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中央政府花钱,但中美两国的效率完全不同

谦谦君子用涉大江 2024-09-13 13:55:50

2023年吉林地区的旅游收入竟然超过了黑龙江。这也不奇怪,23年是吉林延边先火起来的,哈尔滨旅游是在23年冬季才火的,很多旅游收入是在24年一月份实现的并没有计入到2023年的统计中。

哈尔滨的冬天是全国最长的,而且哈尔滨夏季的旅游资源也很多,毕竟比其他地区的夏天要凉爽的多。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口号已经喊了这么多年了,大家一直想做的是工业振兴,谁也没有想到东北竟然在文化和旅游业上振兴了。

黑龙江毕竟是老工业基地,基础设施完善,人员素质极高,高等教育的普及率和高校的数量在全国都是前列。

有这么多优质资源,加上良好的政策和当地政府和人民的努力,复兴是迟早的事,而且哈尔滨一直都是非常著名的旅游城市。

沉寂了几十年之后,东北地区重新找准自己的定位,很多在外谋生的东北同胞也热泪盈眶,想回家谋得一份工作甚至发展出一份不错的事业。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过去,我国主要有两大差距,一是东西差距,二是城乡差距。

现在不知不觉又多了个南北差距,主要是北方环境的承载能力不如南方,去产能很多时候就发生在北方,南方的环境承载能力强,经济发展相对活跃一些。

至于城乡差距,倒不是说解决了,而是因为农村现在只剩下老弱病残了,即使农村的基础设施建的非常完善了青壮仍然没法回乡,毕竟农村或低线城市不能提供太多的就业机会。

甚至有人戏称小县城的产业完全依靠转移支付,一些服务业或工业就是为这些吃皇粮的人去服务。

区域发展不平衡,肯定不是大家愿意看到的,但也有历史和客观原因,中国想要融入世界市场,必须向西方发达国家出口换来更多硬通货才能从国际市场进口自己想要的商品或资源。

在现行的国际体系下中国的资源配置要围绕出口展开,工厂要设在交通便利的沿海沿江地区,基础设施也大量建在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地方。

落后地区只能暂时忍耐,一旦对落后地区建设过多,虽然从全国发展再平衡的角度看是有利的,但是会导致债务膨胀,最终会导致货币超发汇率大幅贬值。

二、东北之前兴盛和现在衰落的原因

东北这几十年给大家的印象一直是经济落后,但从各个指标看,东北都是不折不扣的发达地区,甚至发达国家很多地区的发展指标上都不如东北。

很多80后小时候都在农村生活,东北孩子已经在城市生活了。东北城市在80年代基础设施已经非常完善了,东北孩子平时坐公交车上学,周六日去游乐场玩儿,这些是农村孩子根本想象不到的。

经常有人说,东北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兴起,在市场经济时期衰落。我想说中国从来没有经历过计划经济,至少没有经历过苏联那样的计划经济。

中苏关系在1958年就已经全面破裂了,中国对计划经济根本就没学到家。计划经济想要搞好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对于各级官僚的执政能力,对于整个国家的数学根底的要求都非常高,这是当时中国社会不具备的。

前30年中国不能叫计划经济,而应该叫战时经济,各种资源要朝向国防军工布置,因为要同时面对美苏军事威胁,很多工业都被迫布置在了二线和三线,现在看来不具备经济性,但站在国防安全和长远角度来看,这么布置是没有问题的。

东北特殊的地理环境,矿产丰富,土地广阔,人员素质高,再加上建国之前有一些工业基础,这决定了东北地区非常适合发展重化工业。

在沿海地区发展重化工业,尤其是国防军工是非常危险的,当时的海空军根本就没有能力保护沿海的重化工业。

在当时相对封闭的环境下,中国有庞大的农村和大量农民,可以通过剪刀差发展重化工业,也就是低价从农村购进原材料和粮食,再高价向农村销售工业制成品。

通过这种痛苦的积累,让中国的重化工业得以建成,这种做法并不是特殊的很多发展中国家在二战结束独立之后也在大力发展民族工业。

他们对西方殖民掠夺的印象极为深刻,知道没有重化工业,没有国防军工根本就不能保障自己的独立地位。

当时苏联也在支持发展中国家搞独立的国防和工业建设,正是因为这样,美国才不得不放开自己的市场扶持发展中国家,如果不这样搞的话,很多国家就会倒向苏联。

现在看来各个国家都这么搞,从国际分工来说是没有效率的,但当时的西方国家并不是现在的西方国家,我们看现在的欧洲国家人畜无害,当时的他们却是彻头彻尾的殖民分子,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作恶多端。

不过如果各国都这么搞,大家就没有足够的市场去消化建立起来的重化工业,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重化工业就没有办法变现形成循环,再加上为了搞重化工业国民普遍贫困,更没有足够的购买力去消耗本国工业的产出。

当时西方也在不断的自救,欧洲各国不断的联合来扩大市场规模,又不断的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缓和拉拢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此消彼长之下发展中国家辛辛苦苦建立的重化工业就变得代价昂贵没有市场,并且生产出来的东西质量也不好,款式也落后,最终苏联解体之后就被西方给全面冲击了。

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否认各国搞独立自主的积极意义,不这么搞发达国家永远不会在关税总协定和后来世界贸易组织中对发展中国家让步。

正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各国独立自主的决心,才会收买和拉拢发展中国家,否则还是各国买办掌权的话,他们根本不会放开市场和技术去拉拢别国。

改革开放之后,沿海地区不再是战争的一线,变成了经济建设的一线,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落户到了沿海地区。典型的如来料加工,三来一补,虽然是原料出口两头在外,但毕竟让沿海地区赚到了钱。

对外投资对资本输出国是有很大好处的,相当于一张牛被剥了两层皮,发达国家去中国沿海建厂,工业设备肯定要从发达国家购买,中国廉价的产品输入到了西方国家,资本输出国也赚到了利润。

这么持续下去的话,中国就拥有了两套工业体系,一套是东南沿海的出口为主的工业体系,这套工业体系本身就是面向国外,所以设备也直接从国外采购,而不是从国内采购。

这样国内的机器就卖不出去了,我且国内的循环还是没有做起来,自然就导致90年代中后期国企大量亏损,最后不得不经历痛苦的下岗改革才渡过难关。

另一套独立的工业体系仍然有很大好处,很多技术改造的项目都是由国企承担的,关键设备国产化也是由国有企业实现。

我们也不能抹杀民营企业的贡献,因为民营企业解决了就业,贡献了税收,而且也成了上游国企的顾客。没有民企作为下游,国企的设备生产出来仍然没有地方销售。

三、国家对东北复兴持续的政策扶持

东北振兴已经提了好几十年了,每年都有很大的投入,看起来效果没有那么明显,东北的经济增速仍然没有东南沿海高,如果拉长时间看,对东北的各项扶持仍然起到了巨大作用。

没有中央多项扶持政策,东北地区的产业只会加速崩塌,人口只会加速流失,社会问题也会频频发生。

没有社保账户在全国的调剂,凭东三省的财政根本没有办法负担广大退休职工的养老金,正是因为从东南调剂了结余的养老金去东北发放,东北的退休职工才能安度晚年。

经济学理论认为,在市场竞争中暂时落后的一方会慢慢的找到自己的定位,重新焕发活力,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东北地区正在逐渐恢复生机也逐渐找到自身的优势。

但是,经济学理论没有告诉大家,这个过程是极为漫长这样的,没有外部资金的注入,转型是很难自己发生的,大概率会出现产业和社会的崩塌。

四、美国东部地区衰落的原因

和中国类似的是,美国东北部的五大湖地区也是传统的老工业基地,也在面临长期衰落,衰落的深层次原因虽然各不相同,但直接原因却一样。

东北衰落于全球化,全球化会导致工业在沿海布局,比竟海运的便利性和经济性都是陆路运输所不能比拟的。

美国东部五大湖地区的衰落同样是全球化导致的,全球化之后工业会向低成本人口密集的地区重新布局。

相对中国来说美国的五大湖地区在位置上更加偏远,也更加靠北,虽然也是沿海沿湖,但毕竟不如中国的沿江和沿海更加便利。

中国有九亿劳动力,美国满打满算才三亿多人口,根据现代的国际贸易理论,同样是制造业,谁率先实现规模优势,谁的单位成本就能更低,就可以在某一领域实现垄断。

在刚刚加入世贸组织的时候,中国特别担心自己的工业被美国全面击垮,当时美国各个行业的工业制造能力都比中国强,但工业的发展不是看谁的设备和技术先进,归根到底还是看谁的成本更节约。

中国人口众多,沿江沿海的地理位置又足够优越,在整个产业链的上下游都能够形成集体的规模经济优势。西方所说的优势是在一个行业的某个生产阶段有优势,其他环节可能还要依赖进口。

中国是整个产业链的上下游都具有规模优势,只要中国进入了一个产业,整个产业链除了极个别上游还依赖进口,剩下中低端的制造业几乎都能被中国给吃下去。

五、美国的转移支付

产业转型离不开政府的扶持,美国也有转移支付,因为美国跟中国的情况比较类似,也是只有少部分州对美国联邦政府有财政税收的净贡献,其他大部分州非但没有给联邦政府纳税,最后算下来还要从联邦政府拿补贴。

美国跟中国的不同点就是它是联邦制国家。从宪法的角度看,联邦政府和州政府都是政府法人,既然都是法人单位他们在宪法层面地位平等。

美国人眼里没有所谓的中央和地方的划分,不像中国人认为中央当然可以管辖地方,地方要听命于中央,因为他们是各州建立在前,组成联邦在后。

历史上美国各州是独立的主体,甚至可以说就是一个个独立的国家,各州代表开了制宪会议,把各州的权力让渡给了美国联邦,凡是没有让渡的权利由各州予以保留。

看起来各州的权利是比较大的,历史上各州确实可以因地制宜制定各项政策,但是到了现代的信用货币时代,情况却完全反了过来。

我们可以认为,中国地方政府的自主权反而比美国联邦各州的自主权还要大一些,这超越了大家的认知,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全世界主要大国的地方政府都依赖中央政府或联邦政府的转移支付。

现代的财政制度是财权上收,事权下移。60%的事务是由地方政府去负责的,因为地方政府毕竟离民众更近,提供服务更方便,但60%的财政收入却归中央或联邦政府。财权和事权明显匹配不上,为什么各大国都这么干呢?

当然是上收了军权,上收了外交权,上收了财政大权之后,便于中央或联邦政府对各地方的控制。世界上主要大国都不约而同的采取这种措施,都在不断的削弱地方的财政大权,防止地方有独立或分离的倾向。

六、美国转移支付效率远远不如中国

不仅中国地方政府依赖中央的转移支付,美国的州政府同样依赖联邦政府的转移支付,这点倒没有什么不同,问题是中美两国的国家制度不同。

中国是单一制国家实行中央集权制,国家主权在中央,各地方的权利都是中央授予的,美国则正好相反,美国是主权在州,联邦政府权力是各州授予的,没有授予的各州予以保留。

既然中央是各地方的上级领导,地方的财政不够花,中央给补足是很正常的,我国就是根据东部,中部和西部不同地区的差异,计算出各个地区公共服务的均等水平,比如人均医疗水平,人均教育水平等。

最后根据人均公共服务的均等水平,再乘以地方政府辖区的居民数量,就可以算出来地方政府应当承担公共服务的支出,如果有缺口由中央财政补足,补足的这部分是一般性转移支付,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务职责范围内可以自主支配。

如果地方政府想额外上马建设项目,就得向上级政府或中央打报告,中央根据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再单独拨款,这是专项转移支付专款专用。

美国没有一般性转移支付,因为联邦政府对地方政府没有管辖权,也就没有义务补足地方财政缺口,这怎么办呢?

没有关系,还有专项转移支付,各州可以向联邦政府申请建设项目,这在美国叫争取猪肉和火腿,有些资深议员在美国国会很有势力,可以争取到美国政府在当地的建设项目,比如给地方修过路,建个桥,这些钱都是专款专用不能被挪用,教育医疗的补贴也都是专款专用地方政府不能够统筹使用。

各州拿这些钱不是没有代价的,美国联邦和地方都有立法权,州政府为了拿到联邦政府的专项转移支付,有可能在立法权做出让步。

比如各州想拿到联邦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在某些方面就不能自主立法,而要适用联邦法。

经济发展中,光有货币政策的加息降息,放水紧缩是不行的,论到经济建设,还是财政政策更有优势,政府的财政支出可以带动民间资本投入,支出一块钱可能带来远大于一块钱的经济增长。

假如政府对某个地区投资了100亿,这笔投资要买设备,要征地,要买原材料,要雇工人。投入100亿自然有人赚到这100亿,赚到钱的人也要扩大投资,扩大消费,有可能要再支出80亿。

因为支出了80亿,自然有人赚到80亿,赚到钱的人有可能也要再支出64亿,这样不断循环,初始的100亿最终有可能带来500亿的GDP扩张,这就是财政支出的乘数效应。

政府持续不断对一些地区投资,如果投资有效率,确实可以带动一方经济发展,最后让这个地区拥有自我造血的能力,即使没有政府的投入,靠自己的能力也能够生活下去。

除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之外,还有大量的产业政策,用来淘汰落后产能,鼓励先进技术。这要求政府手中有大量国有企业去承担技术改造或设备更新的职能,或为了公共利益而忍受暂时的亏损扩大产出规模。

如果政府手中没有大量的国有企业,产业政策制定中就会阻力重重,要面对各种利益集团的阻挠,甚至因为基础设施,比如说水,电,气供应不足而导致相关产业发展不起来。

美元是全球储备货币,让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拥有极大的威力,但美国特殊的联邦和地方结构使其财政政策有很大的短板,加上美国限制国有企业发展,使它在产业振兴政策也有天然的限制。

发展经济不能只靠一条路,应该依赖多种手段,单一手段短时间可能有效,但长期来看却会导致效率低下。

现在美国制造业空心化,基础设施摇摇欲坠,但不管是再工业化还是重建基础设施,都面临重重阻力。

就是因为美国过去200年的体制已经逐渐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两党斗争加剧也撕裂了社会增加发展障碍。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过去先进的、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制度,在新时代可能就是发展新生产力的障碍。

0 阅读:13

谦谦君子用涉大江

简介:资深职业教育培训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