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涨时代,日德的经验,我们急需借鉴!

大渔的江湖 2023-12-20 22:51:12

一个国家以什么样的制度,什么样的精神面貌,呈现于世界,是和他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息息相关。

日德的制造业,现阶段虽然有不少的问题,但过去几十年,整体上还是干的很不错,某些方面,对我们也有较大的参考意义。

一战以前,日本靠着清朝的赔款,开始了初步的工业化,但是和一些书中所说的不同,日本的工业化,走的并不顺畅!

一则日本作为后发国,发展的太晚,世界上的好地方早就被英法所占,在外,生产的廉价商品,国际上没什么竞争力,在内,没有足够的殖民地,用于倾销商品,二则当时虽然主张贸易自由,但日本内部的需求太过狭小,还要与强大的外国商品竞争,如此两头被堵,本土的私有企业,为了活下去,要么亏的吐血三升,要么互相压价,争夺一点微量利润。

客观的说,以当时的情形,如果继续沿着美西方制定的经济模板走下去,日本工业化能不能成功暂且不说,但是在全球的产业链,大概率会被死死的钉在最低端。

人是动态且多变的一种生物,和英国死磕了几百年的苏格兰,当地主老爷和普通的苏格兰人,因为投资殖民地,亏的棺材本都没了,英国又“主动”帮他还债,合并就已扫清了所有障碍。

当时的日本,也没有跳出这个变数,因为工业化,举国上下都已亏损连连,为了扭转困局,日本的政府,企业,民众,开始求变,开始思考,如何脱离西方的贸易路径,寻找更适合自己的路。

当然,改变的过程,并不会因为你决定要有所行动,就立刻给予馈赠,一条全新的路,总是要有试错过程的。

一开始日本尝试走国企路线,虽说有了指挥棒,避免了一定程度的内耗,但是耗损大,效率低的毛病,随之而来,日本的那点家当,压根经不起折腾,之后痛定思痛,让私有财阀和日本的有形之手,紧密的联合到一起(比如什么一日元出让企业),才在兼顾效率之余,又通过相互合作解决了内耗。

但是呢,这也只是第1步,不论路径如何调整,解决的只是生产成本的问题,只要内部不能完全消化,最终还是要靠卖出去,来解决产能过剩,1929年灯塔爆发了突如其来的大萧条,间接的打断了上诉的过程。

在此之前,由于灯塔经济的长期繁荣,早已从资本流入国,变成了资本输出国,不论是日本还是德国,亦或是其他国家,或多或少的都用了灯塔的资本,结果大萧条爆发后,大量的资金极速的从各国抽离,间接的引爆了全球性的需求垮塌,为保护自家的市场,“小院高墙”随之而来,而日德这种资源贫乏的国家,面对此种局面,也只有两条路可走,对富人财富再分配,掠夺他国再分配,很显然,最终还是生产了一堆的飞机大炮。

二战之后,对日本文化浮于表面的理解,以及其特殊的地缘优势,使得占领军并没有完全拆除日本的制度框架,北方战争爆发后,因为武器生产的需要,日本之前的制度,被意外的再次整合起来。

这就让日本在后续发展的过程中,有经验可依,有路径可寻,全球的自由贸易竞赛中,尤其是1970年附近的大滞胀时代,靠着整齐一致“协同作战”,不仅打败那些资源比日本更丰富的国家,更是熬到了下一个大周期的起点,说起来这种异于美西方的制度,让80年代的日本,常常被称为先发国中的异类。

德国制度,表面上和日本有些神似,根本上却有些不同。

德国战败后,为了避免纳粹的再次兴起,灯塔决心打散德国的权力机构,给予了德国各州极大的自治权。

以当时的角度,这和对待日本的政策并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两国的国情,却有一个极大的不同,灯塔国了解日本的并不多,很多策略是由日本本土人来实施,这就给日本的有形之手,极大的漏洞可钻,比如说将地方自治改为地方公共团体,表面上散发着灯塔的皿煮气息,骨子里,还是昭和宪法(中央集权)那一套。

而德国则彻底的多,两次大战,使得逃往灯塔的犹太裔德国人实在是太多,他们对德国的文化,德国的制度,德国的一切,都非常之了解。

在起草文件中,是拿着放大镜来规避可能出现的漏洞,之后随着时代的变迁,宪法即使修订了多达58次,但是地方所拥有的高度自治权始终没有改变。

因此导致了日德虽然都是制造国,在推进科技进度的过程中完全不同!

日本是通过有形之手的协调,才能将财阀,小企业,普通人,统统的聚拢在一起,朝着一个方向用力,如果路径正确,整个社会,会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发展,反之,选错了路径,又无法及时的纠正,之前有多繁荣,之后就有多衰落。

德国则因灯塔的改造,被分成了16个拥有高度自治权的州,有形之手的权威是完全无法和日本相提并论,与之对应的是,自治就代表着这些州,发展中所遇到的许多问题,都要自行解决,每个州都需要在教育上,产业上,国际化上,展开激烈的差异化竞争。

理论上,这种方式虽然无法在短时间突飞猛进,但却因为路线太多,有了更大的容错空间。

同时因为有形之手的权威不够,一旦遭遇经济危机,政府,企业,地方,就必须通力合作,注意这句话,日本遭遇危机时,固然也是“同舟共济”,但里面一定是有形之手作为中心,其余的都是围在身边,按照其指示行动。

德国则因为权威不够,是真正意义上的协同合作,比如说,经济不好要去产能,激进一点的会一刀切的直接让你去产能,至于你是否能够完成,是否有承受的能力,并不是那么重要,德国则因为都没有绝对性的领导优势,就只能和企业,地方,互相协商出一个三方都满意,分工更为明确的方案。

考虑到企业对市场的敏感,协商一旦完成,对经济的反馈,对效率的运行,都是十分有利的,这就保证了德企,在遭遇到经济时,比其他国家多了一层无形的缓冲,可以更加有效率的进行资源调配,实现全局性的最优解。

此外日本和德国对于员工的待遇,和英美也是完全不同!

英美因为服务业太过庞大,只要经济不好,老板为了减少损失,裁起人来是相当随意,或许在一般人看来,这是发达国家的魅力所在,这是市场定价的双向选择。

但是我们观察一下日德,这类制造型的国家,就完全不是这个样子!

70年代是日本冲击高端制造的十年,亦是大滞涨的十年,日本企业并没有因为经济困难,就随意的裁员,而是尽可能的答应不裁员,亦或是通过集体减薪,来保证企业的平稳运转。

德国也是类似的情况,盈利不好的时候,首先是和员工协商,以减少福利和薪水为代价,让员工自己来选择是保留岗位还是离开!

这种先发国的服务员和制造业员工,完全不同的做法,大家不觉得奇怪吗?

从短期的角度,直接开除员工确实是最经济的办法,但是大家可以想一想,假如整个市场上有大批的企业在批量的裁人,经济的现状亦或是前景,必然是十分糟糕的,此时如果继续裁人,就是对制造型国家,本就匮乏的需求,再狠狠的踩上一脚,稍有不慎,就会连累经济螺旋式下降。

保员工,短期内确实会增加开销,会减少管理层的利益,但是在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有一份工作,必然会极大的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如果再给予一定到股权,让员工将公司当成自己的家,觉得是为了自己而奋斗,这个公司想要不成功,都挺不容易的,再者高端制造业本身也需要大量的熟练工人,而熟练工人是需要时间来培养的,如果能将他们的生活稳定下来,对于后续的产业升级,会有如日德一般,有着巨大推进的作用。

最后再随便说几句,我们这么大一个生产型国家,既然已经遇上了大周期的末尾,真的不应该再浪费资源了。

在外,该学习日本的协同合作,不应该让出海的企业,再犹如一盘散沙,卷国外也就罢了,但是和自己的企业卷,和自己的员工卷,和自家的价格卷,最后卷的头破血流,一地鸡毛,让老外坐收渔利,实在是不可取。

在内无论初衷是如何善良,一刀切,反复地抽耳光,是绝对不可以在干了!经济都已经这样了,让自己的孩子,遭遇内外的混合双打,只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要学习德国的方式,以平等的方式,以非命令的方式,大家做到一起,坦诚相待的协商,给予他们信心,给予他们保障,让之前的相互制衡变成相互合作,之后各司其职,该优化环境的优化环境,该刺激的刺激,该招工的招工,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只要各方能够取得共识,破除壁垒的合作,才能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以最小的代价实现效率的最大化!

11 阅读:1181
评论列表
  • 2023-12-21 15:38

    哈哈哈

  • 2023-12-23 11:55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笑着哭] 这才是重点吗?

  • 2023-12-22 09:08

    国企可以做到。私企怎么管?管的过来吗?

大渔的江湖

简介:说一说政策股市,扒一扒历史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