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原第一监狱,中国最具特色的监狱之一,犯人熟读《弟子规》

程远沁园 2024-05-25 18:04:40

网上一直流传有我国最具特色的四大监狱说法:1、北京朝阳区监狱(明星最多);2、山西太原一监狱(服役人员熟背弟子规,心得笔记整理出版);3、安徽白湖监狱(全国最大农场监狱,年产粮食高达210万吨);4、福建武夷山监狱(超百位服刑人员获得中级品茶师)。

其中,太原第一监狱,主打国学交流,最有意思的是进入监狱后,犯人就会得到一本《弟子规》,不仅每天要抄写诵读一小时,甚至还有国学讲师开展讲座,钱文忠大师曾亲赴现场指导!服刑人员在太原一监要做到通篇熟背弟子规,得到深刻理解反省自己的过错。对服刑人员的感悟心得,监狱还会总结整理成书籍,在内销的同时对外进行出版,其中就有《国学教育读书》、《感悟弟子规》等书籍。可以说如果对弟子规的理解不达到一定的造诣,你根本就不配说自己是太原一监毕业的!

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地处山西省会太原,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太原第一监狱。

一、监狱简介

太原第一监狱,始建于1951年。70多年前,山西省人民政府用三万斤小米购买了太原市第六区西峪村的私人小煤窑,定名为“山西省监狱裕华煤矿”,建立了罪犯劳动改造机构,掀开了太原一监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73年披荆斩棘,73载雨雪风霜。经过70多年发展,太原一监已经从过去以煤炭生产为主的监狱,变成了一座传统文化浓厚、功能设施先进的现代化监狱,可谓是沧桑巨变。如今,太原第一监狱,最为人称道的则是监狱国学文化建设。

二、服刑人员缺“德”,国学来改造

2006年,太原一监在科学分析服刑人员犯罪根源的前提下,得出了服刑人员缺“德”的结论。罪犯走上犯罪道路,从行为层面看是法律问题,从精神本质看则是个道德问题。具体表现为缺孝道、缺仁爱、缺诚信、缺礼仪。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魅力,能激发人内心向善的力量。

监狱反复研究,决定利用三晋文化深厚的沃土,把山西省浩如烟海的三晋文化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起来,将这些文化精髓引入对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过程中,并创造性地提出“传承三晋历史文明,建设特色文化监狱”的目标,以“法德并举、文明改造”为核心理念,开始了“以文化人”的积极探索。力求让三晋文化诚信、务实、创新的精髓逐步引领服刑人员形成勇敢、坚毅、明德、至善、行孝的品格,从此走上了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改造服刑人员的一条文化之路。

太原第一监狱特色文化监狱建设工作成为了全国起步较早,成效较显著的监狱之一。十几年过去,太原第一监狱文化建设成为了一项实实在在的铸魂工程,也提升了监狱民警的文化自信。

如今,走进太原第一监狱,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浸淫人的心灵。监狱内的广场起名为“法德文化广场”,寓示着“法律规范”和“道德约束”。教育矫正楼是服刑人员的学习场所,大厅中央的巨幅木雕古香古色,上书山西文化名人荀子的《劝学》篇;大厅两侧图文并茂地展现了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三晋历史传说,以及重义轻利、修身崇礼、诚实守信等晋商故事;墙上则是出自《左传》的格言“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就连楼道里也都是荀子、关羽、晋文公、王之涣等三晋历史名人的生平和事迹。

监狱的操场起名为“正心”运动场,围墙上不是传统的口号和标语,而是古典诗词和三晋文化故事。走进服刑人员宿舍楼,楼道的仿石雕装饰品上展现的是文化典故,宿舍墙上也是历代圣贤的警世励志格言。

与其说是监狱,倒不如说是学校,而且传播的是国学经典和传统文化,这是大多数来宾对太原第一监狱的直观印象。

三、用《弟子规》改造犯人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每天,太原第一监狱里都会传出《弟子规》的诵读声。《弟子规》,一部出自清代山西人李毓秀之手的经典读物,规定了人们外出、待人、接物、仁爱、道义应该遵守的规范,是三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太原一监服刑人员人手两本书,一本是《服刑手册》,一本是《弟子规》。

多年来,在国学文化的熏陶下,监狱服刑人员内心深处发生着巨大变化,违规违纪率逐年递减,真正起到了“以文化人”的作用。

刑释人员成“讲师”

王某今年24岁,入狱3个月了,仅有初中文化的他已能熟练背诵《弟子规》。通过学习国学经典,王某认识了不少字,更明白了很多道理,决心好好改造,争取早日出狱。

曾经在太原一监服刑的刘某感受更为深刻。太原火车站,一位瘦弱的中年人,正在帮助候车室的服务员打扫卫生,他还帮旅客打水、指路。他叫刘某,曾经的太原一监服刑人员,因绑架罪获刑14年。服刑期间,刘某成为了太原一监学习《弟子规》的明星。经过几次减刑,提前3年多出狱。出狱后,他又被某报社聘为《弟子规》巡回演讲团中的一名讲师。继续传播传统文化。目前,刘某在古交市已创业有成,并先后接纳了十几名刑释人员,带领和帮助他们重新做人。

这只是太原一监服刑人员成功转化中的一例。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至今,已有上万人次服刑人员学、说、读、写、背《弟子规》以及其他中华优秀传统经典,这些经典,驱走了服刑人员的“心魔”,让他们再次扬起人生之帆。

四、民警和服刑人员一起学习传统文化

多年来,监狱在监内监外硬件建设上不断加大投入,建成多处文化景观,传统文化的渗透由只对服刑人员转向民警和服刑人员共同学习。

一季度一次的道德讲堂,利用五个环节,讲述身边人的感人故事,娓娓道来,极具说服力;文化大讲堂,民警身边的“百家讲坛”,知名学者的讲授、监狱专家的解读,让民警受益匪浅;分布于监狱民警各个工作区的法治文化、快乐文化、安全文化,使民警在工作中充分体会到了一种在别处体会不到的归属感。

如今的太原一监,监内有景,监外亦如此。供人们休闲的场所仁和园、西峪花园,与一百多面设计精致的文化道旗,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办公大楼、民警培训中心楼宇文化更是让人耳目一新。

“稍息、立正,齐步走……”一场别开生面的队列比赛正在正心运动场进行。像这样的文体活动在太原一监时常开展,如亲情帮教、经典国学学习活动、书画手工艺作品展、征文活动等,使得服刑人员行为更加规范,心灵得到了涤荡。

2016年10月,监狱党委独辟蹊径,决定实行民警荣退制度,为每位退休的民警制作一张纪念光碟、一本纪念画册、一枚荣誉徽章和一张民警之歌光碟,用以反映该民警几十年从警生涯的工作生活片断,以此作为对民警队伍建设的一项探索,同时也成为了2016年监狱文化建设中的一项亮点工程。

五、“零距离”接触服刑人员生活环境,家属坦言监狱如同学校

2月28日,山西太原第一监狱2019年首个开放日活动正式启动。此次开放日活动以“提升改造成果,展示监狱风貌”为主题,来自省市人大、政协代表,省监狱局领导,西峪地区人民检察院、驻监武警部队领导,新闻媒体记者和服刑人员家属代表30余人受邀走进山西太原第一监狱。“零距离”接触服刑人员的生活环境,身临其境了解监狱日常管理,架起了监狱与社会之间沟通的桥梁。

活动现场,参观人员在监狱干警的带领下,分别参观了驻监狱检察院检察室监控中心、太原第一监狱历史展览室、服刑人员监舍、习艺车间、食堂、以及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等场所。

在监舍,干净整洁的内务布局、豆腐块状的被子让参观者赞叹不已。法德文化广场的道旗铁艺石刻,正心运动场的三晋历史文化墙、诗歌长廊,还有教学楼里一副副历史名人的箴言警句,这些传统文化精髓就似春天里的绵绵细雨,浸润着服刑人员的心灵,让人深思,让人有所启发。

服刑人员家属告诉记者, “监狱跟我想象中的大不一样,我看到我的儿子改造得非常好,身体也越来越好了。之前很害怕他在这受苦,现在亲眼看了以后,确实放心了,政府比我管得好,比我们在家管得好啊。

在文化教育课堂,服刑人员的技能证书和获奖奖杯让人目不暇接。服刑人员通过技能培训,考取社会认可的技能证书。有利于尽快适应和融入社会。监狱还专门实地模拟银行、购票系统、检票系统、360全景导航……戒备森严的服刑场所,并没有阻挡住时代的印迹,服刑人员从这里随时随处可以感受到社会发展的变化和时代进步的脉动。

参观活动结束了,人们的心情却难以平静。无论是优美清洁的狱园环境、还是窗明几净的监舍;无论是完备有序的教学设施,还是咨询丰富的网络系统;无论是秩序井然的劳动场所,还是人性化的生活安排,都给大家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一名人大代表表示,“在这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启迪灵魂的元素,处处可以看到国学文化的光芒,难怪钱文忠教授参观完太原一监后会感慨说,’这里与其说是一所监狱,倒不如说是一所学校,一个充满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氛围的养成所、教育所,一个培养人的地方。”

六、高墙内的特殊考试:笔墨书香换来浪子回头

2016年5月15日,全国书画等级考试上半年全国统考的最后一天。在山西省太原市第一监狱的高墙内,一群特殊的考生与全中国的书画学习者们一起拿着笔墨纸砚走进考场。

这是一个特殊的考场,高墙电网,窗嵌铁栏。狱警巡视下,考生们身着统一服装,年龄不一;这也是一个正常的考场,正规的场所、统一的准考证和严肃的考试氛围。在浓浓的墨香中,数十位服刑人员或笔走龙蛇,或精于山水,个中水平让中国书画院山西分院的书画家们也不禁连连点头。

“此次考试完全按照全国统考的标准,试卷也将送到北京统一评分。”“通过考试的服刑人员可以像普通人一样拿到全国认可的证书。”

中国书画等级考试是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面向中国书画学习者的技能培训与测评系统,旨在学习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书画艺术。但是,这项普通书画学习者均能参加的考试,对于在押服刑人员来说实属不易。

2015年4月以来,由山西省通力达司法救济基金会与中国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书画等级考试山西省考级委员会共同创建的“阳光帮教书画艺术培训基地”先后在太原市第一监狱、太原市第二监狱挂牌,这是中国最早在监狱设立书画培训基地的机构。

“书画艺术培训基地建立在监狱,并在监狱系统开展教育部认定的全国书画等级统考,这在全中国来说,目前仅有山西一例。”

据介绍,此次山西省参加中国书画等级考试的在押服刑人员达到120人次。而在当日,参加2015年11月中国书画等级考试合格的服刑人员也拿到了属于自己的证书。

山西通力达司法救济基金会监事赵雪英表示,将传统文化与教育矫治犯罪有机结合起来,以文化建设带动监狱教育改造工作,对丰富服刑人员文化生活及思想教育有极大促进作用。而拥有一技之长的服刑人员在回归社会后也多了一种谋生的手段,可以有效降低刑满释放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

七、传统文化不是万能的,改造罪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传统文化在罪犯的教育改造中,具有独特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这是近年来教育改造实践中不断证明的不争事实。但对此,我们也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那就是绝不能臆想夸大它的功能,把它凌驾于法律、劳动的教育手段之上,甚至用它来取代法律、劳动等教育手段。要认识到传统文化不是万能的,而改造罪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把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罪犯的改造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有人为了500元毁一生,“二进宫”的大多是职业惯犯

据太原一监的一位狱警介绍,大多服刑的人是一念之差导致的,在监狱改造后也能改好。还有一部分人,进了监狱,这辈子就算是毁了。

这其中,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一个犯人。十年前,山西吕梁的某个村村民,因为煤矿控制权和煤矿老板发生冲突。结果,煤老板组织了一百多人的黑社会打手,跟村民护矿队群殴。

这个案子在当地造成很负面的影响,最后死了4个村民,重伤了好几个。这个犯人就是其中一个打手。

他说,当时他刚从学校辍学,平时都在社会上混着。有天接到个电话,喊他去给打架站场子,去一次给500块。站场子,就是去充人数,一般人多就能吓住对方,但这里面真动手的人不多。

虽然他是初犯,但性质非常严重,依然被判了10年。期间,他和重刑犯关在一起,常受他们欺负,人也变得沉默寡言。

入狱第三年,他母亲就因病去世。第七年,父亲也去世了。

在那以后,家里就彻底没人来探望他了。最后三年,他的精神状态也出了点问题,变得痴痴呆呆,连日期都弄不清。他就这么又浑浑噩噩地熬了三年。

这十年,他一天都没减刑。20岁进监狱,30岁才出狱。

都说三十而立,但他在而立之年已经失去双亲,还留下案底,出狱后,可想而知他这辈子都毁了。他根本不算违法犯罪那块料。但一步走错,就毁了一生。

但最可恨的是,有些人把进监狱当作镀金。这种人是坏到骨子里了,基本没救,监狱对他也什么改造作用。

他们大多很会来事,一进监狱就能跟“狱霸”混在一起,在里面如鱼得水。你要说他不服管吧,他在我们面前点头哈腰,劳动也不逃避,一副认真改造模样。但他进监狱没有任何心理负担,也不会觉得悔恨。对他们来说,进监狱就像是读大学。

他们会在这里认识黑老大、弟兄,出去后还有了“进去过”的资历,又认识“道上的朋友”,更好混了。

这种是职业罪犯,是真正的败类。很多出去后“二进宫”的,就是这类人。

这类人,他按时服刑,出去又继续害人。

我们看在眼里,恨得牙痒,但又没办法。

我们要在法律的框架内行事,就算知道他们会继续危害社会,也没有任何办法。

0 阅读:0

程远沁园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