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壶是动物。藤壶是带有石灰质外壳的节肢动物,别称马牙、蚵沏仔等,在生物分类学上属于动物界、节肢动物门、蔓足纲、无柄目、藤壶亚目的统称,全世界有8科540余种,营附着生活,凡有硬物的表面均可被其附着,甚至会附着在鲸鱼、海龟等动物的体表。
形态特征
藤壶口前部并不延长成柄,而是直接附着在基底上形成一宽阔的附着面,或钙质或膜质。顶端形成一圈骨板,或连接,或重叠排列,或完全愈合,因种而不同,其中包括峰板、喙板、侧板及侧峰板。在这一圈骨板的中央顶端是成对的可动的背板与楯板,两侧的背板与楯板之间有裂缝状开口,蔓肢由此伸出。骨板与外套之内为仰卧状的身体,蔓肢向上,身体向腹面弯曲,可分为头部与胸部,腹部退化。头部小触角用以附着,或消失仅留有粘液腺,具很强粘着力。
分布范围
藤壶的分布范围非常的广,只要是海洋或者是阴暗潮湿的浅水区中,都会有它的存在,石灰色外形的存在看起来格外显眼,而且数量极为庞大,一旦它们在此繁衍便会分泌出一些粘稠的液体,紧紧的吸附在“宿主”上面,即使面对海浪和海风的侵袭也不会有什么影响。
生活习性
1、环境:藤壶是变渗性动物,只能生活在盐度接近体液且变化不大的潮间带和潮下带,常成群附着在岩石和水下建筑物上,有的甚至附着在鲸鱼、海龟、大型甲壳类等动物身上。
2、食性:藤壶是滤食性动物,主要以桡足类、枝角类等小型浮游动物及有机碎屑为食,摄食时通过漏斗状的结构将周围水体吸入,从中筛选出食物,然后将过滤后的水排出体外。
3、变化:藤壶的幼虫时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浮游,无节幼体,腺介幼体。腺介幼体是一种特殊的幼体形式,它无须摄食,此阶段仅仅是为了选择附着、变态的适宜地方。游泳着的腺介幼虫被流动的水流牵引附着到底质上,它们开始用其小触角运动。这种附着是可逆的。如果幼体不变态,它们能重新恢复游泳阶段,因为它们还保留着游泳的能力。
藤壶天敌
藤壶是最古老的水生动物之一,营附着生活,凡有硬物的表面均可被其附着,甚至会附着在鲸鱼、海龟等动物的体表,天敌主要有海星、贻贝等,其中海星会一点点将藤壶全部吃掉,贻贝则会用锋利的牙齿破坏藤壶的外壳,然后再吃掉里面的肉,此外有些鱼类、甲壳类也会吃藤壶。
代表物种
1、
中华小笠藤壶:中华小笠藤壶是常见的一种藤壶,在生物分类学上属于笠藤壶科、小笠藤壶属节肢动物,常与突角小笠藤壶、间隔小笠藤壶等一起附着于潮间带岩石下。
2、
东方小藤壶:东方小藤壶是常见的一种藤壶,在生物分类学上属于小藤壶科、小藤壶属节肢动物,广泛分布于浙江以北的沿海地区,尤以高潮线附近的岩石上最常见。
3、
鳞笠藤壶:鳞笠藤壶是常见的一种藤壶,在生物分类学上属于笠藤壶科、笠藤壶属节肢动物,广泛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在分布地为优势种,常附着于潮间带的岩石上。
4、
白脊藤壶:白脊藤壶是常见的一种藤壶,在生物分类学上属于藤壶科、藤壶属节肢动物,我国沿海地区均有分布,常附着于淡水流入的内湾潮间带岩石、桥基及堤坝上。
5、
白条地藤壶:白条地藤壶是常见的一种藤壶,在生物分类学上属于小藤壶科、地藤壶属节肢动物,广泛分布于南海、东海沿海地区,常栖息于潮间带至潮下带沙滩上。
食用价值
藤壶是藤壶亚目节肢动物的统称,全世界有8科540余种,几乎所有海域的潮间带至潮下带浅水区都可以发现其踪迹,全身无毒,可以食用,肉质细嫩、味道鲜甜且极富营养价值,素有“来自地狱的海鲜”之誉,我国沿海地区的渔民就经常食用藤壶,也可把藤壶肉取出晒干后再食用。
家庭烹饪
水煮藤壶1、买一些新鲜藤壶。(市场已经处理过了)
2、清洗。藤壶放菜篮子里,水龙头开小水慢慢冲洗干净
3、清洗后的藤壶看起来非常透亮
4、冷水下锅!加盐,糖。
5、水开大于4到5分钟即可出锅,鲜甜美味。
做法摘自《豆果美食》,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