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武冈市,地处湖南省西南部,现由邵阳市代管,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便已经建县。元朝的时候置武冈路总管府,领武冈、绥宁、新宁三县,隶属湖南道。明朝建立后,改武冈路为武冈府,此后又将其降为武冈州,属宝庆府管辖。
这样一个相对偏僻的小城,在明朝居然是开国太祖朱元璋之子的封国,这其中又有哪些隐情呢?岷王一脉的字辈是“徽音膺彦誉、定干企禋雍、崇理原谘访、宽镕喜贲从”,而其后代之中出了一位当代了不起的人物。
武冈城墙
明代宗室的命名规则很复杂,名字中第二个就是字辈,第三个字则根据五行相生的原则,按照火土金水木。那那位大人物是谁呢?第十七代镕字辈,按照五行相生的原则,名字里面最后一个字要五行带土。那么历代岷王都有哪些故事?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
第一代岷王岷庄王朱楩
朱楩,太祖朱元璋第十八子,生母周氏,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封岷王,封国陕西岷州(今甘肃省岷县),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改封云南,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之国云南。
岷州地处青藏高原边缘,地缘环境十分复杂,老朱为儿子配备的护卫称为西河中护卫。然而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四月,皇太子朱标突然去世,就此改变了整个明朝乃至岷王本人的命运。
太子朱标剧照
当年六月,朱元璋的养子,镇守云南的西平侯沐英,因听闻太子噩耗后伤心过度,不幸去世。云南新附不久,必须要用心腹重臣坐镇。老朱再三思考之后,一面让沐英之子沐春袭爵西平侯子承父业,一面又让岷王朱楩改封云南,以起到互相制衡的作用。
初岷王定都岷州。上以云南土旷人悍,必亲王往镇之,故命岷王改都焉。—《明太祖实录卷二百四十一》
朱楩到了云南之后,老爹也为他配齐了岷王府三护卫:云南中护卫、左护卫和右护卫,而他也很快和沐春产生了矛盾。这位嗣封西平侯认为调拨岷王护卫的官军“久居云南,习于征战”,应该依旧归于云南都司指挥,而老朱觉得他说得对。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驾崩,遗诏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新天子深受江南地主文人集团裹挟,一面抬高文官地位,一面对自己的叔父们举起了屠刀。当年八月,太祖第五子周王朱橚就被削爵废为庶人,连同全家一起发配云南蒙自。
燕王朱棣剧照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六月,眼看朝廷又接连废黜了太祖第七子齐王朱榑、第十三子代王朱桂,逼死了第十二子湘王朱柏,早就与朱楩不和的第三任西平侯沐晟(沐春之弟)出面检举岷王的罪行,顺利地让他被削爵发配去了福建漳州。
当年七月,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造反,经过三年的苦战推翻了建文朝廷,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十七日在南京皇宫奉天殿即位称帝,随即将朱楩复爵,并命其重回云南。为了给岷王撑腰,朱棣还让朱楩的小舅子左都督袁宇前往云南整肃兵备,目标显然是准备剑指西平侯沐晟。
赐书岷王楩曰:“今遣都督袁宇赴云南整肃兵备,镇抚一方。凡事可与计议而行。夫藩屏至重,贤弟宜慎出入,谨言节饮。庶诸夷有所瞻仰,而不负兄之所望。”—《明太宗实录卷十下》
只可惜岷王殿下过于脓包,不但根本不是沐晟的对手,连自己的本职工作也没做好。朱楩在云南擅拘印信,杀戮官属,使得军民蛮夷“惊疑不安”,虽然沐晟“所为卤莽,间信小人,干犯岷王”,但朱棣也只能将他训诫一番,然后将岷王召回南京,削去三护卫。
永乐皇帝朱棣剧照
自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开始,朱楩就长住南京,四哥既不让他就藩,也不更改他的封国,就让岷王一家子窝在南京的临时居处之中。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九月,朱棣正式下诏改北京为京师,当年年底,岷王一家跟着太子、太孙一起迁居北京。
永乐元年五月初一日复爵之国。与西平侯相讦有异谋,居京师。十八年十二月徙居北京。—《弇山堂别集卷三十二·同姓诸王表》
一直到朱棣驾崩,仁宗朱高炽继位后,朱楩才得以改封湖广武冈州,并于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十月就藩。
岷国城砖
当年岷王因为“慢侮无礼,屡训不悛”,王府长史司都被四哥一并削除,以至于到了武冈州以后,连派往京师奉表庆贺正旦节、冬至节和万寿圣节的使者人手都不够。当朝皇帝明宣宗朱瞻基大笔一挥,都免了吧。
丁卯,免岷王楩每岁圣节、正旦、冬至进贺表笺,以王所少人差遣也。—《明宣宗实录卷四十五》
不过有一点很神奇,虽然岁禄最少,王府最小,岷王却活得最久,而且在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还见证了明朝历史上的第一次惊天之变:“土木堡之变”。当朝皇帝明英宗朱祁镇兵败被俘,监国郕王朱祁钰临危受命,登基以后给宗室诸王写信,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辈分已经是曾叔祖的朱楩。
景泰帝朱祁钰剧照
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三月,朱楩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谥曰庄,谥法“履正志和”曰“庄”。
云南岷王府
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的时候,朱元璋下旨在云南修建岷王府。然而仅仅到了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十月,老朱就因为云南“土旷民稀”,物资转运极为困难,命工部“罢建岷王官殿”。
岷府姑为棕亭以居,俟十五年后民富力纾,作之未晚。尔工部遣人驰驿往谕云南守臣,罢其役。—《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三十五》
“棕亭”、“十五年后”,估计朱楩听到这些关键词以后内心一定是天雷滚滚。当然他也没等那么久,就被召回了南京。
武冈岷王府
王府位于武冈城西,狭隘窄小且工程质量堪忧,朱楩在此仅仅住了六七年,便已经“栋宇朽坏”。
岷王府复建效果图
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十二月,岷王上奏朝廷,称王府“不堪居住”,于是明英宗朱祁镇将就在隔壁的武冈州州治衙门赐给了这位曾叔祖。至于衙门里的知州以及相关官吏,另外找安身之处去吧。
第二代岷王岷恭王朱徽煣
朱徽煣,岷庄王嫡次子,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封镇南王,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袭封岷王。
事实上岷王一爵,原本和朱徽煣没有关系。朱楩嫡长子朱徽焲,早在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便已经被册封为岷世子,但他却在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突然“诬告”弟弟朱徽煣谤毁太宗、仁宗,咒诅朝廷,阴养军师,募兵谋反,简直是大逆不道,罪不可赦。最终在当庭对质之后,朱徽焲被削爵废为庶人,朱徽煣则在父王薨逝后成功袭爵。
贻书岷王曰:“徽焲等大逆不道,获罪天地、宗庙,罪在不赦。今遣之归,并封所造诬词往观,在叔祖自治。”—《明宣宗实录卷二十五》
明宣宗朱瞻基剧照
笔者一直认为,朱徽煣这位镇南王不是个善茬。在斗倒大哥以后,朱徽煣又把目光转到两个弟弟广通王朱徽煠和阳宗王朱徽焟身上。
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的时候,朱徽煣逼死了阳宗王的生母苏氏,兄弟之间爆发了剧烈的冲突。明英宗对诸王一面降敕警告,一面批评朱楩第三子江川王朱徽煝,称其“坐观兄弟争竞,略无一言规劝”。江川王苦啊,他怎么敢招惹那位二哥。
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的时候,走投无路的广通王、阳宗王打算勾结苗人作乱,结果派出去的使者刚回到武冈州,就碰上了早已等候多时的镇南王,二王则不出所料被削爵废为庶人。岷庄王一共五个儿子,被朱徽煣一个人就干废了三个。
孙太后剧照
俗话说“欺下者必媚上”,明英宗南宫复辟之后,岷王为了拍皇帝马屁,竟然上奏请求给太后加尊号。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年底,朝廷为太后孙氏拟定尊号为“圣烈慈寿”,《明史》特意为此记了一笔:“宫闱徽号亦自此始”。如此谄媚,换来的不过是增加了三百石岁禄而已。
天顺七年(公元1463年),朱徽煣去世,享年六十四岁,谥曰恭,谥法“敬顺事上”曰“恭”。不知是否天理昭彰,恭王死后没几年,他的墓园就被人给盗了。
丁酉,岷王音垽奏盗发其父岷恭王并浏阳县主坟,乞守城官军为护卫。—《明宪宗实录卷九十三》
第三代岷王岷顺王朱音埑
朱音埑,岷恭王嫡长子,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封岷世子,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袭封岷王。
武冈宣风楼
武冈州僻在一隅,物资匮乏,周边还不时有苗民作乱,实在不是善地。恭王在世之时,就曾请求迁国长沙或者衡州(今湖南衡阳),但被英宗拒绝。而朱音埑在尚未袭爵之时,就以武冈州地“连苗洞,府地浅隘”的理由,再次请求迁国长沙,可惜被新继位的宪宗朱见深拒绝。
当年恭王还是镇南王的时候,每年有二百五十石的岁禄,在他袭封岷王之后,这笔岁禄一直在重复领取,甚至到了朱音埑袭爵以后,还在享受这笔红利。
于是户部将此事捅到宪宗御前,要求岷藩将多收的四千石,在朱音埑的岁禄中每年扣除二百五十石,一直到扣完为止。说实话这事挺过分的,因为岷藩所有亲藩之中最穷的一支,亲王岁禄不过区区一千五百石。最终宪宗开恩,之前的亏空一笔勾销。
辛卯朔,户部奏岷恭王初为镇南王,禄米本色二百五十石。后王既袭封岷王,其为郡王时禄米例应住支,乃延及。今薨逝,世子复袭封,独并支如故。其多支四千余石,请每岁扣除,满数而止。诏如奏,所除禄米自成化二年始以前者免之。—《明宪宗实录卷一百十四》
明宪宗朱见深剧照
俗话说人穷志短,朱音埑为了钱可以没有下限。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三月,江川王朱音坄去世,谥曰庄僖。朱音坄无嗣,按照宪宗朝的规矩,朱音坄的弟弟镇国将军朱音垫可以因此进封江川王。
但是庄僖王妃刘氏不甘心王爵旁落(王妃没有岁禄,只有很少的养赡米),于是将一个抱进府内的异姓小儿入府伪装成庄僖王遗腹子,然后花钱贿赂朱音埑,请他代为向朝廷奏报。此事幸亏朱音垫拼命一闹,才没有让刘氏得逞。这其实是救了刘氏一命,因为当年十月,韩藩汉阴王朱偕汪被人检举并非其父汉阴恭怀王朱徵鍉的亲儿子。当年的主谋之一,恭怀王妃周氏被赐死,这位假冒汉阴王也被诛杀。
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三月,朱音垽去世,享年四十九岁,谥曰顺,谥法“和比于理”曰“顺”。
结语:岷王一脉向来家风堪忧,兄不友弟不恭,父不慈子不孝。比如岷恭王与兄长岷世子,两个弟弟广通王、阳宗王的矛盾,以至于三人都被削爵废为庶人。江川王惹不起躲得起,经过两代人的努力,终于在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得以迁居宝庆府(今湖南邵阳),不跟你们玩了。
而到了顺王这一代,其实也没好到哪里去,他的弟弟南渭王朱音𡑠(上戠下土)请求迁居永州,儿子朱膺鉟更是被他养成了一个废柴,以至于差点丢了爵位。此乃后话,我们放到下篇中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