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是从《史记》一直顺下来到《明史》的24部历史书,总共有3000多卷,4000多万字。
这是所谓官方认定的关于清代以前正统的历史记录。当然也有“二十六史”的说法,那是加上了《新元史》和《清史稿》。
它在历朝历代的名称也不一样,比如宋朝时,叫“十七史”;明朝时,叫“二十一史”或“ 廿一史”。
按照修史的原则,通常是后一个朝代修前一个朝代的历史,因而当改朝换代之后,天下太平了,国家的一件重要事情就是编写前朝的历史。
特别是唐朝的时候,你会发现,有八部历史书都是在唐朝写出来的,盛世修史,可以说是修史最多的朝代。
这八部历史书都是唐朝初年写出来的,有六部是唐太宗时期写的,《南史》和《北史》,则是他儿子高宗时期写出来的。
这“二十四史”里面,字数最多的是《宋史》,500多万字,要知道跨度1300多年的《资治通鉴》才300多万字。当然,它们的体例不同。
“二十四史”的作者里面,名字出现最多的是脱脱,达到三次。他是元朝的一个丞相,虽然他只是个挂名,《宋史》、《辽史》、《金史》都有专业人员来编写,但这份荣光却永远记在了他的头上,每次翻开“二十四史”作者名录,他的名字总会出现在作者栏里。
这三部历史书总共花了两年半,效率还是蛮高的,这时已经是元朝末年,最后一个皇帝执政时期。
原来,在元朝初年的时候,忽必烈就指示编修前朝的历史,但因为宋、辽、金三个政权谁是老大的问题不好确定,因而这个事情就一拖再拖,等到元朝快要灭亡了,才最后定出个方案,各自是各自的老大,独立分别写历史书。
在古代,对一个问题的认识,通常只有一个观点、一种声音,官方倡导口径要一致,因而一个朝代只能有一部正史。
当官方认定的历史书出现后,其他人写的历史书就会从市场上消失。因而欧阳修、宋祁的《唐书》淘汰了刘昫的《唐书》,欧阳修的《五代史》淘汰了薛居正的《五代史》。
结果到了清代,有人从犄角旮旯里找出了被淘汰的后两部书,觉得从保存史料的角度看,还是有很大的价值的,便出现了一个朝代有两部历史书的情况,为了加以区别,便人为地在书名前面加上新旧字样。
能读完总计4000多万字的“二十四史”,确实需要很大的毅力和非常充裕的时间,但想读完也并非不可能。对于普通人来说,通读完,没必要,也不划算。
当然有人说,我非得通读完它,皓首穷经、焚膏继晷,那这种勇气也是非常好的。
就像作者说的,你不可能把“二十四史”全部精读,那如果只是泛泛地看的话收获肯定不如后世学者研究断代史的著作。
因为你凭什么相信自己,认认真真地翻一遍这些历史书,就比得过人家一辈子在一段历史上下功夫的专家研究得更深更透更能抓住重点。
通常来说,读完“二十四史”的人极少,但熟悉“前四史”的人就很多,不仅是因为这“前四史”写的最好,另一个原因是,年代越早留下的相关史料越少,你想看其它的历史资料也很难看着,只能从“前四史”中了解当时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