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到1943年小日本陆军军服详解

海绵宝宝谈人物 2024-08-28 17:56:55
九八式

1938年(昭和13年)发布了昭和13年勅令第392号《陸軍服制改正》对日本陆军军服进行了一次重大修改。这次新军服被称为昭和13年制式,因为1938年是黄纪2598年,所以也被称为“九八式”。

九八式军服主要参加了以下战争:

●侵华战争中后期(1938年起)

●诺门罕战役(1939年5月到1939年9月)

●太平洋战争(1941年12月8日起)

衣领

九八式军服取消了立领(日语:立襟)。军官(包括准尉)的冬装和夏装的衣领为立翻领(日语:立折襟),立翻领的高度和立领相同,以立领为基领,然后翻折,领口有两个固定挂钩(合拢衣领用)。军士和士兵的冬装和夏装的衣领为平翻领(日语:平折襟),平翻领和立翻领的样式一样,但高度偏低,领口有一个固定挂钩。此外军士和士兵的冬装和夏装增加了先前没有的两个胯袋。

陆军大佐

陆军二等兵

旧式的立领虽然外形美观,但不可避免的限制脖子的活动,而且如果为了脖子轻松,而解开第一颗纽扣敞开衣领,则会失去应有的美观。因此在当时废除立领,采用立翻领和翻领已经世界潮流。而且立翻领是一种保持造型和实用性的领子,一方面可以继续保持立领的样式,另一方面可以将衣领打开穿着。在日本陆军昭五式防暑衣中已经率先采用了立翻领。为了提高战场上的伪装效果,原先竖肩章缩小尺寸变成了领章;识别兵种用的兵科领章则变成了山形胸章佩戴在右胸。

军官可以根据自己要求对军服衣领进行定制,不仅有又高又挺的衣领(青年将校文化),也有低矮的衣领,类似于士兵的平翻领。因为战争的进行,新军服无法及时配发到每一名士兵中,所以会有旧军服佩戴新式领章的情况出现。

一名伍长在昭五式军服上佩戴九八式领章

随着军服的重大变化,但一些老兵还是喜欢穿旧军服,因为他们对旧军服情有独钟,而且旧军服的面料质量很好,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日本战败。当时九八式军服配领章和昭五式配肩章可以同时穿着。

1939年日本军官在中国东北的合影,其中四人还使用竖肩章。前排左二是土肥原贤二(地第五军司令官),前排中为植田谦吉(关东军司令官),前排右二为仓茂周藏(第五军参谋长),后排右二为濑岛龙三。

领章

领章(日语:襟章)是根据四五式肩章的样式进行修改而成。军官领章为平行四边形,军士和士兵领章为长方形,两者尺寸均为长40毫米,宽18毫米。除了法务官和法务部是白色绒外,其他兵种都是红色绒。

陆军少将领章

陆军大佐领章

陆军中尉领章

陆军军曹领章

陆军二等兵领章

有关九八式领章军衔请看此文章:

胸章

九八式军服的兵科部(兵种和部门)由右胸的山字形胸章表示。军官的山字形胸章长39毫米,宽5毫米;军士和士兵的山字形胸章和军官的尺寸一样,但增加了一个上下3毫米宽的绒布底座。山字形胸章颜色表示如下:

●步兵科 – 绯色(深红色)

●骑兵科 – 萌黄色(草绿色)

●炮兵科 – 黄色

●工兵科 – 鸢色(浅褐色)

●辎重兵 – 蓝色

●宪兵科 – 黑色

●航空兵科 – 淡绀青色(浅蓝色)

●经理部 – 银茶色(经理部后勤和财务部门)

●卫生部 – 深绿色

●兽医部 – 紫色

●军乐部 – 绀青色(藏青色)

●技术部 – 黄色(1940年成立)

●法务部 – 白色(1942年成立)

1940年(昭和15年)8月1日的陸達第33号规定除宪兵外,各兵科山形胸章废除。随后9月14日的昭和15年勅令第585号规定包括宪兵在内各兵科山形胸章废除,所以宪兵在衣领上单独佩戴六角旭日章作为标志。各部山形胸章依然保留,但在1943年取消了山形胸章,各部颜色添加到昭和18年制式领章底部,一直到日本战败为止。

宪兵中尉的六角旭日章

肩章

九八式军服可以搭配肩章来组成通常礼装。通常礼装是礼服的一种,为身穿野战服的礼服样式,礼服正式程度低于身穿正衣(正式礼服)的正装和礼装。

1938年通常礼装为佩戴通常礼装的九八式军服,头戴军帽,下身穿长裤/马裤,并佩戴勋章。

通常礼装肩章是德国式肩章样式,用金线或黄绢线边编制而成。将官肩章宽55毫米,佐官肩章宽45毫米,尉官(包括准尉)肩章宽35毫米。肩章顶部有一颗金色带樱花纽扣,肩章缀1到3颗银色五角星代表军衔高低,准尉肩章无银色五角星。

陆军大将

陆军中将

陆军少将

陆军大佐

陆军中佐

陆军少佐

陆军大尉

陆军中尉

陆军少尉

陆军准尉

陆军少尉的通常礼装肩章实物图。通常礼装背面有一根金属插条,佩戴方式是插在九八式军服(冬装和夏装)肩膀的缝隙中。

通常礼装肩章固定在九八式夏装的示意图

陆军中将大岛浩身穿通常礼装

军士和士兵的通常礼装肩章为横向可拆卸肩章,肩章材质和冬装的一样。肩章为长方形,总长120毫米,宽50毫米;在肩章顶部15毫米处呈梯形,顶部宽150毫米。肩章纽扣为金色金属带樱花图案,肩章上缀1到3颗金色五角星表示军衔。军士(曹长,军曹和伍长)的肩章底部有一条宽9毫米的黄边。

从左到右:伍长,军曹和曹长

从左到右:2个二等兵,一等兵和上等兵

曹长的通常礼装肩章,背面是金属插条,佩戴方式是插在九八式军服肩膀的2个线扣中。

军服

九八式军服除了衣领外,和昭五式军服的不同处还有:纽扣由红铜换成了金色金属;军士和士兵军服增加了胯袋;军士和士兵冬装为全衬里(原本为七成),腋下增加了布料来使手臂能够有更大活动空间;军士和士兵夏装的腋下增加了通气孔。

勅令中对军官的冬装侧开衩(日语:脇裂)做了规定。左侧开衩可以通过底部纽扣开合,这是因为军官在衣内佩戴一条刀带,然后在左腰悬挂一柄军刀。左侧开衩长度约为210毫米,右侧有一条假开衩。

军士和士兵开始使用棉制(日语:綿製,棉花)冬装替代原来的绒制(日语:絨製,羊毛等)冬装。同样是棉制服装,但冬装比夏装更厚实可以更好抵御寒冷,而且棉制相对于绒制价格低廉,可以广泛应用。

军官的九八式军服

九八式中尉冬装

九八式少尉夏装

军士和士兵的九八式军服

九八式曹长军服

披风/斗篷

四五式雨覆(披风)改名为“マント(斗篷)”,外观样式保持不变。原先在领口缀1到3颗五角星表示尉官,佐官和将官,现改为领章军衔,兜帽(可拆卸)锁喉片保留副章,用1到3条杠代表军衔。

兜帽上的锁喉片副章

战斗帽/略帽

战斗帽也叫略帽,就是我们常说的野战帽。战斗帽的前身是1932年日本陆军在中国东北地区非正式使用的椀帽(日语里椀指木制的碗),战斗帽和椀帽样式基本一致,唯一区别是椀帽后面没有调节帽子大小的松紧带。

椀帽

身穿昭五式军服的军官和士兵都佩戴大檐帽,但大檐帽在作战佩戴钢盔时非常不便,需要脱掉大檐帽才能佩戴钢盔。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所以九八式军服开始佩戴战斗帽,战斗帽可以直接佩戴在钢盔下。

昭五式军服和九八式军服

战斗帽造型很独特,上窄下宽,帽身用两块布缝制,顶部再用一块布缝制,正面有一个Y形接缝。战斗帽配有下巴带(皮革或织物),侧面有气孔,背面有三个孔用来调节帽子大小的松紧带,不过调节幅度很小。战斗帽里面有一圈皮革防汗带,没有帽子内衬。

战斗帽正面有金色五星帽徽,士兵的帽徽通常直接缝在帽子上,而军官的帽徽缝在五边形底布在缝制帽子上。

战斗帽

战斗帽的设计前提是为了直接佩戴在90式(日语:九〇式鉄帽)和98式(日语:九八式鉄帽)钢盔下,所以战斗帽的帽檐很短(45毫米长),不会影响俯卧射击时视野;下巴带很结实,可防止在作战时帽子脱落或移位。因为战斗帽没有内衬,所以战斗帽几乎是紧贴佩戴者头部,如果不是光头或极短发,就很难佩戴战斗帽。

九八式军服规定中士兵取消了大檐帽,而军官还保留大檐帽,但因为战斗帽轻便,所以从上到下日本军人几乎都佩戴战斗帽。

帽垂布

帽垂布就是战斗帽后面的挂布,俗称屁帘。垂布最早是1899年日本侵略台湾时给部队配发使用。因为台湾南部地区酷热难耐,用帽垂布可以脖子处晒伤,而且摆动的帽垂布也可以用来驱蚊虫。1938年6月1日陸達第31号规定了帽垂布为九八式军服的制式装备之一。

日军侵略台湾时期

帽垂布由四块布料(材质最初为羊毛混纺,后改为棉布)组成,上面缝制在一起。在外侧两块布料上有两个金属挂钩。使用时帽垂布的金属挂钩挂在战斗帽侧面上四个线扣上即可。

战斗帽侧面上线扣

挂上帽垂布的战斗帽侧面和背面

防暑衣

1938年(昭和13年)6月1日陸達第31号修改防暑衣。同九八式夏装所不同,九八式防暑衣的胸袋由内嵌式改为了外露式,腋下有用纽扣开合的通气孔,衣领改为大翻领。九八式防暑衣的样式和昭五式防暑衣很像,前者的胯袋有袋盖,后者则无袋盖。

外穿防暑衣时,内穿一件防暑衬衣(日语:防暑襦袢)。军官的防暑衬衣为白色,衬衣衣领打开并盖在防暑衣上衣领,所以军官的领章佩戴在下衣领。士兵的防暑衬衣为茶褐色,领章佩戴在上衣领。

军官的防暑衣

日本陆军中将本间雅晴

军士和士兵的防暑衣

1942年(昭和17年)4月1日陸達第18号继续修改防暑衣。防暑衣的胸袋重新变为内嵌式;默认第一颗纽扣解开,取消了衣领的固定钩;金属纽扣改为电木或木制纽扣。

同时还规定了长袖衬衣和短袖衬衣,防暑短裤(到膝盖上方),中裤(到膝盖下方)和长裤。

不过昭和17年制式防暑衣的使用率非常低。因为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本补给运输船收到盟军水面和空中双重打击,所以很难给远离日本本土在东南亚作战的陆军进行及时的补给。所以昭和17年制式防暑衣可能在1944年到1945年作战出现过,而且数量有限,但反而战后因为有大量库存而流出民间。

防暑衣

防暑中裤

防暑长袖衬衣和长裤

士兵长袖衬衣和中裤

防暑短袖衬衣和短裤

军官短袖衬衣和马裤

三式

1943年(昭和18年)10月13日的昭和18年勅令第774号《陸軍服制中改正》对九八式军服进行了小修改。因为前方战事吃紧,所以此次修改主要对军服进行简化,并明确了军衔和职务类别。新军服被称为昭和18年制式或三式。

三式军服以简化为主,外观相对于九八式军服无太大变化。简化主要有降低军服面料质量,纽扣改为铁制涂漆和省略掉一些不必要的部件。军士和士兵的军服为了便于生产和维护,将原先尺寸1到6号改为大中小三个型号。

三式大佐冬装

陆军大将冈村宁次

三式中佐防暑衣

陆军中将马场正郎

三式中尉冬装和马裤

三式军服最大改变是领章尺寸样式变化和增加了袖章。

三式军服主要出现在以下战争:

●太平洋战争中后期(1941年12月8日到1945年)

领章

因为九八式领章尺寸造成了在战场上识别不清,所以三式领章更改了尺寸。将官领章长40毫米,宽30毫米;佐官领章长40毫米,宽25毫米;尉官领章长40毫米,宽20毫米;军士领章长40毫米,宽20毫米;士兵领章长40毫米,宽18毫米。上面的五角星的尺寸也相应的变大。

九八式大将领章

三式大将领章

九八式领章的五角星是均匀排列(一颗星在中间),所以士兵在晋升后需要重新更换一副领章。三式领章的五角星从前边缘开始排列,晋升后只需要再后面再增加一颗五角星,无需更换新领章。

军服上还保留的各部山形胸章取消,用4毫米宽的识别线代替。各部不同颜色的识别线增加到领章底部。

图中为军医少尉领章

袖章

军官(包括准尉)冬装,夏装和防暑衣都增加了袖章。袖章由九八式大衣和斗篷使用的副章和三式新设的星章组成。袖章的线由深茶褐色编织线制成,军官为10毫米宽,准尉为4毫米宽,线环绕这个袖子。星章由金线,黄绢线和黄绒线刺绣在茶褐绒圆形底部上。将官为三条线,佐官为两条线,尉官为一条线,军衔高低用1到3颗星章表示,准尉只有线没有星章。

陆军少佐袖章

防暑衣

根据实战经验,对防暑衣进行了最后一次修改。事实证明棕褐色防暑衣不适合在热带环境的丛林中隐蔽,因此日本陆军采用了深绿色来印染防暑衣,将现有防暑衣,裤子和衬衣都染成绿色。不过这款深绿色防暑衣并没有参加过任何战斗,而且没有确切照片证明其曾经被穿戴过,但有些传言说中南半岛的一些部队装备了深绿色防暑衣,1945到1946年越共部队一些照片也出现过疑似深绿色防暑衣。

资料来源:维基百科

全文完

4 阅读:804
评论列表
  • 2024-08-30 13:28

    虽然九八式军服改为立翻领,废止竖式肩章,但仍有浓浓的普鲁士军服影子;日陆军四带盖暗兜立翻领上衣虽然外观象世界流行的“法兰西”式制服上衣,但礼服肩章仍普鲁士味道。日本那时对小翻领或立翻领、大胯袋的“弗仑契”式制服上衣不太感兴趣,只有日本防疫给水部队和海军陆战队用过翻领的“弗仑契”式制服上衣,反映出日本陆军文化独成一体、抱残守缺的土包子性质。

海绵宝宝谈人物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