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尤其是电动化、智能化的快速普及和迭代升级,对于任何一家核心零部件供应商来说,当下都必须时刻绷紧神经。
10月15日,博世集团董事会主席史蒂凡·哈通落地北京,开启他今年的第四次中国之行。其中,最重要的行程之一,就是参加联合电子太仓三期工厂和苏州新工厂的落成仪式,后者主要负责博世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及自动驾驶研发制造。“中国是博世的重要市场和技术创新的关键阵地。”
今年1月1日,博世汽车与智能交通技术业务在重组后正式定名为“博世智能出行集团”,在中国拥有超过35000名员工和24家生产基地,销售额规模超过千亿人民币。
这是面对电气化、电子电气架构的演进以及软件定义汽车等技术变革趋势下,博世对旗下业务进行的又一次重组和调整,旨在更高效地打造跨域解决方案。
博世的智能电动化业务在2023年实现了双位数的快速增长,而智能出行集团在中国区的销售额占全球比例超过四分之一,涉及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整车控制、底盘等多个业务板块。
而在此次行程中,史蒂凡·哈通还出席了2024奇瑞全球创新大会;今年开始,博世在中国市场首次推出的高阶智驾方案(高速NOA)已经在奇瑞星纪元品牌多款车型实现量产交付,预计最快下半年释放城区NOA功能。
在此之前,包括博世在内的传统外资Tier1几乎与第一波NOA上车潮“失之交臂”。如今,谁都不想错过第二波普及周期的到来。
事实上,和全球其他市场不同,中国乘用车市场在过去几年时间实现了快速的技术革新。以高阶智驾NOA为例,新势力、传统车企都在陆续推出更多搭载NOA的新车型。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今年1-8月,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新能源乘用车前装标配NOA(含限时免费促销)达到98.61万辆,加上硬件标配/软件订阅(选装),上述数字已经超过150万辆,同比增长74.63%。
按照NOA软硬件标配计算,今年1-8月,新能源乘用车前装标配NOA实现同比增长128.08%。如果将硬件标配/软件订阅(选装)计算在内,每交付4辆新能源车就有1辆具备NOA能力;同时,配置NOA车型数量达到108款,更是同比增长超150%。
与此同时,纯视觉感知能力的大幅提升,以及激光雷达、高精地图甚至毫米波雷达等成本的下降(供应链价格战、配置减少甚至取消),加上ADAS相关测试法规的标准提升,配置「加量不加价」成为可能。
这意味着,传统的入门级L2辅助驾驶(20万元以下车型市场),将进入高速NOA的升级周期。同时,成本敏感度相对较低的中高端车型,将迎来城区NOA的大规模落地拐点。
对于博世等传统外资Tier1来说,这是巨大的潜在市场商机。
今年8月,采埃孚中国官方首次对外发布高速公路自动驾驶领航辅助系统RFA(Route Following Assist),基于不同主机厂需求可以进行硬件的适配调整,最低可下探至1500元以内的高速NOA解决方案。
这意味着,即便按照智驾占整车成本10%的上限来估算,1500元以内的高速NOA解决方案无疑将是冲击15万元以下甚至10万元级别车型市场的高性价比方案。同时,这套方案的灵活可扩展性也是一大亮点,覆盖5R1V(大概率是1500元以内成本的配置)、5R5V、5R6V等多种传感器配置。
而在今年4月,安波福正式在中国市场推出了基于单SoC芯片打造的“舱行泊“一体化方案,由中国团队开发,跨域融合计算平台实现高速NOA以及HOA泊车功能。此前,该公司已经推出了面向中国市场的行泊一体域控系列方案。
有意思的是,这些传统巨头不约而同的都在强调,“重点兼顾中国本土主机厂降本增效的需求,同时还能很好满足自主品牌OEM出海需求。”在史蒂凡·哈通看来,“如果中国车企准备去欧洲开设工厂,可以充分考虑与博世合作,我们可以把同样的合作关系带到欧洲,帮助他们在欧洲市场进一步拓展。”
在业内人士看来,传统Tier1的急迫感,不仅仅来自于车企的产品升级,还有来自新势力的挑战。
去年以来,包括大众集团、Stellantis等全球汽车巨头纷纷牵手中国新势力车企,联合开发下一代整车电子架构、智能驾驶以及相关软件平台。比如,在去年对外发布全新一代整车电子架构“四叶草”时,零跑汽车董事长朱江明已经明确表示,“零跑不只是整车品牌公司,也是核心技术输出公司。”
尤其是对于较早布局NOA的新势力车企,已经开始进入城区NOA、下一代端到端技术的落地周期。但,绝大部分传统车企,尤其是合资品牌还停留在L2级辅助驾驶阶段。“为了实现快速上车,任何的外部合作都有可能。”
就在今年7月,小鹏汽车发布公告,继4月与大众汽车集团签订电子电气架构技术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后,双方再签订一项电子电气架构技术战略合作联合开发协议,其中就包括支持MEB全球平台。
此外,今年,大众集团还宣布与美国造车新势力Rivian合作,投资50亿美元成立合资公司,并基于后者自研的软件和电气架构用于全球部分车型的开发和量产。这是继小鹏之后,大众集团与第二家新势力车企达成深度合作。
而争夺订单的背后,对于汽车行业来说,如何保证产能供给同样重要。尤其是车型开发周期的大幅缩短和新车上市数量的倍增。
9月7日,作为中国本土汽车智能化核心零部件头部供应商,德赛西威对外发布自公司上市以来的首个A股定增计划,拟募资不超过45亿元用于智能汽车电子系统及部件扩产,并进一步推动智算中心及舱驾融合平台研发。
该公司表示,在产业政策以及国家战略大力支持行业升级的背景下,汽车电子产业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智能化汽车电子产品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容。同时,公司需要通过产能扩张把握行业增长机遇,夯实市场份额,需要持续投入研发以保持技术领先。
数据显示,德赛西威2023年度智能座舱业务新项目订单年化销售额突破150亿元,并在海外市场持续获得突破性进展,智能驾驶新项目订单年化销售额突破80亿元;同时,具备更高算力要求的新一代舱泊、舱驾融合产品需求正在持续释放。
半年报数据显示,2024年1-6月德赛西威实现营业收入116.92亿元,同比增长34.0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38亿元,同比增长38.11%。在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的背景下,该公司的业绩仍在向上突破。
其中,德赛西威的第四代智能座舱域控制器(以高通8295平台为代表)已在理想汽车等客户上配套量产,并持续获得理想汽车、广汽乘用车、吉利汽车等多个新项目订单。
此外,作为第四代智能座舱系列中的“旗舰延伸版”,集成该公司全栈自研的泊车、抬头显示及外置功放等智能软件算法,支持舱内移动办公、舱泊一体等功能,目前已获得国内以及全球领先车企新项目订单。
同时,基于新一代高算力中央计算平台芯片的研发,德赛西威在今年上半年已与长线智能(长安)以及昊铂(广汽)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新一代舱驾一体乃至中央计算平台的加速落地。
就在本周举行的2024奇瑞全球创新大会期间,德赛西威还首次公开展示了与奇瑞携手开发的“高通8775舱驾一体中央计算平台”,基于“智能中央计算平台ICPS01E ”进行开发,采用单芯片多域融合解决方案。
此外,德赛西威还在近日首次公开展示了高性能智能驾驶域控制器IPU14,搭载英伟达最新一代智驾芯片Thor,最高支持单芯片千TOPS算力,支持L3级及部分场景L4级自动驾驶。目前该产品已接到多家车企预定点。
而从终端市场数据来看,对于高阶产品的需求仍在持续升温。同时,今年也是各大供应商针对升级产品、下一代高性能产品的重点推广节点。
以高阶NOA为例,今年1-9月中国乘用车前装配置智驾域控制器交付同比实现增长超过70%;其中,三季度(7-9月)的同比增速更是接近90%,随着四季度更多配置高阶智驾车型的上市交付,这个数字预计还要创出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