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20年养猪业掀起了一股轰轰烈烈的“南猪北养”大潮,温氏、天邦、新希望、正邦等纷纷北上,集团每年几十上百亿投资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北等省份。
然而,2024年开始,集团却纷纷撤离北方,特别是山东、河北、东北等地区。究竟是为何?
天邦、傲农、新希望都曾回应过这个问题。
天邦:天邦此前表示,公司自2023年四季度以来逐步清退山东等产区低效猪场,将育肥产能向两广转移。据天邦公布的信息,公司在山东大区自建及租赁育肥场数量已从年初的50个下降至4月底的37个,4月底山东育肥场设计存栏规模43万头,较年初下降36.57%。
傲农生物:傲农生物目前则彻底退出了山东市场。6月19日,傲农在互动平台上表示,目前公司养猪产能主要聚焦在江西、福建两地。
新希望:新希望也对山东、河北的部分产能进行了清退。据官方数据,截至2024年第一季度末,山东各市县的规模猪场空栏率大于40%是普遍现象。新希望回复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过去的猪场投资确实在山东、河北等地较多,但这两个省份的养殖成本都整体偏高,因此公司对部分疫病频发、成本长期居高不下的产能做了清退。
总的来说,这些养猪企业在山东和河北的退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疫病、市场行情和养殖成本等。但更深层次或是养殖密度较大、规模场生物安全执行漏洞、集团场规模扩大后管理能力稀释等原因。
反过来,集团撤离北方后纷纷加码南方,南方养殖密度也将增加,每年5-9月多雨季节下南方都将遭受猪病多发的考验。
接下来,南方的猪病发生的程度会不会提升?扎堆南方的集团又该如何应对?
若南方也发生类似2023年四季度北方的猪病损失,那么是不是一定程度上能说明我国的养殖环境目前并不适合规模场密集扎堆养殖?
目前看,养猪集团之前的竞争并不只是成本那么简单,成本只是结果,资金、管理体系、人员执行力才是根本。
集团场竞争的主战场从北方转移到南方,未来2-3年能否守住南方这最后的土地,将是影响集团养猪业务能否存活的关键。
我们且行且看。
每天看猪易,养好猪,卖好猪,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