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虽然题名为“雪”,但是词人的重点似乎是在雪中怀古言志。
词的上半部分紧扣题眼描写北国风光,万里雪飘,后以一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陡转笔锋,寥寥数语论评中国古代历史上多个封建帝王: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此时弯弓射大雕。
毋庸置疑,这几句中提到的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和宋太祖以及成吉思汗都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君王。
秦始皇
然而,有人认为,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相并而称,并不妥当。其理由是:
秦始皇完成了中国历史上首次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对整个华夏民族影响深远,而汉武帝、唐太宗则为中华民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
成吉思汗不仅统一了蒙古诸部,而且初步建立了横跨欧亚的蒙古汗,为后来元朝再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几位并称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宋太祖与他们相比,就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宋太祖
宋太祖不仅没有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大一统,就连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在他在位期间也没有彻底结束,真正结束十国割据局面的是其弟宋太宗赵匡义。
相比于宋太祖,在他之前有隋高祖(文帝),在他之后有元世祖、明太祖、明成祖以及清圣祖(康熙)等多位帝王,即使不能完全与秦皇汉武并驾齐驱,等量齐观,但在文治武功上的成就要比宋太祖好一些。
如当代网友所疑惑的那样,为什么不能是“明祖”(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或者是“清祖”(清圣祖康熙)?
对此,有人认为,是为了合于平仄,严于格律,唐宗宋祖,要比唐宗明祖、清祖更符合平仄格律,也更顺口,更利于传唱。
这种说法看似有理,其实不然,因为《沁园春·雪》重在咏史抒怀,论史言志,对于平仄格律,似乎并不在意,因为抛开“明”“清”是否比“宋”更符合格律不谈,目前看到的这篇作品中不按平仄格律用字的就有好几处。
如果不是出于平仄的考虑,是什么原因让让词人舍明太祖和清圣祖,选择宋太祖呢?这就不能不提《沁园春·雪》的创作背景了。
一般认为,这首词创作于1936年2月,发表于1945年11月。
但除此之外,关于这首词的创作时间还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这首词写于“西安事变”后的两个月,也就是1937年2月12日,即农历腊月天寒地冻之时。
众所周知,赵匡胤原本是后周殿前都检点、归德节度使。
公元960年正月,后周朝廷突然得到消息说契丹将要联合北汉,宰相范质在没有核实消息是否真实的情况下就派赵匡胤统帅兵马北上御敌。
赵匡胤率领兵马行至陈桥驿,诸将纷纷停止不前,拥立赵匡胤为帝。后来,周恭帝被迫禅位,已经黄袍加身的赵匡胤,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宋”,是为宋太祖。
明白了这一点,笔者认为,大家也就可以大概知道为什么词人会选择宋太祖,而不是明太祖或者其他帝王。
尽管宋太祖相较于秦皇汉武以及唐太宗、成吉思汗,稍显逊色,但他毕竟是初步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基本统一中原。
这与西安事变顺利解决后,各党各界各民族基本统一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一致对外基本相似。
毛泽东与蒋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