贱卖技术?国家耗费多年心血研究的盾构机,却以国外1/10价格售卖

海洋说旧史 2024-06-04 02:07:27

争夺技术的最高点,早已成为世界各国之间的一场“无声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国盾构机技术走过了一条从屈辱到自豪的道路。

从刚开始的“被动接受”到现在的“自给自足”,其中经历的艰辛可想而知。

但有个疑问一直困扰着我,花费多年心血研究的国产盾构机,为什么售价却只有国外盾构机的十分之一甚至更低呢?

中国盾构机问世

2008年,在中国盾构机科研小组的不懈努力之下,我国第一台盾构机“中铁一号”正式问世。

它不仅代表着中国盾构机技术从零到有的巨大突破,还正式拉开了中国在盾构机方面进行探索的序幕。

“造中国人自己的盾构,造中国最好的盾构,造世界最好的盾构。”2009年,我国最大的盾构研发基地在郑州建立,这三句醒目的标语,不仅代表着中铁装备的企业灵魂,还代表着中国盾构机行业的真实写照。

2013年,我国成功建造出了超大断面矩形盾构,并首次将矩形盾构机用于地下停车场和城市地底隧道建设。

2020年,我国最新研制的国产盾构机“京华号”,在北京东六环入地进行改造项目。

“京华号”盾构机也被称为“地下蛟龙”,它的直径高达16米,是中国目前研制直径最大的盾构机,当然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盾构机。

在中铁十四局工作人员的操作下,“京华号”在地面30米以下,挖开了一条7.4公里的隧道。

这无疑代表着我国盾构机技术已经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我国盾构机技术节节高升的同时,我国也逐渐打开了海外贸易市场。

2012年,我国国产盾构机首次参与国际竞标,并成功与马来西亚业主签下了大单,买下了“中铁50号”“中铁51号”国产盾构机。

在施工过程中,我国国产盾构机的性能,属实是给了他们一个惊喜。

面对长20多米,硬度高达300兆帕的孤石,“中铁50号”轻而易举就能把它击破。

而“中铁51号”的表现也非常出色,不仅成功穿越百年历史建筑物将最大沉降量控制在3毫米内了,还创下了日掘进工21米的盾构机记录。

这种又高效性能又好的盾构机谁不喜欢呢?

自此之后中国盾构机便打开了海外市场的大门,先后敲开了新加坡,非洲,中东地区市场的大门。

就连盾构机的“原产地”欧洲,也频频使用从中国进口的盾构机。

2019年,郑州生产的两台大直径盾构机投入到巴黎地铁16号线的建设之中,这次出口也成为了中国盾构机有史以来反向出口到盾构机制造国的先例。

可见国产盾构机已经彻底打进了海外市场,从2012年至今全球已经有32个国家和地区使用从中国进口的盾构机,年销量连续三年全球第一,占据了全球70%的市场。

中国盾构机不仅质量上没得说,它的价格还非常吸引人。

比如欧洲国家的盾构机卖5000万到6000万,中国的盾构机只需要2000万左右,而且性能还比他们强。

看到这有人肯定会有疑问,中国耗费多年心血突破了盾构机技术,为什么性能比欧洲的强,卖的却比他们便宜这么多呢?

国产盾构机为什么这么便宜?

我们要明白的是,我们的竞争不仅仅是其他国家,而是垄断盾构机市场很久的欧美国家。

如果想要盾构机的全球市场份额,最好的战略就是低价格战略,简而言之就是薄利多销。

靠着国产盾构机的优异性能和超低价格,在国际上树立口碑和影响力是很容易的。

通过近几年国产盾构机在全球市场上占得市场份额就能看出低成本战略是非常可行的战略。

在全球占得的市场份额成熟之后,靠着口碑在慢慢提升价格,也未尝不可。

虽然我国已经在盾构机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我们依旧不能忘记当初那段技术被卡脖子的历史。

那段屈辱的历史

1958年,我国在号称“铁路禁区”的西南山区修建从成都通往昆明的铁路。

由于当时我国技术正处于闭环时期,在别的国家使用盾构机来开山的时候,我国只能使用炸药来开山,人工来修路,这其中的危险程度可想而知,一不小心员工就会遭遇塌方。

1994年,我国准备挖几条横跨黄浦江的隧道,上海隧道公司为了提高安全和速度,从日本进口了一台盾构机。

由于日本的盾构机是按照日本的地质来进行建造的,并不适合我国的地质,盾构机刚工作没多久就停了下来。

我国工程师与日本工程师进行交涉,可是这些日本工程师不但不理睬,还拉起了警戒线,禁止我国工程师进入操作室和控制室。

这其中的侮辱可想而知,然而更加的窝囊的还在后面。

1997年,我国为了建设西康铁路,花了7亿从德国进口了两台二手的盾构机。

为什么是二手的呢?因为当时盾构机都被西方国家垄断了,给中国开出的价钱实在太高了,中国只能无奈买个二手的盾构机。

但是盾构机买回来之后仍然有很多问题,为了怕中国学到盾构机的技术,他们给了一张假图纸。

机器出现问题之后,这些德国工程师不仅开高价来维修,维修的时候还拉起隔离线,避免中国人看到。

就是这两次屈辱的经历,激励着我们一定要建造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盾构机。

2002年,我国正式开启建造盾构机的计划,并成立由18为专家组成的盾构机研发团队。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历了六年的日日夜夜,2008年“中铁一号”问世了。

在历史上,中国突破技术从无到有的例子比比皆是,航空母舰、核潜艇、芯片等等都是从当年的“卡脖子”到如今的“独树一帜”,这其中经历的辛苦可想而知。

由于技术闭环遭遇耻辱的日子我们不能忘,也不敢忘。

如今虽然我国已经发展为了数一数二的强国,但是在技术领域的发展依旧不能懈怠,只有掌握了技术的主动权和领导权,我们的国家才不会被欺负。

而技术发展的背后,一定得靠我们所有人的努力。

0 阅读:5

海洋说旧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