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两淮大决战:仙人关、襄阳六郡仅是注脚,两淮才是真正国战

盼丹聊历史 2023-12-12 14:25:02

讲两淮之战前,先梳理一下时间线。梳理完时间线,才能知道两淮之战为什么会打、又为什么打得这么大。

公元1134年,绍兴四年二月,仙人关之战。

在川陕方向,金兀术和撒离喝的陕西金军被吴玠、吴璘兄弟硬怼回去。自此之后,金人不敢觊觎四川。

公元1134年,绍兴四年五月,岳飞收复襄阳等六郡之战,即岳飞第一次北伐。

在两湖方向,岳家军渡过长江、主动出击,用时两个月收复襄阳六郡。自此之后,六郡归宋。

也就是说,公元1134年刚过一半,宋金战绩就打成了二比零。

对于这个结果,女真大金无法接受。

比女真大金更无法接受的,是伪齐。

伪齐的存在意义是替女真大金压制南宋、打击南宋。如果做不到,那刘豫这个皇帝就失去存在的必要。

对于“大齐皇帝”的称号,刘豫相当看重。

所以,女真方面、伪齐方面,就一定要有所作为。打成这个结果,金军对不起列祖列宗、伪齐对不起女真爸爸。

这就是两淮之战的大背景。在这个大背景下,宋金两淮大战正式拉开帷幕。

时间还是1134年。

为打这一仗,女真和伪齐方面连一分钟都不想等。所以,公元1134年这一年非常重要,宋金双方相当于从年初打到年尾、从西线打到东线。

地点是两淮方向。

具体是南宋控制的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川陕、两湖都是次战场,两淮才是主战场。两淮以南是南宋朝廷绝对核心,直接决定赵构下不下海、南宋朝廷能不能苟活。

参战部队蔚为壮观,宋金双方全都押上血本。

女真、伪齐方面,堪称精锐尽出,连金兀术都从陕西调到两淮,总兵力三十万。南宋方面,不仅派出张俊、韩世忠、刘光世三大最核心的主力兵团,而且还从两湖方向调来岳家军参战,总兵力超过十五万。

有时候,背景就是原因。

比如两个暴脾气,你瞅我一眼、我瞪你一眼,然后话不多说、拳脚相加。在这个情境下,背景就是原因。

两淮之战情境强大,气氛充分烘托到位,不打都不行;背景也强大,精兵猛将云集,这就是国战的牌面。但这些不是原因。原因非常无厘头。简单概括一下就是:南宋求和不得、女真赶尽杀绝、伪齐恐惧发飙。

南宋求和不得,于是发动第一次北伐,希望把金军打到谈判桌上。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求和。但对于南宋北伐,女真大金只是觉得面子上很难看,却没有足够重视,更没认识到宋金力量对比正在发生变化。所以,接下来的谈判还是漫天要价。

完颜宗翰的要价是:南宋在两淮不得驻兵。简单说,两淮地区必须割给我家伪齐。伪齐名义是大金的,实际是宗翰的。期间过程更是一笔乱账,以后有机会细说。

金太宗的要价更狠:南宋退到建州以南,也就是今天的福建建瓯,直接把南宋赶到福建和两广地区。但还不算完,南宋还要支付千万级的犒军费。即“当以建州以南,王尔家为小国,索银、绢犒军,其数千万”。

这就是赶尽杀绝。

听到金太宗要价,南宋举朝震恐,大臣们直接建议赵构“散百司而他幸”。意思是说直接解散中央政府,即“散百司”,好让大家赶紧逃命;至于皇帝赵构,那就哪里安全逃到哪里,即“而他幸”,反正不要连累大家。

都说赵构怂,其实南宋大臣比赵构还怂。

对于女真大金,南宋庙堂早就怕到灵魂里。仅仅一个议和要价,就能差点儿灭了南宋朝廷。但南宋大臣们,你们有没有想过今年的战绩?宋军VS金军可是二比零啊,岳家军北伐还收复了襄阳六郡。对于仙人关之战、对于岳飞北伐之战,金朝没当回事,南宋也没当回事,大家还是一贯的调性:大金朝一鹰到底、大宋朝满朝怂货。

但是,有人当回事。

伪齐特别当回事,甚至满朝恐惧。绍兴三年,南宋两个镇抚使打到开封外围;绍兴四年,南宋一个主力兵团两个月收复六郡。这是伪齐的亲身经历和切身感受。南宋再努把力,伪齐就没啦。

于是,恐惧心理产生攻击行为。伪齐举国总动员。甚至,伪齐皇帝刘豫都把自己的儿子派到前线。既然自己不想死,那就必须打死南宋,打不过就拉上女真爸爸一起打。

南宋本想通过一次北伐争取女真让步,而结果竟是女真没了面子、伪齐举国恐惧,然后生气的要打仗、恐惧的更要打仗,生生逼出一场国战。

这就是宋金两淮大决战的真正原因。

公元1134年,绍兴四年九月,女真、伪齐联军,将近三十万,全线压向两淮战场。

这是一场灭国战。

所以,南宋退无可退,只能举国应战。

赵构晋升赵鼎伪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相当于国务院总理兼军委主席,让赵鼎这个屈指可数的主战派领衔两淮大决战。

同时,赵构亲率六军、御驾亲征,他这个皇帝必须要动,而且一定要跟军队绑在一起。留在临安遥控两淮,很可能被大臣们卖给女真当了俘虏。

此外,南宋一改大战不任统帅的积弊,战时紧急启用杀伐果断的原川陕宣抚使张浚,让他总揽长江防线,全权指挥张俊、韩世忠、刘光世三大主力兵团。

这个铺排远比岳飞北伐更为壮观,形成了赵构御驾亲征、赵鼎总揽朝政、张浚谋划军事、三大主力全当先锋的决战局面。

但结果呢?

三大主力兵团,就派出去半个。

大衙内刘光世一直镇守淮西。两淮决战,一个在淮东、一个在淮西。刘光世要负担一半压力。但刚刚接战,大衙内就逃过长江、退到建康,然后赖在建康不走。

老兵痞张俊玩得更绝。他在平江搞了一场盛大阅兵,然后在阅兵时马失前蹄摔断了胳膊。之后,就名正言顺地赖在平江养伤。平江是今天苏州,在长江以南。张俊不过长江,自然不用打仗。

所以,前期在前线鏖战金军的,只有镇守淮东的韩世忠。

张刘韩三大主力兵团是南宋朝廷的中央禁军,张刘韩三大将在南宋中兴四将中占了三个席位。但关键时刻只有韩世忠还有点儿军人本色。

多年后,赵构的母亲韦太后回朝后,第一个就问谁是韩世忠,因为她在北地就听说过韩世忠的威名。而韩世忠也的确对得起这份威名,以一己之力硬刚金齐联军主力,打出了南宋十三处战功之一的大仪镇之战。

就十三处战功的重要性来说,大仪镇之战应该放在首位。但你不能算岳飞的战绩。跟岳飞相比,十三处战功都要逊色。

在大仪镇与韩世忠接战的,是开往扬州方向的金齐联军。

先是南宋的求和使团,遇到了金军先头部队。

宋使魏良臣不知道怎么想的,竟糊里糊涂地告知了宋军的具体部署,说三大兵团就韩世忠还在江北,但也奉了诏命、马上南撤。

金将聂儿孛堇比宋使魏良臣还糊涂,他居然就信了。然后,金军先头部队快速向南猛插,生怕错过歼灭江北唯一宋军的机会。

而韩世忠早在大仪镇布置了五阵二十余处埋伏。等金军一头扎进来,宋军伏兵四起,跟金军绞在一起、近身肉搏。一场激战下来,金军被击溃,韩世忠光俘虏就抓了200多人。

世忠传小麾呜鼓,伏者四起。五军旗与敌旗杂出,敌军乱,弓刀无所施,而我师迭进,背嵬军备持长斧,上砍人胸,下捎马足,敌全装陷泥淖中,人马俱毙,遂擒挞孛也等二百余人。

在大仪镇之战同时,韩世忠部将董旼在天水县成功阻击金军,生擒金军40余人。随后,韩世忠部将解元又在承州伏击金军,俘虏金兵148人。承州伏击,宋金两军一日十三战,杀得异常惨烈。后来,韩世忠援军赶到,才打破胶着,彻底击溃金军,并乘胜追到淮河岸边。

大仪镇之战,意义重大。

在南宋举朝震荡、宋军大半残废的时候,一场大胜无异于一支强心剂。同时,也打破了两路大军同步渡江的战略计划。扬州方向的金军,基本计算被韩世忠堵死。

说完大仪镇之战,再梳理金军的作战计划:

金齐联军自开封出发,由汴河顺流而下直抵泗州,在泗州渡过淮河后进入两淮,重点攻打滁州、和州、扬州三个关键要地,之后分东西两路突破长江:西路由采石矶进攻建康、东路由扬州进攻镇江。

大仪镇之战算是阻遏了金军东路的进攻节奏。但问题是守江先守淮。宋军必须在两淮战场堵死金军,而不能把军队放在长江边上等着。但大仪镇之战后,韩世忠也退过长江、到了镇江。

也就是说,两淮大决战还没过半,南宋三大主力兵团就有两个已经退出两淮,而另一个张俊兵团压根儿没有渡过长江,就在江南地区来回腾挪。

于是淮西、江东宣抚使刘光世移军建康府,淮东宣抚使韩世忠移军镇江府,浙西、江东宣抚使张俊移军常州。

看看这些地点,建康、镇江、常州,全在长江以南。说好的两淮决战,宋军在怎么全都没在两淮?

刘光世本应镇守淮西,但他躲到建康;张俊本应支援韩世忠,但他停在常州;韩世忠本应镇守淮东,但他退到镇江。韩世忠仅是在承州附近打了一场大仪镇之战,然后就退过长江。

所以,三大主力兵团仅算派出半个。

因为刘光世退出淮西太快,所以西路金军顺利攻破濠州、滁州,甚至开始打造战船、准备渡江。

也就是说,无论史书讲得有多漂亮,事实是:在绍兴四年十一月份的时候,宋军的主力全都窝在江南、宋军的战线一直在往后退,而金军已经准备渡江作战。

这时候,南宋还能怎么办?

皇帝着急、赵鼎着急,但三大将也就一个韩世忠还能顶点儿用,其他两个干脆死猪不怕开水烫,动是会动,但来来回回就不过江。

绍兴四年十一月,正在赴任知枢密院事的张浚上书赵构,请求调岳飞兵入淮西以牵制金军。

浚之未至也,请遣岳飞渡江入淮西,以牵制金兵之在淮东者,帝从之。

御驾亲征的赵构,甚至亲自给岳飞写信,言辞恳切、催促急切,完全把岳飞当成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近来淮上探报紧急,朕甚忧之,已降指挥,督卿全军东下。卿夙有忧国爱君之心,可即日引道,兼程前来。朕非卿到,终不安心。

南宋自西向东总共五大主力兵团,分别是川陕的吴玠、两湖的岳飞,以及两淮的刘光世、韩世忠和张俊。吴玠远水不解近渴,刘韩张全都不愿过江。这时候能用的,只有岳飞。

绍兴四年十二月,岳家军火速入援淮西,首先救援淮西重镇庐州,即今合肥。

十二月十八日,女真、伪齐五千骑兵抵达庐州城下,庐州岌岌可危。而此时,牛皋、徐庆率先头部队已提前赶到庐州。

后有庐州坚城、前有金军铁骑,但岳家军拒绝躲在城中,而是出城野战金军。牛皋树起将旗,“舞槊径前”,宋军全线出击。突如其来的反常战法,直接将五千金军吓到崩溃,“众皆愕然,不战而溃”。

牛皋甫到、庐州围解,这就是猛将的威力。金齐联军之所以肆意纵横,就是因为南宋太缺少牛皋这种只打硬仗、敢打硬仗的猛将。

但将不及帅。

岳飞的帅令指示随即传到,“必追之,去而复来,无益也”。打跑了,但人家还会回来;去了再来,来了又去;这种胜仗打得再多能有啥用?

于是,一场真正的野战加歼灭战终于出现在两淮战场。

皋追击三十余里,金人相践及杀死者相半,斩其副都统及千户五人,百户数十人,军声大振。

此战,岳家军歼灭金军过半,即两千五百余人,斩副都统及千户一级军官五人、百户一级军官数十人。

大仪镇之战,俘虏200余人;天水阻击战,俘虏40余人;承州伏击战,俘虏148人。这是韩世忠所部的直接战绩,已经开城辉煌。其他两淮战绩,还有承州水寨俘虏女真数十人、刘光世部将王德滁州桑根坡俘虏女真十余人。宋金两淮大决战,宋军战绩仅此而已。真想多搜集一些数据进行对比,但相关数据少得可怜。

也就是说,岳家军一个庐州解围战,歼敌战果碾压南宋三大主力兵团。

岳飞军团的到来,才让南宋有了应战的底气。至于意义有多大,完全可以从金齐的战略部署发现端倪。

(伪齐)始议自顺昌趋合淝,攻历阳,由采石以济。鉴军都制置使李成谓:鉴民兵尽,除山东饷道辽远,又虑岳飞之军自襄阳出攻其背,不如沿汴直犯泗州,渡淮,以大军扼盱眙,据其津要,分兵下滁、和、扬州。

伪齐虽然是儿子,却主导了金齐两淮之战的战略部署。最初战略部署只有淮西一路,即自顺昌至合肥、由合肥至历阳,最后在采石矶渡江攻建康。但这么做,一是大军集中不利后勤、二是防止岳飞出攻其背。也就是说,金齐此次攻宋,一定要尽量防止岳飞断其后路,形成战略包抄。

确实没有战略包抄,但岳飞直接冲到淮西参战了,而且庐州一战就报销一支重甲骑兵。这种杀伤力度,非常巨大,也非常震撼。

淮东方向,韩世忠驻军镇江、控制扬州及扬州东南,算是勉强挡住了金齐东路联军。所以,淮西方向,只要岳飞能够站稳脚跟,那金齐西路联军就不敢轻易渡江。

这时候,两路同步渡江的作战计划就已经没有可能。关键江南还有赵构的亲征部队和张刘韩的三大主力。

到岳飞参战,两淮之战才算打到真正的决战阶段。

金齐两军一路撞上铁板、一路腹背受敌;南宋三大主力即便再躲,却也躲无可躲。而宰相赵鼎给殿前司的部署则是:

万一金人渡江,陛下当亲总卫士,趋常、润,督诸将,乘其未集,并力血战,未必不胜。

简单说,就是殿前司刘锡、杨沂中也要带着皇帝和皇帝身边的神武中军一起死磕渡江的金军。

渡江即决战。

此时已经到了绍兴元年十二月底,距离金齐三十万大军开出已经超过三个月。该打的仗已经打了,该释放的情绪也已经释放,那金齐大军到底渡不渡江?

没有渡江。

女真的军队突然消失,他们这次跑得比伪齐还快。而伪齐立即奋起直追,没了爸爸,不敢在两淮多待一天。

伪齐方面给出的理由是天寒地冻、无力渡江,更无法持续供应三十万大军粮草后勤,所以只能撤军。但金军方面一直沉默,始终没有给出答案。

这场箭在弦上的两淮大决战为何戛然而止?

0 阅读:9

盼丹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