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广州国土空间规划已经公布,广州未来的发展规划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一带一轴、三核四极”
“一带”为珠江高质量发展带
建设成为一流滨水区,打造展示老城市新活力、链接珠江口东西两岸发展的重要纽带。沿珠江前后航道、东江、增江等主要水系,着力推进广州中心城区与东部中心联动发展。加快完善轨道站点、常规公交及慢行交通接驳,建设高品质慢行系统,加密过江通道,有序推进沿岸断点贯通。沿珠江两岸完善生态休闲、总部经济、科技创新、文化创意4类滨江节点地区建设,塑造历史古韵和现代风貌交融的国际大都市滨水区。
1.生态休闲类滨江节点地区:重点强化沿岸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岸绿地空间品质,提高防洪排涝能力,加强江心岛屿综合保护利用与生态价值实现。包括黄金围地区、大坦沙、环海珠湿地地区、洛溪岛、南浦岛、长洲岛等。
2.总部经济和科技创新类滨江节点地区:重点加强土地整备和城市更新,加快释放总部经济、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空间,包括白鹅潭商务区核心区、聚龙湾地区、五羊新邨地区、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海珠创新湾、天河中央商务区、罗冲围地区、穗港智造合作区、生物岛、海丝城、广州大学城、创新城、番禺汽车城、东江城等。
3.文化创意类滨江节点地区:重点保护传承和发扬活化历史文化,推进国际性文化论坛、文化活动开展,促进高等级文化设施沿珠江两岸集聚。包括东沙地区、广纸地区、长堤地区、海珠广场周边地区、广州塔周边地区、南海神庙周边地区等。
“一轴”为活力创新轴
建设成为科技创新高地和新质生产力重要承载地,打造支撑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主阵地。按照北、中、南三段优化各类创新要素布局,贯通“创新策源—孵化转化—产业应用”完整链条,赋能传统产业、布局未来产业。依托轨道网络、高快速路网加强轴内南北重要平台快速连通。深度衔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加强与港澳高校及科研资源协作,联动“黄金内湾”东西两岸创新格局,带动粤东西北先进制造业发展,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1.北段:加强创新转化,包括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东江城片区、南香山片区、天河智慧城等重要平台,通过核心企业、科研机构、高新科研院所带动科技研发与智能制造联动发展。
2.中段:强化智慧策源,包括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生物岛、创新城、莲花湾地区等重要平台,重点推进总部服务、数字经济应用与高校科研转化的深度融合。
3.南段:加强前沿合作,包括南沙庆盛、黄阁、南沙科学城、龙穴岛及万顷沙等重要平台,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要科研机构的布局,共建基础研发和前沿科技的开放合作平台。
“三核”包括中心城区、东部中心、南沙新区三个城市核心区
是承担全球城市功能、展现国际大都市时代活力与独特魅力的核心区域。推进中心城区、东部中心、南沙新区三个城市核心区联动发展。其中,中心城区全面增强全球资源配置和服务能力,成为集聚全球城市核心功能和展现国际形象的中心区域。东部中心加速形成现代产业体系核心集聚地,建设开放高效绿色的门户之城、挺起产业脊梁的创智之城、青春活力共享的山水之城。南沙新区推进先行先试,打造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
1.中心城区:有序疏解非核心功能,重点培育中央活力区,强化构建7个次级活力中心,培育成为城市级公共服务次中心。其中中央活力区位于珠江前航道两侧,西至白鹅潭商务区,东至绕城高速,面积约100平方千米,重点培育金融服务、信息服务、总部办公、会展会议、生命健康、教育科研、文化创意、旅游观光等功能集群,加快建设成为全球城市核心功能引领地、世界级消费功能核心承载区、品质低碳智慧生活典范区。7个次级活力中心位于天河智慧城、广州科学城、白云湖数字科技城、白云新城商务区、白鹅潭—海龙围商务科创区、环海珠湖湿地创新园、海丝城范围内,每个次级活力中心面积约2—4平方千米,重点依托轨道交通综合枢纽,促进高等级商业商务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集聚,鼓励空间复合利用。
2.东部中心: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支柱产业集群,优化提升都市消费工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装备与机器人等新兴潜力产业集群。加快整合提升广州东部客货运枢纽集群,强化供应链服务支撑能力。依托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业发展基础,协同构建东部中心城镇圈,推进与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平台在重点产业领域的协同发展,推进与东莞、惠州在交通、生态等领域的区域合作,推进东江流域共治。
3.南沙新区:加快建设“精明增长、精致城区、岭南特色、田园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化都市。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青年创业就业合作平台、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规则衔接机制对接高地和高质量城市发展标杆。强化南沙新区与中心城区的高速直连。推进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南沙片区的南沙湾、庆盛枢纽、南沙枢纽3个先行启动区建设,协同构建南沙新区城镇圈,促进总部经济、商务金融、科技研发、航运服务、港口贸易、装备制造、国际教育培训、青年创新创业等功能发展。
“四极”包括国家知识中心城、北部增长极、狮子洋增长极、从化绿色发展示范区四个外围综合新城
四极是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加快提升国家知识中心城、北部增长极、狮子洋增长极、从化绿色发展示范区等外围综合新城辐射带动作用,协同构建创新产业型、临空枢纽型、智能制造型、生态型等各具特色的城镇圈。其中,国家知识中心城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知识中心;北部增长极建设成为全球综合枢纽门户、国际供应链组织中枢、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智造高地、绿色生态航空都会;狮子洋增长极建设成为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智造高地、岭南山水花园城区;从化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特色合作新平台、城乡融合新样板、绿色创新发展新城区。加快在外围综合新城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构建区域性就业和服务中心,完善教育、医疗、体育、文化、养老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建设,着力提升外围综合新城与中心城区的直连能力,结合轨道网络建设时序合理安排用地与住房供给。
1.国家知识中心城:包括黄埔区九佛街道、龙湖街道、新龙镇区域,重点突出知识创新、智能智造功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补齐高品质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服务设施短板。构建创新产业型城镇圈,着力发挥中新广州知识城国家级平台战略牵引作用,辐射带动周边太平、钟落潭、花东、中新等产业发展,形成研发孵化、生产制造等功能相融合的城镇发展带。加强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重点创新节点的协作,强化与中心城区、机场、海港,以及与南沙新区等创新平台节点的交通联系。
2.北部增长极:包括空港经济区,花都区新华街道、花城街道、新雅街道、秀全街道,白云区人和镇、江高镇等地区。重点推进空铁一体化建设,拓展枢纽集疏运网络,构建内畅外联的综合交通体系。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做大做强空铁核心产业、智能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功能,围绕空铁枢纽打造复合型产业走廊。塑造港城一体的航空都会门户形象,促进优质公共服务设施集聚,提升文旅消费、会展商贸等现代服务设施供给。构建临空枢纽型城镇圈,带动花东镇、炭步镇、赤坭镇、梯面镇、太和镇、钟落潭镇等地发展,统筹周边生态、文游等资源保护利用。
3.狮子洋增长极:包括番禺区小谷围街道、新造镇、化龙镇、石楼镇全域和南村镇、石碁镇、大龙街道的南沙港快速路以东部分的广州大学城、莲花湾地区及南沙区庆盛地区。重点发展智能制造、综合服务、旅游休闲、文化创意功能。推进创新城、国家级渔港经济区、番禺汽车城、番禺智造创新园等产、学、研、城一体化发展,优化利用海鸥岛,协同南沙新区、联动狮子洋两岸打造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重要战略节点。加强与港澳在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规则衔接,积极搭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平台,构建粤港澳优质生活圈。构建智能制造城镇圈,整合新造镇、化龙镇、沙湾镇、石楼镇等地的高校、历史文化、生态、旅游休闲等资源,促进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特色旅游休闲等功能融合发展。加强与佛山、东莞的交通连接、协同发展。
4.从化绿色发展示范区:包括街口街道、江埔街道、城郊街道和从化温泉生态经济总部集聚区,重点发展生态经济、新型总部经济、穗港现代赛马产业经济等功能。推进城区建设山水相连、格局疏朗、组团精致的生态城市典范,打造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温泉地区科技创新要素集聚。加强与太平镇高埔创智谷联动发展,辐射带动鳌头、吕田等城镇村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生态型城镇圈,辐射带动鳌头、温泉、良口等城镇,加强生态保育,促进公共交通一体化,推进旅游度假、乡村体验、户外运动、康养等新兴产业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以从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建设为抓手,构建流域协同的生态价值转化链条,加强与粤东、粤北地区在绿色发展、文化旅游、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对接合作。
广州制造业发展规划:
加快推进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立市,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海工装备、新型储能、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深海、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绿色石化和新材料、现代高端装备、超高清视频和新型显示、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轨道交通等产业链条化发展,建设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以南沙新区、国家级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重点,打造一批承载国家战略功能的大型先进制造产业基地和产业发展平台。
严格管控工业用地控制线。推动产业项目集聚发展,提高产业用地效率,将产业集聚区、连片工业用地等划入工业用地控制线(工业产业区块),具体边界在详细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中确定。单个工业产业区块内工业用地占比不低于55%,新增工业用地原则上安排在工业用地控制线内。
积极推动零散低效工业用地提质增效。鼓励位于中心城区内的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形成一批都市型工业发展载体。引导中心城区外的村镇工业集聚区通过“工改工”的形式集中连片改造,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
建设科技创新强市。坚持创新第一动力,加快活力创新轴建设,形成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广州科学城、中新广州知识城、南沙科学城4个创新功能服务区,以及生物岛、天河智慧城等创新节点,推动广州原始创新能力跻身世界前列、科技创新赋能更加充分、创新创业生态更加卓越。
共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围绕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布局,深化与大院大所、重点高校、中央和省直属企业及行业龙头企业合作,争取更多国家实验室、省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广州。支持在穗高校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建设环大学城、环中大等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环五山创新策源区。打通国际创新科研成果在穗转化和产业化链条,吸引海内外实验室、研究所、高校、跨国公司,围绕广州活力创新轴集中布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基地。
广州服务业发展规划:
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加强广州大型会展优势,提升“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州博览会”等展会国际影响力,优化全市展馆功能布局,在琶洲、空港等地区规划建设一批会展综合体。加强会议中心对会展发展的配套支撑作用,规划建设一批功能先进的大型国际会议中心。充分依托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南沙片区、广州黄埔综合保税区、广州白云机场综合保税区、广州知识城综合保税区等特殊经济区域和电子商务集聚区,发展跨境电商、离岸贸易、服务贸易等贸易新业态。推动纺织、服装、皮具、珠宝、美妆、茶叶等专业批发市场展贸化、平台化、商圈化发展。
发展金融与总部经济。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优化形成“一主一副多区”的金融与总部经济功能集聚区。“一主”为高端金融与总部商务区,重点提升全球资本服务和风险管理中心能力,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与总部经济核心区。“一副”为南沙特色金融与总部商务区,重点构建辐射粤港澳大湾区的特色金融和总部经济新增长极。结合发展现状,推进形成多个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商务商业综合服务区。
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依托珠江打造世界级消费服务业发展带,将中央活力区和南沙新区打造为国际文化旅游消费地,将新中轴线打造为消费地标集聚地,将中心城区次级活力中心、东部中心和4个外围综合新城打造为区域级消费集聚地。重点在交通枢纽、展馆、体育场馆等周边地区推进文商旅融合发展,培育特色消费功能集聚地。
优化完善商圈布局体系。建设天河路—珠江新城、长隆—万博、金融城—黄埔湾、白鹅潭、广州塔—琶洲5个世界级地标商圈,打造北京路—海珠广场、上下九—永庆坊2个岭南特色商圈,培育建设广州北站—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等枢纽型特色商圈,打造多个城市级商业中心,结合居民需求因地制宜推进社区商业网点建设。
培育夜间经济集聚空间。以珠江中心城区段(前航道、后航道和西航道)为轴线,整合一江两岸各大商圈、交通设施和文旅景点等资源,结合新消费、新业态、新场景打造1条夜间经济带,形成珠江西(聚龙湾、沙面—黄沙、太古仓)、珠江北(珠江新城—广州塔—琶醍)、珠江东(金融城—黄埔湾)、珠江南(南海心沙、沥滘)4个夜生活集聚区。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借助滨江生态景观优势,谋划一批面向不同消费群体、各具特色的夜间经济集聚区。
广州交通发展规划:
建设国际航空枢纽
构建广州市多机场体系。扩建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推进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建设,推进通用机场建设,形成以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为核心,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为辅,南沙、黄埔、从化等通用机场为补充的多机场体系。重点发展欧美直飞航线,加密东南亚、日韩航线,形成全球主要城市“12小时航空交通圈”。到2035年,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国际航空枢纽竞争力位居全球前列。在落实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约42平方千米用地面积基础上,预留新增机场用地面积约27平方千米。
优化空域结构。积极协调推动珠三角机场布局调整,推进军民航深度融合,促进空域资源统筹安排和释放。优化调整广州及周边相关地区空域结构,释放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空域。推动低空空域便利化、商业化运营,打造全国低空空域管理运行服务先行区,探索开展“空中的士”等城市通勤新模式,拓展无人机等城市配送应用场景。
完善集疏运系统。引入高铁、城际、城市轨道等多种轨道交通方式,拓展机场腹地,实现大湾区城市1小时可达、邻近省会城市3小时可达。预留T4航站楼(与广州北站合设)与专用轨道用地,强化广州北站与机场空铁联运。
建设国际航运枢纽
优化广州港功能布局。新建南沙港区五期工程,预留南沙港区六期工程、国际通用码头二期工程等,形成以南沙港区为核心,黄埔新港和新沙港区为重点,黄埔老港和内港港区逐步优化调整功能,各内河港区为补充的港口体系。重点开辟欧美等远洋集装箱班轮航线,拓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航运通道。到2035年,广州港货物年吞吐量达7.5亿吨,集装箱年吞吐量达3600万标准箱。充分预留港口用地用海空间。
保障航道畅通。拓宽和浚深南沙港区至珠江口出海航道,近期按照20万吨级集装箱船通航标准建设,研究远期按30万吨级集装箱船通航标准建设的可行性。对航道范围内的规划桥隧通道进行管控,保障航道的通行空间。
完善集疏运体系。重点开通粤桂、粤湘赣、粤黔滇川渝铁水联运通道,拓展“无水港”口岸功能。打造南沙港区驳运中心,加快建设珠江、西江内河集装箱和以北部湾等为重点的沿海集装箱驳船运输网络,形成江海联运核心枢纽。优化疏港道路网络,落实空间资源保障,加快建设南沙港区连接周边地区的快速通道。
建设国际铁路枢纽
加强干线铁路网建设。构建10个方向的对外高铁通道,形成辐射全国、连接东南亚、衔接欧亚大陆的国际铁路枢纽。新增9条高铁,优先建设与长三角(上海)、成渝、湛江(海口)、深港、珠澳方向的直达通道,重点提升引入城市中心的铁路通道能力,强化枢纽互联互通。铁路客运实现与大湾区其他城市中心地区1小时互达,与省内城市2小时互达,与邻近省会城市3小时互达,与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5—8小时互达。支持柳广铁路建设,打通广州至大西南地区货运铁路干线瓶颈,推动广州铁路枢纽与铁路全国骨干流通大通道常态化连通运营,铁路货运实现国内1000千米以内1日达、2000千米以内2日达、2000千米以上3日达。到2035年市域内铁路(不含城际铁路)总里程达到约800千米,年客运量达4亿人次,年货运量达7700万吨。
构建“一心五向”枢纽群。在“五主三辅多节点”的铁路枢纽布局基础上,推动提升南沙站、新塘站、广州北站等铁路枢纽站定位,构建与空间结构协同的“一心五向”铁路枢纽群。高标准改造提升广州站、广州东站、广州北站,建设广州白云、新塘、南沙等客站,新增黄埔、知识城、从化等客站,实现多点布局、多向到发,方便市民就近乘车。
总结
广州未来的发展重点会是933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规划要求中心城区全面增强全球资源配置和服务能力,成为集聚全球城市核心功能和展现国际形象的中心区域。
其次就是东部中心和南沙新区以及四大极点。广州这次的规划既要东进也要南拓还要北向。
建议
广州要重视广清永高铁,呼南高铁已经处于动工建设中,但广清永高铁至今未动工,广东和广州对这条高铁的战略意义还是低估了,广清永可以接入正在建设中的呼南高铁,形成广州接入京广第二通道和成渝通道。广清永高铁是提升广州能级的重要铁路,现在湖南怀化湘西永州等地还缺乏快速通达广州的铁路,在平常周末甚至有怀化买不到回广州的票,所以建设广清永高铁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