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在文学与影视的交织地带,改编作品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文字与影像的世界,让无数经典故事以更加直观、生动的面貌呈现在大众眼前。
然而,改编之路从不是坦途,如何在尊重原著精神与满足影视创作需求之间找到平衡,一直是创作者们面临的巨大挑战。
前一段时间,根据著名作家李娟的散文集《我的阿勒泰》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播出,引发了广泛的争议与讨论。
本来不是很出名的李娟,这回彻底火了一把。
最近我弄到了一本《我的阿勒泰》原著,读完才发现,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的改编有多么离谱!
下面就来详细聊一聊。
一、情感戏的过度添加,令人恶心
原著《我的阿勒泰》是一本散文集,它以李娟个人的视角,记录了她在阿勒泰地区的生活点滴、所见所感,以及对自然、家人、朋友的深情厚谊。
书中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更多的是对生活细节的捕捉与情感的细腻抒发。
然而,电视剧却选择在这样一部散文集中强行加入了多条感情线索,尤其是女主角的妈妈张凤侠与高晓亮之间莫须有的感情戏,这无疑是对原著精神的极大背离。
顺便说一句,在原著散文中的女孩当然就是作者李娟本人,而在电视剧中的女主角叫李文秀。
为什么不叫李娟呢?也许是为了后面的魔改做铺垫吧。
还有可能是为了向李小璐著名的电影《天浴》致敬,《天浴》的女主角就叫文秀,也是在牧区生活过的一位大好女青年。
李娟的原著中根本没有高晓亮这个人物,可能是编剧为了给男演员蒋明奇在剧中安排一个角色才创造出来的吧。
在电视剧中,高晓亮这一角色被赋予了过多的戏剧性,他与女主角的妈妈之间莫名其妙的情感纠葛,还一起睡过帐篷,最后却是不欢而散,不仅打破了原著中那份宁静与和谐,也让人物形象变得非常别扭。
小说是可以虚构的,但是散文按理说应该是真实的,我不知道编剧给女主角的妈妈安排这样一出龌龊的感情戏是为了什么?算不算造黄谣?李娟又是怎么接受的这种程度的魔改的?
原著中,李娟妈妈是一个勤劳、坚韧、充满母爱的角色,她的生活重心在于家庭与劳动,而非电视剧中那些俗套的情感纠葛。
这样的改编,不仅削弱了原著中人物形象的深度,也让人对电视剧的改编意图产生质疑。
另外,文秀与巴太的感情纠缠在原著中也是没有的,原著中的女孩只是暗恋巴太,甚至他们之间并没有什么交往。电视剧中他们的对手戏全是编剧加上去的。
二、人物关系与原著不符:重构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除了感情戏的添加,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在人物关系的处理上也与原著大相径庭。
原著中,人物之间的关系简单而纯粹,他们之间的交往基于亲情、友情和对生活的共同热爱。然而,电视剧却为了增加戏剧冲突和观赏性,对人物关系进行了大幅度的重构和改编。
例如,原著中李娟与邻居、朋友之间的温馨互动,在电视剧中变成了复杂的利益纠葛;原本和谐的家庭氛围,也被各种误会和矛盾所笼罩。
还有一个张凤侠用一个饼干盒子带着亡夫的骨灰打算去他们相识的地方,但是阴差阳错地,骨灰撒进了河里。
这个情节在原著中也是没有的,我怀疑这是抄袭的《摇滚狂花》彭莱用奶粉盒子装亡夫骨灰,不小心撒到垃圾堆里了那个情节。
这些改编不仅违背了原著中人物关系的真实性,也扭曲了原著所要传达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散文改编的边界:虚构与尊重的较量
对于散文的影视改编是否允许虚构这一问题,我的观点是明确的:不应该虚构。
散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其最大的特点在于真实性与情感性。散文作者通过文字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力求还原生活的本真面貌,传达内心的真实情感。
因此,散文的改编应当遵循“忠实于原著”的原则,尽可能保留原著中的精华元素和独特韵味。
然而,电视剧作为一种视听艺术,其创作过程中难免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艺术加工和虚构创作。但这种虚构应当是基于原著精神内核的延伸与拓展,而非对原著内容的随意篡改和颠覆。
对于《我的阿勒泰》这样的散文集来说,其改编难度本就较大,因为散文缺乏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更多的是情感的流露和思想的表达。因此,在改编过程中更应谨慎行事,尊重原著的精髓和读者的期待。
对于剧中随意添加的感情戏,我是非常反感的,虽然看起来更能吸引观众,实际上却给原著带甚至对作者的母亲来了更多的误解。
结语
综上所述,电视剧《我的阿勒泰》虽然是一部热播剧,但是在改编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为严重的便是对原著精神的背离和虚构创作的过度使用。
这样的改编不仅不能让原著党满意,也会给广大观众带来很大的误解和困惑。
散文的改编应当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艺术再创作过程,而非一场随意挥洒的虚构游戏。
希望未来的改编作品能够更加注重对原著的尊重与理解,以更加贴近原著精神的方式呈现给观众一个更加真实、动人的阿勒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