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200名乌克兰专家来华作做出贡献后,为何接受采访时哭了

愚鉴过去 2024-03-20 08:18:01

1991年,苏联解体,一个超级强国解体形成了15个国家,其中一个国家便是乌克兰,就在苏联解体的这一年,乌克兰的200名专家却选择在特殊的时间来到中国,为中国做出了贡献。

他们在中国的这些年用自身的知识来帮助中国的发展,构筑了中乌两国人民的友谊,受到中国人民的热烈欢迎,但是他们在接受采访时却哭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些专家又为什么会选择来到中国而不待在自己的国家呢?想要知道后事如何,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一探究竟。

苏联解体后的乌克兰实力

在1991年,随着“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苏联正式宣布解体,这个超级强国轰然倒塌,与此同时,长达将近半个世纪之久的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的冷战也宣告结束,一时之间,美国并无强劲的对手。

苏联解体成了15个国家,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的主体部分,除此之外,乌克兰便是这十五个国家中最强的存在。

乌克兰得到了前苏联的大量军事设备和工业设施,在解体之初,乌克兰和俄罗斯的军事实力可以说是相差不远的,毕竟它有着前苏联三分之一的武器装备。

举例来说,当时的乌克兰可是拥有核武器的,甚至还拥有1900枚核弹头,和现在比较,合法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也就只有联合国安理会五常成员国,可想而知乌克兰的军事实力有多强大。

在农业方面,位于欧洲东部的乌克兰因其地理位置优越,拥有一条贯穿南北的大河,这条黑河最后流入黑海,形成了大量良田,这些良田的面积占乌克兰总面积的60%,在气候方面,也较为适合农作物的生长。

乌克兰即使是战乱时期,也能够保持基本的粮食供给,甚至有所储存或在粮食上支援前苏联的其他部分,可以说,它是一个农业大国。

乌克兰如果充分利用好这个优势,把自身的优势资源利用起来,那么本国的农业发展一定会非常显著,从而带动国家的经济发展,但是政府并没有颁布较多利于农业发展的政令,在农业方面的管理和监督的制度还不够完善,使得这个天然优势没有被充分挖掘。

乌克兰国内局势动荡不安

上文已经提到,乌克兰在农业方面的政策并不完善,农业又和土地问题和农民问题直接挂钩,农业技术、法律、监管、土地管理等方面缺乏有效措施,容易造成农民贫困,进而民怨四起,也可能造成人口流失的情况。

届时苏联刚刚解体,乌克兰的各方面局势并不稳定,缺乏一个领导乌克兰百姓的政府,社会动荡不安,经济不够明朗,再加上外部美西方国家的虎视眈眈,一直关注着乌克兰的一举一动,急需一个新的强有力的政府带着大家一齐打破这个困境。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新的政府便应运而生,随即选举出来了乌克兰第一届总统克拉夫丘克。

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刚刚上台的克拉夫丘克一方面向借此提升自己的威望,另一方面也是想要解决国内的问题,所以他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以促进乌克兰的经济发展。

但是由于他的政治决策失误以及这些措施过于激进,他的改革并没有取得较好的效果,提出了提高食品价格等经济条例,反而导致通货膨胀,经济发展也更加不景气,百姓叫苦连天。

面对这一情况,乌克兰政府当然想要改变它,所以又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与政策,但是随着这些方法的下达,百姓的生活质量进一步下跌,工业逐渐衰退,造成了经济发展的困境,甚至一步步走入到贫困的边缘。

经济不好同时也在影响着军事水平的发展,乌克兰的军事水平本来遥遥领先,但是因为经济受阻碍,导致大量项目无法进行甚至中途停工,器械无法得到维护,很多军事专家也在这些波折中失业。

这些军事专家大多都是在斯大林时期成长起来的,不但受前苏联人民甚至全世界人民的尊敬,还可以完成自己所热爱的科学事业,现在却面临着失业的情况,基本生活都得不到保障,这让这些科学家怎么甘心?

乌克兰也在1994年签署了《布达佩斯备忘录》,承诺放弃所有的核武器。

乌克兰的这一举动当然不是因为它不想拥有核武器,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是“用不起”“守不住”。

“用不起”很好理解,核武器的养护和维修需要大量的资金,而当时乌克兰出现通货膨胀,经济不景气的情况,加上大量人才的流失,怎么还有余力去维护核武器呢?

“用不起”则是因为国内外局势动荡。

国内因为政治局势并不明朗,存在国家东西部对立的局面,所以乌克兰政府便产生了核武器被居心叵测之人得到,用于不正之途的担心。

国际方面,俄罗斯和美国都不希望多出一个国家拥有核武器,尤其还是在苏联解体不久这个特殊时期,所以两国通过一定的政治手段,对乌克兰共同施压,乌克兰最终同意销毁核武器,当然此举也是为美国示好的表现。

这一举动也让很多为核武器付出了生命中大半时间的乌克兰专家难受。

乌克兰专家接连出国

在种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很多人想要去往国外谋求更好的生活,当时美国、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对于乌克兰关注密切的国家自然不会错过这一机会,纷纷对乌克兰专家提出了优渥的待遇,吸引他们来到自己的国家。

我国格外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开展了“双引工程”。

“双引工程”的全称是“引进技术、引进人才”,这个工程专门针对苏联解体后技术和人才流失的情况,大量引入这些技术和人才,服务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所以也就出现了1911年200名乌克兰专家来华的情况,由于当时的中国缺乏的是军事人才,乌克兰又是军事大国,所以引入的大多是军事方面的各个专家。

来到中国后的乌克兰专家,感恩于中国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以及中国的友好,让他们远离了在乌克兰时经历的动荡不安,加之中国人虚心求教,提供了良好的工作氛围,他们也乐于将自己所学奉献于中国,并在和中国人的交流中不断成长。

中国同样也感谢于这些乌克兰专家的付出,所以设立了“友谊奖”,专门颁发给为中国做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人。

瓦列里·巴比奇被誉为中国航母之父,也是来华的其中一位乌克兰专家。

他在1941年出生于乌克兰,在苏联参与了两艘莫斯科级轻型航母的设计,是苏联建造航母的重要一员,苏联解体以后,他被迫放弃了他热爱的事业,转行做了作家,通过写一些关于航母的著作,来回忆往昔。

中国想来爱惜人才,于是在中国的诚心邀请之下以及他对中国的印象良好,所以他选择来到了这里,继续和航母事业的缘分。

值得一提的是,瓦良格号是苏联海军建造未完工的航空母舰,它的建造因为苏联解体而被迫停工,而后被转手到乌克拉,乌克拉由于其经济压力,不愿继续瓦良格号的建造,它的设计者正是瓦列里。

几经辗转之下,这艘航母母舰来到了中国,来到中国的瓦列里也再次成为它的设计者,成就了两者之间不解的缘分。

在瓦列里和众多中国专家的一致努力之下,终于完成了它的改装和继续建造,它正式更名为辽宁号,是我国大名鼎鼎的第一艘航空母舰。

当然,来到中国的乌克兰专家还有很多,他们在我们知道或者我们所未知的领域发挥着自己的光芒,成就着自己的科学事业,也让我国的尖端科技水平一再突破,为两国友谊做出贡献。

乌克兰专家哭了

俄乌战争爆发后,在一次采访中,面对记者的提问,乌克兰专家痛哭流涕,他们纷纷表示:“如果没有中国,我们的日子一定苦不堪言,感谢中国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我们也希望俄乌战争更快结束,我们爱好和平,战争背后往往是普通百姓受苦。”

这些乌克兰专家在乌克兰的时候可能受到了家园被摧毁,可能失业,也可能一生才华因为政治原因得不到施展。

他们来到中国以后可以继续从前的工作,也可以稳定生活、娶妻生子,很多乌克兰专家都表示,他们喜欢中国的生活氛围,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国家,也感谢中国在危难之机对他们施以援手。

热爱和平,共筑两国友谊

对于乌克兰专家,我国对他们的帮助无疑是巨大的,有广阔的平台给他们施展才华,他们对中国的热爱和贡献也同时为两国的友谊添砖加瓦。

但是他们也同样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在俄乌战争之下,无数普通百姓还深受苦难,作为国家级别的专家当年在国内生活便已经非常艰难,更何况普通百姓,所以他们呼吁和平,也更下珍惜和平。

从更宏大的角度考虑,作为曾同样经历过战乱的中国来说,强大才会有话语权,也只有强大了才会让自己的百姓生活得更加幸福。

我们强大了,才能不受欺负,百姓生活质量才会越来越好,在国际上也会有更大的话语权;同时也能给更多有需要的国家伸出援助之手,在全球化进程中书写大国担当、树立大国形象!

0 阅读:12

愚鉴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