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是新中国成立后被赋予法律地位的一个汉语族称,它来源于明清时期汉人对侗族的称谓“垌、峒、洞”等。
之所以叫这个峒,一种说法是因为侗家人把平坝称为溪峒,指四周环山,中间为平地,有溪流纵横的地形地貌。这也是侗族先民历代居住的地方。
也有学者认为,峒是宋代羁縻州所属行政单位,羁縻州下辖若干峒,历史上把居住在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称为峒民或洞人。峒或洞便成了对侗族的专称。
侗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它可以分成南北两大方言5个土语区。至今有300多万人讲侗语。侗语是内部差异性比较小的一种语言,方言土语内部基本能够畅通交流。
它的语音标准音是南部方言的榕江县车江乡章鲁话。它的语音系统有声母32个、韵母56个、声调15个。
它的声母比较丰富,塞音声母分不送气和送气两套,并有少数鄂化和唇化声母;韵母有长短音对应,具有完整的鼻音和塞音韵尾;声调丰富,大多数方言土语都有12个左右,有的达到14个,是世界上声调最多的语言。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湖南、湖北这几个省区的交界处。广西的侗族主要分布在三江、龙胜、融水。
侗族除了鼓楼、风雨桥之外,最有名的恐怕就是大歌。我们常说的“诗言志、歌抒情”,但对于侗族人来讲,是“饭养身、歌养心”。
侗族大歌是侗族多声部民间歌曲的统称。侗族人称为“嘎老”,“嘎”,就是歌,“老”,就是篇幅长、容量大,人多、声多、古老的意思,它是由多人合唱、集体参与的古老歌种。它有多旋律、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特点。
它主要内容是对自然、劳动、爱情以及人间友谊的歌唱,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一种表达。
侗族大歌是用侗语演唱的歌,2009年就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侗语有15个声调,因而侗族人说话就像唱歌,唱歌也像说话。
唱歌,是包括侗族在内的很多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内容。广西有个“三月三”歌圩节,每到这时,各族人民就会把歌唱起来,八桂大地成为一片欢歌的海洋。如今,“三月三”早已成为广西法定假日,这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