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前,聂荣臻是晋察冀军区司令员,粟裕担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1946年上半年,老蒋尚未完成战争部署,还在假惺惺地进行“拉扯”,故意营造假和平的氛围。国共和谈过程中,延安方面洞察了蒋某人的意图,但为了尽最大可能争取和平,我方还是拿出了诚意,对各根据地下了裁军任务。
晋察冀是大军区,抗战期间规模增长迅速,因此裁军指标也高,聂荣臻看过中央文件后,要裁掉10万人。这个决策有争议,军区内反对声音不小:杨成武是聂帅的多年爱将,之前几乎从没反对过首长,但裁军命令下来后,杨成武和郭天民、李志民等将军一起写了联名信,指出裁军弊大于利。尽管如此,聂荣臻还是执行了上级指示,1946年晋察冀部队兵员数量大大缩减。
华中军区也接到了文件,他们的部队规模没有晋察冀那么强,所以“只”被要求裁军5万。粟裕坚决不同意,华中的高层干部为此举行了碰头会,研究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华中部队在地理上距离南京政府近,比较了解国民党军的真实情况。粟裕指出国军搞整编是在做样子,实际并没有减员。他认为此时主动裁军风险极大,将来一旦开战会处于很不利的境地。
军区司令员张鼎丞,也持有相近看法,然而延安的命令下来了,华中怎么能不执行呢?张鼎丞顾虑重重。粟裕又说:中央只是“建议”华中裁5万人,不是死命令,写的是“建议”二字嘛。既然是建议,就要分析研究后再做决定。现在我们认真讨论了这个建议,不太符合这里的实际情况,所以暂不采纳,没有问题。
还可以这样解读?在场干部都很佩服粟裕的胆识,在高级将领中,可能也只有粟裕敢把中央的文件真当成是“建议”。当然粟裕可不是愣头青,他不会令上级下不来台。粟裕陈述了具体的应对方案:华中撤掉两个纵队,建制改成“师”,减少部队中团的数量,每团把员额加到3000人;6个军分区的牌子全摘掉,再裁撤一部分民兵,凑够5万人的指标,实际上野战军主力一个也不动。
这一办法,很有国民党军改“整编师”、“整编旅”的影子,粟司令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就这样,华中野战军巧妙地“藏兵5万”,并把改编计划发给了延安。毛主席看完电报后,没有任何不悦,而是爽快地给华中回电:允许寅巧整编计划方案(寅巧是粟裕发电报的时间)。由此可见,中央并非强行给各根据地摊派任务,正如粟裕所言那只是“建议”,军区该怎么做,还是要结合实际来执行。
46年6月解放战争爆发后,聂帅在大同集宁、张家口等战役中连续受挫,这跟此前的裁军有很大关系。晋察冀军区难以集中优势兵力歼敌,后来的涞源总结会上,不少将领开诚布公地指出了这一点;而当初“拒不裁军”的粟裕,则指挥华中部队打出“七战七捷”,将不可一世的国民党中央军打趴下了,战绩震惊全国。当时我军各战区的情况都很被动,只有粟裕的华中野战军打得漂亮,大大提振了全军士气,得到毛主席称赞。高级将领对于全局形势的宏观理解、以及把握上级真实意图的能力,确实是很重要的。
“史源历史专栏”由中国近现代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党史、军史、战史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历史全貌,带来精彩历史细节。欢迎关注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全网同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华北裁军,挺进大别山,粟裕下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