法。
面对家人的劝阻,余二妹非但没有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
瞒着家人,她亲自动手设计瓷宫的框架,虽然从未学过建筑,但她凭借对瓷器的深刻理解,勾勒出了一个独特的构想。
为了让设计更加专业,她还主动学习建筑知识,常常熬夜研究各种建筑书籍。
经过反复考察,余二妹最终选定了“鲶鱼村”,她花费200万租下了50亩土地,为瓷宫奠定了基础。
为了节省开支,她在浮梁新平找了一支工程队,还亲自搬到工地上监工。
然而,建造瓷宫的过程远比想象中艰难。
资金始终是最大的难题,为了筹集更多资金,余二妹不得不出售家中的物品,甚至连祖传的老房子也忍痛卖掉了。
即便如此,资金仍然远远不够,她不得不借贷,背负起了巨额债务。
生活变得更加艰苦,余二妹搬进了工地旁的一间简陋草屋,每天的饭菜就是馒头配咸菜。
但她从不抱怨,反而觉得这样的生活更有意义。
经过多年的艰辛努力,余二妹的瓷宫梦想终于在2015年成为现实。
这座独特的建筑矗立在景德镇,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瓷宫的规模和内容令人叹为观止,墙面上镶嵌了八十多万枚碎瓷片,其中更是有她所收集到6万个瓷器,它们的碎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美不胜收。
走进瓷宫,仿佛穿越时空,百年景德镇制瓷历史尽收眼底。
游客们可以近距离欣赏传统制瓷技艺,感受中国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
瓷宫的独特魅力很快引起了国际关注,英国《每日邮报》专门对瓷宫进行了报道,让全世界再次将目光聚焦到中国制瓷文化上。
这不仅是对余二妹个人成就的肯定,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赞美。
随着名气日渐提升,瓷宫成为了当地著名的打卡圣地。
每天都有大批游客慕名而来,亲身感受瓷宫的魅力。
看到自己的心血结晶受到如此广泛的喜爱,余二妹感到无比欣慰。
为了让更多人能够欣赏到瓷宫的美,余二妹做出了一个令人敬佩的决定:将瓷宫无偿捐赠给国家。
国家对瓷宫的价值给予了高度认可,将其评为2A级景区。
可惜人终有离开的时候。
2024年6月6日,一个令人悲伤的消息传来,被亲切称为“瓷宫奶奶”的余二妹在93岁高龄离世了。
她走得很安详,仿佛完成了毕生的使命。
临终前,余二妹表达了最后一个心愿:希望能葬在山上,继续守护她心爱的瓷宫。
虽然余二妹已经离世,但她的精神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她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坚持,什么是奉献,什么是对艺术的热爱。
她的故事将继续激励着更多人,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为文化传承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