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里路云和月——李景林、杨奎山师徒

张金形意 2024-08-05 21:44:53

摘要:乙酉年到来的前夕,我们收到了来自江苏常州市吴志泉先生寄自病榻上的文稿。吴志泉先生年近八十,是武当剑重要传人、本会顾问和本刊创始人之一。他德高艺馨,病中仍坚持研究拳学。他所撰文稿既为我们再现了武林前辈的传奇经历和光辉形象,又为我们揭示了许多武学规律。他的行为是我们的楷模,更是对我们的激励和鞭策,做人学艺当照先生。为此,本刊特辟版面。连栽先生系列文章。

在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被美誉为“神剑李”、“剑侠李”的李景林先生,是当时武术界中的叱咤风云人物。但大都仅闻其声誉,而未见其神韵,仅知其红得发紫,而不知其去得突然。但知其假象,不知其实相。成为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秘人物,成为二十世纪武术界的一大谜团。

后人由于追慕者很多,知情者很少。抹黑者虽极少,但造成恶果却极大。使李景林的形象受到扭曲变形和蒙冤。笔者是杨奎山的嫡传大弟子,是李景林的嫡传大徒孙。经多年研究及各种原因的拖延,直到今日才将鲜为人知的事实真相公开,还李景林本来清白和光辉形象。下面有几点说明。

一、本文内容是以恩师杨奎山对笔者在以往二十多年里的陆续口述为主,以诸桂亭师伯、赫家俊师叔、王喜林师叔、杨国侠世兄、李天骥师兄、赫丽娜师妹等叙述为辅助。二、以《浙江国术游艺大会》及《民国人物大辞典》等典籍为依据。以《中华武术》、《武当》、《武林》、《武魂》等武术期刊为参考资料。三;向提供重要资料的舟山市金子坤、西安市郭叔藩、锦州市邱万春、武汉市陈湘陵、句容市张辉等各位同仁致谢。四、文中大部分人物均是笔者前辈,为简化称呼,均直呼其名,望各位谅解。五、笔者经过多年调查研究,对本文绝对承担历史责任和道义责任,要为后人研究“李景林武术思想体系”和研究历史,拨开“云遮雾罩”及扫除“暗礁黑流”,提供一条明晰净洁的“循经脉络”。文中凡涉及个人意见时另有加笔者注。六、本文因时间跨度长,涉及面广、内容多,难免疏漏,望同道和有关人士不吝进行有依据的批评和补充。

将军爱武技,小站招教习

李景林,字芳宸,1885年(清光绪十年),生于河北枣强恩察前七家村。从小酷爱武术,在家乡习燕青门及二郎门等武术。少年入奉天的“育字军”(清朝办在沈阳的学生军校)。因他聪颖及武术基础好,受到军中“管带”(清朝军官的职称)宋唯一的喜爱。宋唯一是武当丹派一位剑侠,对李景林单传秘授了武当剑法。八国联军入侵中国,“育字军”解散,师徒从此各奔前程。16岁的李景林回到家乡,少年壮志闲不住,在进保定军校前特地带艺投师到近邻永年,向杨建侯学艺,成为杨家稀有的外姓徒弟之一,并与杨澄甫结下深厚友谊。在“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到奉军许兰洲部,历任团长、旅长等。习武出身的李景林,治军特别重用武术,在军中建立专业武术队,强化贯彻“武术在实战中学,在实战中用”的原则。他用武术方法来训练士兵的近身格斗和搏杀本领,特别是在骑兵中设“斩劈活靶与活靶反击”的训练课目,并常亲自参与示范。因他精于剑术,在奉军和东北地区,早就有“神剑李”的美誉。所以李景林既是一位武术军事家,又是一位军事武术家。

1920年,李景林任奉军第三混成旅旅长,部队驻扎在天津小站(原北洋军驻地),为了增强以傅振嵩为队长的武术队力量,李景林决定公开招考“武术教习”三名,考试拳械四项,免考剑术项。消息传开,河北省竟有二百多人报名参加考试。经过数天的比赛,十八岁的杨奎山获得第一名,他参赛的项目是六合太祖拳、六合三进刀、六合枪、六合刀里夹鞭等四项。在表演中,所有二起腿、旋风腿、蝙蝠腿及空中摆莲等腾空动作,其屁股的腾空离地高度均在二公尺以上,身轻如燕,潇洒飘逸,显见其轻功特佳。李景林在惊喜之下,公布增加第四名,将二、三、四名编入武术队,将杨奎山留在身边,收作亲随徒弟兼贴身保镖。

李景林

三代喜相逢武运上青天

大武术家许兰洲擅长一对双钩,行钩时,犹如彩蝶纷飞、天女散花,在武术界中是闻名的“行钩花蝴蝶”。李景林原是他的部下,所以许兰洲是李景林的常客,见到李景林的爱徒杨奎山后,羡慕不已,赞不绝口。于是,李景林介绍杨奎山拜许兰洲为师,杨奎山便有了第三位老师,很快学得了一套珍贵的“蝴蝶行钩”

。1922年奉直交恶,李景林升任第三梯队(东路军)司令。准备交战前,李景林在武术队再挑选三人,使自己身边有杨奎山、郭宪三、林志远、黄敬义等四个亲随徒弟。四月二十二日发生第一次奉直战争,开战仅七天,第一梯队司令张学良负伤,第二梯队司令张作相的部将许兰洲师长(杨奎山拜师仅一年多的第三位老师)阵亡,西路军在长辛店失守,奉军大败。后队改前队,第三梯队司令李景林率部二万余人,抵住了直军的追击,在唐山筑成一道防线。七月份,张作霖对奉军进行整编,李景林任陆军整编第一师师长,部队移驻辽宁北镇县。

北镇就在医巫间山旁,师部下屑丁齐锐营长率部驻正安堡,发现房主宋唯一是位剑侠,立即上报。李景林听到师傅宋唯一在此隐居的消息后,喜出望外,立即率杨奎山、郭宪三、林志远、黄敬义等四个亲随徒弟到正安堡拜见师傅,及徒孙拜见师爷。李景林急不可待地将师傅宋唯一请到北镇县的师部,特办喜宴迎师接风。陪宴者有师军法处长蒋馨山、团长张宪及当地的绅士与商贾,同庆师徒喜相逢,同庆祖孙三代喜相逢。

这次祖孙三代喜相逢,在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要里程碑意义。其中有五个重要情节:1、在宴席上,宋唯一的情绪很高,大家就乘兴要他表演一个节目。在盛情之下,他即兴表演,说了声“看好”,人就不见了,椅子也未动。大家拍手叫好叫绝。坐在侧席的杨奎山等人,闻声后看到宋唯一全身高高地贴在厅堂一侧墙上。复归坐后,大家问是什么功夫,宋唯一说:这是“地行蛇”接“墙上挂图”。(师傅不是说咱们张彦先师也能么,呵呵)

2、饭后,宋唯一坐在厅堂中间的椅子上品茶抽旱烟,大家在两边正议论赞美席间的表演,突然眼前一闪,大家看宋唯一正在装旱烟,但天井中荷花缸边上却碴了一锅烟灰。大家又是惊叹又是叫绝,赞美他是真正的“踏雪无痕宋唯一”。

3、宋唯一审时度势,认为奉直间必定再度开战,李景林是做大事者,要为他训练四十八位剑侠,组建一个特别队伍。但当时只有杨奎山等人能施展轻功上房,其他符合条件的人太少,无法实行。计划虽然作罢,也可见宋唯一的雄才大略。

4、为了弥补无法训练四十八位剑侠的遗憾,为了让爱徒李景林能够完全继承剑法剑术,宋唯一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在1922年底前赶写了中国历史以来唯一的一部稀世珍宝(武当剑谱》,加上早已写好的一部《剑形八卦掌谱》,将两本手稿送给李景林,将一生的心血交给了李景林。此举填补丁中国剑法的文字真空。

5、在宋唯一的剑谱和言传身教下,李景林完全吸收了武当剑法的精华和真谛,使他的剑法剑术造诣达到一生的巅峰。

1924年9月12日,张作霖通电讨直,第二次奉直战争开始,李景林任第一军军长。四个徒弟各有分工,杨奎山是保镖兼管武事,郭宪三管文事,林志远管勤务,黄敬义管生活。行军至山海关下休息,林志远将装有文件及宋唯一珍本的搭裢袋与马鞍卸下,坐在马草堆上抽旱烟,因非常疲劳睡着了。很快草堆失火,待发现已抢救不及,马鞍及搭裢袋烧掉了,《武当剑谱》正巧被蒋謦山借阅而幸免于难,但绝世珍宝《剑形八卦掌谱》却被非常可惜的烧掉了。这次奉直大战,李景林的第一军为开路先锋,锐不可挡,势如破竹,迅速占领直、鲁、皖、苏、浙、沪等大片土地。这时,第一军已扩编为十二个旅的兵力,兼任河北保安司令及省长,不久升任第二路军司令。1925年11月,升任奉军第一方面军团司令。

李景林的省长公署设在天津。在繁忙的军政事务中,仍关心爱徒杨奎山的武术造诣。由李景林介绍,杨奎山再拜天津的形意名家“铁人”尚云祥为第四位老师,学习形意散打。

厌烦战乱通电下野

李景林的军职极高,管辖面积大,兵力分散。1925年12月,奉军第三军代军长郭松龄倒戈反奉,季景林静观待变。驻扎在张家口的冯玉样部队乘势攻击。养精蓄锐的冯军第一军军长张之江率部攻打京、津。1926年1月,天津被攻陷,李景林尚未撤离,只能在公馆里闭门不出,成为张之江的笼中之鸟。

李景林的公署在鞍山道70号(原是“静园”,后为溥仪在天津的住处),公馆在四平道88号,公馆的后门就是鞍山道,向东不到二百米,就是公署。这一带已是“日租界”,张之江不能用军队包围李公馆,也不能在“日租界”逮人,只能派便衣暗哨日夜监视,等待机会抓人。

李景林当然不能一直呆在公馆内,要设法离开。于是研究了一个只有武术高人才能实行的周密方案。一天清晨,约四点钟左右,由李景林侄儿李书泰预先安排的一辆汽车,在四平道沿公馆的一侧由东向西以六十迈速度快速行驶(速度慢容易引起怀疑)。车门开着,公馆大门也开着,杨奎山守在门口,待汽车过来时发出信号,李景林几个人箭步飞身上车。因汽车不变速无异声,在夜深人静中听起来是自然的过路车。李景林出了市区,到了海河及铁路以东的复兴庄王家大院一号杨奎山岳父家中,杨奎山只身回家,与李景林会合后,二人立刻渡海到烟台去济南。

经此事变,李景林对各种势力混战非常反感,同时对丢失京津,也感到愧对张大帅。经此打击,心生厌烦,萌生退意。在济南召集麾下组成。“直鲁联军”时,故意让部下张宗昌任司令,自任副司令,立即北上攻打冯军。张作霖在平定郭松龄叛乱后,立即挥师南下,在南北夹击下,冯军大败。1926年4月,冯玉祥、张之江向全国通电宣布下野。张之江被赶出占领仅三个月的天律。京津收回后,李景林对张作霖也算有了交代,并主动引咎辞职。1926年6月,李景林通电全国,宣布下野,从此不问军政事,专心从事提倡武术。

率徒南下力倡国术

1926年下半年,李景林带领李书泰、杨奎山、郭宪三、林志远、黄敬义等一行六人,从天津乘海轮南下上海。上海的十六铺码头,有以曹幼珊为首的一百多人欢迎队伍,举着横幅欢迎标语,每人手中拿着欢迎小旗,一路上喊着欢迎口号,敲锣打鼓放鞭炮,所经之处,不少人知道情况后都自动加入欢迎行列。队伍越采越长,浩浩荡荡竟有五六百人。对一位武术家来说,这是前所未有的盛况。

一行六人先在曹幼珊家中,也就是延安东路“大世界”后面的宰牛公司附近。这曹幼珊是苏浙沪地区的青帮大首领,势力及能量很大,黄金荣、杜月笙都是他的“通”字辈学生。(李、曾二人素不相识,曹为何如此盛情?笔者认为:青帮的特点之一就是善于结交各种势力的台上或下野的上层人物。当时奉军正势力大,包括上海,少帅张学良在上海,曹幼珊肯定要拜会结交。李景林是奉军第一方面军司令,属上将级重要人物,平时与张学良关系很好,现在又突然向全国通电下野,又成了当时的新闻人物。李景林要在全国大力提倡发展国术的愿望,是曹幼珊主动向张学良表示愿意帮助的。)

上海闸北区开封路有一座“更新舞台”,是上海当时最大的戏院,能容坐四千人。老板王永山也是青帮通字辈的人物,他欢迎李景林特别积极,带着儿子王喜林及表甥郝家俊二人到十六铺码头欢迎后,又带着二人第一个到曹幼珊家,命二人向珊爷及李景林叩头。曹立即向李建议收他们二人为徒。李当然要给曹面子,就说:“这是我们有缘,算是我到上海收的第一批徒弟吧。”曹又趁热打铁说:“家中有香堂,可行拜师大礼。”李书泰立即提出异议,要另择良日。大家都明白,在青帮香堂行拜师礼仪是不妥当的,都说另择吉日。

李景林到上海后,立即邀请志同道合的孙禄堂来沪共商提倡国术事宜。于是,大家住到法租界爱多亚路的梵皇宫饭店(这定黄金荣开的饭店,后曾改成“大千世界”)。李、孙二人住在二楼,李书泰、杨奎山、郭宪山、林志远、黄敬义、郝家俊、王喜林等七人带枪轮流值班。杨澄甫到上海,住在李景林的右边房间,后到“浙江国术馆”任教务长。

1926年底,李景林、孙禄堂二人在上海一同收徒。孙的年龄比李大,李请孙挑选地址。孙虽是北方人,但喜吃辣,就在“大世界”对面西藏南路一家川菜馆“独一处”临时设个香案,烧着大香,每人手中拿着龙风大红贴,内装家庭主代的个人简历和一张五十大洋的支票。这次王喜林将弟弟王喜奎也带去一同拜师。先有孙禄堂进行收徒的拜师大礼,李景林作贵宾列席,仪式由大徒弟李玉琳主持。而后由李景林进行收徒的拜师大礼,孙禄堂作贵宾列席,仪式由李书泰主持。

这次拜师大礼有一个特别情节,就是孙禄堂坚决不收郝家俊的拜帖,使郝家俊非常尴尬,礼仪无法进行。只有李景林知道个中原因,因为孙禄堂与郝家俊的父亲郝海鹏(恩光)有特别情谊,当然不能收侄辈家俊的拜贴与礼金。于是,李景林建议“拜贴免交仍参加拜师大札”。这次二人共同收的徒弟有:孙存周、李玉琳、高振东、胡风山、李书泰、杨奎山、郭宪山、林志远、黄敬义、郝家俊、王喜林、王喜奎、萧格清、郑怀贤、孙振岱、章东、支锡堂等二三十人。因事过近八十年,记载不全,肯定有遗漏,仅供参考。还有不少徒弟不是本次的,而是以后二人分别收的徒弟。

倡建国术馆又荐张之江

1927年,蒋介石建立南京政府后,下半年特派邵力子到上海,请李景林建立“中央国术馆”并任馆长。李景林不愿意,建议由张之江担任,并请邵力子代为致谢蒋介石。1928年3月24日,“中央国术馆”在南京建立,张之江任馆长。对此,有以下七点说明。

1、1927年,国内战争与政局混乱,蒋介石建立南京政府后,有千头万绪的事情要做,特别是对付共产党,蒋介石绝不会主动考虑建立一个与军政无关的“中央国术馆”。

2、李景林在上海奔走呼吁了一年多,要洗雪“东亚病夫”之耻辱,要提倡“全民国术化”、国术能“强身强国强种强族”,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第一人,且具有强大的号召力与影响力。对此种顺水推舟、一举两得之事,蒋介石是会做的——既可拉拢一位奉军高级将领,又可收买一点人心。所以,“中央国术馆”就建立了。

3、蒋介石既然被李景林所“逼”同意建立“中央国术馆”,顺理成章应由李景林肩挑。于是,在下半年特派邵力子到上海请李景林。出乎所料的是,李却不同意,而建议请张之江出任。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绝不可能是蒋介石心血来潮,突然之间要找一个熟悉的、在扬州当寓公的张之江来建馆并担任馆长。

4、李景林既然提倡国术,为何又不肯担任“中央国术馆”馆长?原因是李不肯担任官方职务,受蒋掣肘,只想自由自在能进能退地提倡国术。

5、李景林为何推荐张之江?李、张二人在战场上交恶,互把对方赶出天津,同是将军级人物,同是通电下野人物,二人互不相识,更是毫无交情可言。李景林不肯出任“中央国术馆”馆长之职,但绝不可能一推了事,必须找一个情况相当的人代替,考虑到张之江是最合适人选。所以,李景林建议张之江出任“中央国术馆”馆长,完全是“金蝉脱壳”之计,是为了脱身。

6、蒋介石为何又同意张之扛出任中央国术馆长一职呢?蒋根本就不重视国术,既不认识李景林,更不认识张之江,建立“中央国术馆”本就是“顺水推舟”、“一箭双雕”之事。李景林是奉军中一只东北虎,张之江是冯军中一只西北狼,如今东北虎未抓住,先抓住一只西北狼,也是可以接受的。

7、张之江出任“中央国术馆长”是突然的,为了慎重其事,他请冯玉祥出任“中央国术馆理事会理事长”,自己取得“西北国民军全权代表驻南京首席联络官”的身份,蒋介石就不能随便调遣他了。

设世纪擂台汇天下豪杰

“中央国术馆”成立以后,在全国进行了一次国术考试,这次“国考”影响很大。反观李景林高喊提倡国术,却并无明显动作,虽然李景林是推动建立“中央国术馆”的大功臣,但局外人并不知情。1929年初,李景林计划举办一个“全国打擂比赛”的大动作,但苦于没有资金。他虽曾为奉军高级将领,也曾担任省长,却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当时,他在上海的生活开支已很难维持,当然更无能力举办大赛。经过反复思考,李景林决定采取下策,走一步“险棋”。

在一次与黄金荣、杜月笙二人的叙谈中,李景林表示要请他们帮忙举办“全国打擂比赛”,请他们每人资助五万大洋,并拔出手枪轻轻地放在台上,开玩笑地说:“你们是有名的‘大流氓’,这次我暂当一回‘大土匪’”。说完,哈哈大笑,黄、杜二人连说好商量。(李景林真nb~)

“勒索”大流氓并非小事,十万大洋也非小数。曹幼珊知道事情后,请出政要张静江和大商贾王晓籁商量。张静江当时是浙江省长,是民国特殊人物,当年是曹幼珊请张静江把流落在上海的蒋介石介绍给孙中山的,蒋介石见到他也礼让三分,现在他答应李景林举办“全国打擂比赛”,经费及名称由浙江省政府研究决定。关于十万大洋之事变轻了,由曹幼珊出面说情,黄金荣、杜月笙各出两万大洋,王晓籁自愿资助二万大洋,体面地为了李景林解决六万大洋的经费。

1929年5月3日,张静江主持召开了浙江省政府223次会议,决议文件的第一句就是“浙江国术游艺大会”之创办,其动议者为省政府主席兼国术馆长张静江先生。决议聘请李景林为筹备主任,诸民谊、孙禄堂为副主任。决议用参观券筹集经费40万大洋。张静江为李景林举办“全国打擂比赛”做好了所有关键性的准备工作。

同年5月中旬,李景林、孙禄堂一行人等从上海移师杭州,住在西湖友常别墅。经过数月筹备,于9月27日向全国各省通电,邀请确有国术技能者参加比赛,一切食宿及来往路费均由大会提供。10月11日“浙江国术游艺大会”正式成立。

武术界一贯认为“全国打擂”的大会有很多特色,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今天借鉴。大会全部情况,已由《浙江国术游艺大会汇刊》详细介绍,不再重复,这里仅介绍大会的十大特征。

一、大会情况:大会全力贯彻李景林呼吁已三年的洗雪“东亚病夫”之耻、转移“颓风”、提倡“全民国术化”、“国术实战化”,强调国术“强身强国强种强族”的宗旨。大会的口号集中体现在擂台前的对联中。上联是:一台聚国术英雄,虎跃龙骧,表现毕生功力,历来运动会中无此举;下联:百世树富强基础,顽廉懦立,转移千载颓风,民众体育世上有余思。横幅是:颁全民国术化。

全国有13个省以及南京、上海、北京、天津、青岛、武汉等当时的六个特别市报名参加。11月16日大会开幕。实到445人(其中,中央国术馆55人),376人参加拳械表演,109人参加打擂及表演,是典型的传统国术技击赛。大会聘请了全国国术名家29人担任评判委员及37人担任监察委员,由李景林任评判委员长。大会由最高权力的“大会执行部主任”李景林主持。11月28日结束,赛期12天,加上11月10日开始提前一周接待和陆续离会,前后长达二十余天。在二十世纪的全部武术比赛中,“全国打擂比赛”创造了很多世纪之最。如,创提倡国术来振兴民族精神的世纪之最;创参赛人数最多的世纪之最;创赛期最长的世纪之最;创长赛期全供给的世纪之最。

二、参加打擂人员必须会拳械表演才能取得资格。这是国术的本色和特点,可以保持高水平,避免不会技击的低水平乱打,也是大会的真正“国术游艺”。大会每天交替进行打擂和拳械表演,有很多人竟能天天在同一个下午既参加下一轮打擂又参加拳械表演,特别是岳侠、高作霖等。这种个人能同时参加表演与打擂的能力与方法,对今人应有启迪。

三、拳械表演创历史最高水平。李景林是大会的最高权力者,规定亲随徒弟不参加打擂,主动回避,但可参加拳械表演。参加大会人员都是武林高手,评判委员及监察委员等大都是全国名家,也纷纷下场参加表演,名家与高手云集,汇聚了全国的国术精英,使大会的表演成为全国最高水平的表演。李景林与徒弟杨奎山、郭宪山、林志远及新收徒弟李庆澜,还有女儿李书琴及二夫人赵美英等都多次参加表演。河北一位23岁的刘英华,练传统太乙门,大会期间共表演二十次,特别是11月19日,竟在一个下午的拳械表演后半场连续出场表演八次,而且后四次都是器械对打,在国术史上创“连续出场表演”的世纪之最。

四、观众可以临时报名参加表演,这使有国术技能的人才得到充分发挥的机会。大会表演的第一天,观众中有位教师名叫王思庆,临时报名要求献艺,经大会同意,临时插入表演了梅花拳和三尖二刃刀。

五、打擂不设种子选手,不分体重级别,参赛人员的分组、分对、分序全部采取临场摇号或抽签,这种公开、公平、公正的做法完全杜绝了“暗箱”操作。技能水平及体能都不在同一起跑线,为避免强强早伤或弱弱侥幸,采取双败淘汰制,给参赛人员有充分发挥的补偿机会。11月26日淘汰到只有26人,当天下午要进行优胜决赛,韩庆堂每轮都在败者组出,竟连续打到第九轮才获得第7名,在九轮中要连续与八人决战,这也是绝无仅有的。

六、打擂不准用护具。擂台高1.3米,正方形每边20米,不设护栏。不准用头盔、护胸、护挡、护膝、护肘及拳套等护具。严格规定“四禁”:不准挖眼、不准扼喉、不准打太阳穴、不准取阴。上场前一律换上大会提供的比赛服,这是无袖、无领、无袋的短布衫及短裤,不穿袜子,杜绝夹带,完全是空手赤脚。

七、打擂比赛中发生死伤,概由本人负责,大会不负责任。但大会提供急救,设立三间中西医疗室,并准备薄板棺材一副,死一人提供三百大洋抚恤金。此举使技能较差者望而生畏,打擂开始时,上午报名参赛者128人,听了细则后,下午实际参赛者为109人,有19人自退。

八、打擂比赛规则,听取合理建议,及时修改。大会本来制订比赛规则21条,比赛第二天就开始修改6条,主要内容是要以“跌倒为负”。比赛第4天又修改内容是限时10分钟,过时无胜负则双方都取消比赛资格。比赛第6天又修改,拳脚一律解放,除“四禁”外,可踢打身体各部位。6天中三次修改规则,成为当时最完善的武术散打规则。

九、观众可以临时报名参加打擂,也可以指名对象进行挑战赛。

(1)大会第6天,11月22日下午,第3组比赛结束,有国术名家表演绝技后,有位观众郭某挑战,指名要与评判委员长李景林比赛。李欣然应战。比赛开始后,郭奋拳向前,李不接不架,退让数招,再后发先至,突然闪出一掌,将身材高大魁梧的郭某击出一丈余而倒地,全场7万余观众为之震撼,欢声雷动。

(2)大会第7天,观众中有位江西来的老僧要求上场比赛,经大会同意,正巧胡凤山轮空愿陪。上台后,老僧先发制人,出手如连珠炮一样猛击,胡凤山则退让数招,突然一个换步接手钻拳,后发先至,将老僧的额骨击破塌陷,大会立即进行急救。

十、绑架报复未遂。11月23日是打擂第2天,有一对参赛者林长青与王喜林。林是杭州市警察局侦缉队长,四十多岁,号称徒弟众多,在杭州很有影响。而王当年22岁,已拜过三位老师,练形意拳虽仅2年多,但已能一拳将砖墙打个深坑。有人劝王放弃与林对搏算了,王则说:“好不容易第一次有机会参加全国打擂,就不敢上场?不成了窝囊废?以后如何见人?输也要输得体面,拼一下也不见得会输,如果被他打死,算我活该。”两强相遇勇者胜,正式交手时双方都很猛,王先被林打到一拳,鼻子出血,接着王却猛一个钻拳把林打个屁股着地。评判的哨子巳吹停止,胜负已决,林却从地上爬起来向王猛扑,口喊不算数。王此时沉着大胆手不软,快速向林的肚子像连珠炮一样连崩三拳,林被打个仰面朝天,二比○,王喜林打败林长青。

次日,王喜林正在心情舒畅地看别人比赛,突然有七八个人向他形成包围圈,说林长青请他去。王一看他们每个人腰上都有短枪,就明白是要绑架,机智的他立即高喊“你们想绑架报复吗”,一边喊一边向主席台走去。因在场内,又有这一嗓子,七八个人不敢动手,立即散去。听了王喜林的报告后,兼管大会安全的副评判委员长褚民谊,立即对在场的杭州市警察局长李子裁叫道:“立即把姓林的小子找来!”褚民谊对着林长青大骂道:“你小子有多少条枪?打输了就想绑架报复?照你这样,大会不乱了套?你是故意和我过不去,要我的好看?我不与你多说,现在把姓王的交给你了,他在杭州要是出半点差错,就拿你是问,你提头来见。”褚民谊当时是国民党中常委、部长,官职权势大,否则镇慑不了林长青。林立即对王说:“误会、误会,我保证你在杭州的安全。”

从以上十大特征看到,整个全国打擂比赛大会的过程,等于是李景林写了一本《中国武术散打裁判学》。大会办得非常成功,正如擂台对联的最后两句所说“历采运动会中无此举”,“民众体育史上有余思”。对中国武术界来说,它是“总揽神州精武,罕见千古盛会,叱咤风云武史,模式导向后代”。

沪杭三载弄风雨国术渐兴迎春晖

李景林在上海、杭州的三年多时间中,为国术发展做了以下工作:

1、提倡全民国术化,国术能强身强国强种强族,强化振兴民族精神,促使蒋介石成立“中央国术馆”。

2、举办世纪之最的全国打擂比赛,即“浙江国术游艺大会”。

3、在上海举办两次打擂比赛。全国打擂比赛结束后,人员全部离开杭州,大部分要经过上海。在李景林新收的徒弟中,有部分要跟着学武当剑,这等于要李建一个教学基地。对此,李早已派李书泰持信去济南见山东省长韩复渠,筹备创建“山东国术馆”,所以在上海等待消息。所有人员对全国打擂比赛余兴未了,要求在上海继续进行,于是产生了“第二次打擂”。第一天在“逸园”跑狗场,因是冬天,又是露天,比赛进行中又下大雪,第二天就改在“大舞台”进行(后改名“天蟾舞台”)。有一次抽签是窦乃庚对郝家俊,窦知道郝的钻拳厉害,上场后不敢硬拼,就用“太乙醉拳”摇摇摆摆,恍恍悠悠地走偏门进攻,结果窦被郝又摔又打击倒在地。当时上海报纸说是“十一朗拳打青面虎”,郝家俊获二次打擂第十四名。

4、创建“山东国术馆”。韩复渠积极支持建立“山东国术馆”,条件是要李景林挂名“山东省副主席”。李书泰立即在济南九纬路租下一座“戴公馆”,作馆址准备。孙禄堂也要去镇江任“江苏国术馆”馆长,李、孙二人朝夕相处三年多,从此分手。

5、李景林公开历来秘传的武当剑。武当剑术是道家内部代代秘传单授的,是国术中的奇葩,传至李景林为第十代,从他手里开始向社会公开。隐迹已久的剑法重现武坛,这是震惊国术界的天大之事,公开传授的是“武当对剑”,由亲随徒弟杨奎山代师具体教学传授。李景林“于无剑处,处处皆剑”的纵横飘忽。出手如闪电,运剑出神入化的高超境界,完全征服了国术界。使得早巳闻名奉军和东北地区的“神剑李”、“剑侠李”和“飞剑李”等神化美称又纷至沓来,使李景林成为震惊武林的叱咤风云人物。

6、李景林广泛收徒。从上海到杭州,特别是全国打擂期间,李景林闪掌击飞郭某挑战的上乘功夫,震惊国术界,拜师的更多,包括多位“监察委员”。在三年多时间中,前后有五百多人向李景林递帖拜师,或许是这些挂名的“二岔子”徒弟出于对李景林的敬佩。这样的广泛收徒,影响很大,成为国术界中罕见的美谈。下面介绍三个情况。

(1)杨澄甫与李景林是世兄弟关系,关系很好。因杨家无剑术项目,所以杨澄甫让自己的徒弟武汇川、田兆麟、诸桂亭、董英杰、陈微明(后人称“五虎将”)、徐思允、叶大密等,先后拜李景林为师学武当剑。

(2)河北任丘膜州镇人黄杰之,介绍儿子黄元秀拜李景林为师。黄元秀在杭州西湖边的别墅里宴请李景林,一起拜师的有同多好友“浙江国术馆”教务主任诸桂亭及苏景由等人。后来诸、黄二人是学武当对剑的最佳一对,1935年,黄元秀编《武当剑法大要》介绍五路武当对剑。

(3)李景林在新收徒弟中,对曾在江苏国术馆的李庚澜(全国打擂第14名)有好感,收为亲随徒弟,成为黄敬义失踪后的李景林四亲随之一。

7、12月中旬,上海跌路局为李景林特发北上济南专车一列,专车在南京停留三天,李景林与张之江二人互作礼节性拜访,并互作欢迎与告别宴请。二人在生平中仅此一见,既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第3天专车离南京北上。李景林到济南后,即宣布“山东国术馆”成立。

远离国术馆未曾受“三请”

李景林是远离中国国术馆的。这在李景林推荐张之江的前文中已详述。李景林的历史事实证明,他对中央国术馆除促进作用外,毫无关系。“中央国术馆”的组织结构文件中,根本没有李景林。张之江的女儿先后两次在《武魂》发表建馆情况,第一次是正确的,第二次却毫无根据地加上李景林,这是错误的。吴玉昆、张文广、蒋浩泉、袁贤群等教授及何福生,还有李和生先生,他们都是中央国术馆毕业的,笔者曾先后请教,他们先后都是同样回答:李景林根本不是中央国术馆的副馆长。“浙江国术游艺大会”开幕前夕,张之江写便函给李景林,当时,二人尚未见过面。

见“中央国术馆长致李主任函”称“芳宸大哥台鉴——此次本馆与会诸同志参加比赛者多系练习员资格,成绩尚属幼稚,其勇敢志愿颇堪嘉许,应赛资格虽差,未便阻其兴趣也。弟意此次大会皆系国内同胞,渠等愿意比赛,亦藉此使其实地试验,俾可自励精进,谅哥亦惠然肯诺也——弟张之江拜启。”这便函通篇谦虚礼貌,可以证明二人毫无国术馆关系。

从“浙江国术游艺大会”的筹办开幕到结束,李景林共发表过6次讲话,从来没有丝毫涉及中央国术馆。查遍有关文字资料,有二处涉及副馆长之事。(1)张静江主持召开的浙江省政府223次会议的决议文件中有“——函请中央国术馆副馆长李芳宸先生为筹备主任——。”但在所有对上的呈文、公函、电文及整个大会进行活动期间,根本没有再使用副馆长的名义,显然是对内未对外。因当时李景林是下野后的一介平民,无任何名义。毫无事实依据而空造的“副馆长”名义,纯粹是张静江为了省政府文件的体面而对李景林采取的技术性、礼貌性用语,因当时未公开宣传,所以并未有影响,随着李景林北上济南创办“山东国术馆”,那些临时影响也就烟消云散了。

(2)“张之江三请李景林”是某文章的一节,恶劣影响很大,文章内容完全是彻头彻尾的瞎拼乱凑,目的是故意造谣,混淆是非,颠倒历史。

山东国术馆实战校技场

1929年12月中旬,山东国术馆在济南创建,馆长李景林,教务长李书泰,教务主任李玉琳。山东国术馆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高国术馆成立后,有武术家来馆毛遂自荐任教,杨奎山请教试招,一交手即被杨击倒,前后有数位来馆试招的均未过一回合。在难请教师的情况下,李景林特请大武术家李书文来馆,他是杨奎山心中敬佩的前辈大武术家,当然不可试招,并特拜李书文为第6位老师。这样一来,山东国术馆在建馆初始的教师队伍,是大武术家李景林、李书文,武术名家蒋馨山、黄之洞,武术一等教习杨奎山。李书文是“枪王李”、“神枪李”,八极拳的第四代传人,其神拳神枪,功夫了得,出手见红,有铁砂掌绝技。蒋馨山是程廷华的徒弟,是董海川的第三代徒孙,八卦掌功夫很好,仆步一伏身即越八仙台,起动一抬腿亦越八仙台,是李景林的表弟。黄之洞是家传“藤枪”绝技,既不同杆枪,更不同绳镖,练起一丈二尺长的藤枪如游龙戏水,人称“藤枪黄”,是李景林的表舅。

(二)注重实战(1)贯彻李景林的武术思想体系,即武术要在实战中学,在实战中。用,表现在对徒弟的教学,在军队中,在全国打擂比赛中,现在要把自己创建的基地——山东国术馆,建成一座武术实战校技场。(2)山东国术馆的首批学员均是武林高手,都参加过“全国打擂比赛”的打擂或表演,起点很高。所以,开始时的山东国术馆,千真万确是一座名符其实的武术研究院。(3)山东国术馆对学员实行包吃住及按月发津贴制度,是义务培养“强身强国强种强族的武术人才”及“全民国术化师资”的基地。

(三)课目设置精良课目有选修课,但规定有四项必修课,即太极拳、八极拳、武当剑和六合枪。(1)“杨式太极拳”为必修课。李景林以老师杨建侯的太极拳为基础,融入了具有剑法基础的手法、步法和身法,规定为:山东国术馆馆式太极拳。衡量太极拳的水平是以实战性的推手为准,规定凡不能把对方发出一丈开外的,就认定为不会推手。凡是不会推手的,就是不会太极拳。山东国术馆成了太极推手的实战校技场。凡是南来北往就馆拜访者,都要参与推手。当时,国内武术界曾惊呼李景林太极是武太极(动武之意)。其实,正确的名称应该是“杨式李架太极”。(2)八极拳为必修课。特点是“内炼二口气,外练筋骨皮,贴身靠打,三盘连击”,如猛虎擒羊,如千斤夯地,如炸石雷劲,如震山倒海。内容是:八极小架、八极拳、八极对打、搂掌靠背及铁砂掌绝技。李书文为示范“探马掌”发劲,将一掌按在马鼻子上,轻一“哼”气,按掌微震,马竟来不及低头而全身酥麻四足立即跪下,这是李书文轻发暗劲,若明发雷劲,壮马立毙。在李书文的精心教授下,山东国术馆又成为八极对打的实战校技场。“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镇乾坤。”这句武术自然定理,竟在山东国术馆自然实现。

(3)武当对剑为必修课。剑为短兵之帅,凡短兵器对抗,最理想的便是剑法,但失传已久。李景林将秘传的武当剑法向社会公开后,以对剑形式作实战教学,山东国术馆又成了武当对剑的实战校技场。为了防止脱离造型束缚后又陷人造型束缚的怪圈,李景林常作剑法示范,他故意穿着长衫,手持剑尖包扎棉球的竹剑,沾上白粉,对剑者持同样竹剑,可以向他任意进攻,凡能碰到他长衫的任何边角,就算对剑进攻获胜。山东国术馆除杨奎山例外,其他没有任何人在对剑进攻中能碰到李景林的长衫边角,但每个进攻者的手腕附近都是2-4个紫块,而且身上有多处白粉,因为凡是被李景林闪电般的神速剑尖点中,必然一着两点(机枪是一中三点),可见,李景林剑法的神速与弹劲。李景林“于无剑处,处处皆剑”的神速与倏忽功夫,威镇山东国术馆。

(4)六合枪为必修课。枪为长兵之王。当时,枪法功夫最好的李书文,被公认为“枪王李”,“神枪李”。李书文教枪法,也要从实战中去学练,必须先学二人对练,先从大杆对扎,再练大枪对扎,而后才能单练,上下三盘的同练拦拿扎,练出腰中圈枪能吐出枪花,才能练六合枪。山东国术馆又成了对扎枪的实战校技场。有人单练扎枪,将枪头全部扎入墙中,一拔,枪杆脱开,大家议论要挖墙砖。李书文走来拿起枪杆,对准枪孔一扎一带,枪头随着—枪杆拨出来了,大家惊叹这种枪法的软硬劲功夫,实属罕见。一次,李书文一时兴起,也是枪法示范,他手中持枪,对着玻璃窗上的苍蝇,一枪扎点一个,等几秒钟后苍蝇又来,再扎点一个,如是数次,而玻璃不破。

选修项目不限,可自由选择和互学,山东国术馆创办仅一年,就威镇武林,李景林等于写了一本实战、实用的《武术教育学》。李景林、李书文二李联手,创造丁奇迹,他们一文一武,一柔一刚,一疾一脆,一是太极安天下,一是八极镇乾坤,一是剑帅,一是枪王,一短一长,一是神龙,一是神虎。这种天赐机缘,在所有国术馆中,在中国武术界中,真是独树一帜,天下无双,绝无仅有。

人祸三惨案泰极否来时

正因为树大招风,人威招妒,使山东国术馆乐极生悲,三年内发生三件惨案。使辉煌二时的山东国术馆逐步走向没落。

第一大惨案,神拳李书文掌毙黄之洞。李书文的“枪王”;是武术界赞誉的长兵之王,黄之洞的“藤枪黄”,是指有特长的姓“黄”者,这技术性称“王”与姓氏“黄”完全是两码事。李书文没有文化,性情豪放。黄之洞年已偏高,安分守己。1930年底,有人到李书文面前挑拨离间说黄之洞在背后骂李书文,煽得李书文火冒三丈,怒气顿生,立即找到黄之洞,既未问话,更未论理,对着黄当胸就是一个“乘锤”冲拳,同时口中报名“黑虎偷心”,黄之洞则本能地一闪躲过,但来不及躲过,李书文接着报名“泰山压顶”,对着头顶百会穴的一个“探马掌”,黄立即口鼻出血倒地,仅几分钟,黄便不明不白地未来得及问一个字,即气绝身亡。按常理,学员根本不可能向老师进行这种恶意煽动,显然是有外来的恶毒阴谋。

惨事发生后,李景林弄清楚了情况,对李书文只说了一句“你太鲁莽了”,而后二人商量善后事宜。李景林给李书文一千大洋,叫他暂离山东国术馆外出旅游暂避,少则三月,最多不过半年,一定要回馆,但从此一去杳无音讯。(笔者于1982年在南京与霍殿阁的徒弟李剑秋相识,说到门内之事,他与我师兄弟相认,剑秋师兄说,“师爷离开山东国术馆后,哪儿都未去,直接回到沧州孟村老家,闭门思过,越想越对不起黄之洞,越想越后悔莫及,仅半年时间就忧郁而亡,临终前打坐,鼻中出二条彩虹而气绝)。山东国术馆第一大惨案竟伤二条人命,特别是李书文之死,致使武术界陨落了一颗巨星,使山东国术馆受到了致命的打击。

名流保镖,威震山东

杨奎山又名林浦,小名大恩,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4月11日生于河北霸县信安镇。这是河北的大镇,一条长街分属清河及霸县两个县,到北京、天津、保定均是一百八十里,是三地的水陆交通枢纽。这里还曾是义和团活动的根据地之一,武风兴盛,流行“通臂门”和“六合门”武术。

杨奎山自幼喜动好玩,五岁就会游泳与翻跟斗,六岁时拜“六合门”武术名家康直为师,他称师傅为“康二伯”。每次庙会表演总少不了他,能在一丈多高的毛竹顶端“单手拿大顶”,能在高空架上表演“三上吊”,能踩六寸高度的“高跷”做前后空翻。杨奎山七岁丧母,十一岁丧父。他的童年在苦难中度日。

在康二伯的特别关心下,经过十年勤学苦练,十六岁的杨奎山能肩挑五百斤,抛接一百二十斤重的石锁,单手抓举一百五十斤重的石担,拔栏能打十三个砂袋,拔坑能离地二尺,助跑能腾上一丈高的草垛,上房越脊身法矫健。铁砂掌硬功及金钱镖暗器,是他的身怀绝技。他还精通六合门中大部分拳械,有太祖拳、八彩拳、四手拳、黑虎拳、割断拳、劈挂掌等徒手绝技,以及刀、枪、剑、钩、盘龙棍、刀里夹鞭、大刀、双手带、大梢子、手梢子、三节棍、九节鞭、绳镖流星等十八般兵器。

这里补充一个杨奎山练“上房越脊”轻功的情况。他在苦练十年“拔坑”功成之时,康二伯对他增加了一个特殊训练方法,项目是“原地暴发旋风腿腾越八仙台”。马步蹲位在八仙台旁,距离为一臂宽,要原地拔高打一个旋风腿腾越八仙台,仍须距一臂落下呈马步。如此一台加两臂的宽度近三公尺,屁股离地的腾越高度至少在二公尺半以上,要左右各打一百个。如此高难度大强度的训练,令人难以想像。梅花香自苦寒来。这种苦练使杨奎山的轻功基础特别扎实,身轻如燕。

1920年,李景林在天津小站招考武术教习时,十八岁的杨奎山参加报考,在二百多名参赛者中夺魁,相当于清朝武考全省第一的武举人。被李景林收为亲随徒弟兼保镖后,成为李景林的心腹并经常往来于李家,而且还介绍他拜多位名家为师。特别是他经常随师跟练陪练,使他成为一代武术大师。

杨奎山担任韩复渠的贴身保镖后,便将家属接到了济南。1933年—1934年,住辕东牛头巷;1935—1936年,住辕东财神巷;1936—1939年,先住在山水沟广植院所,后住在将军庙街。在五年多时间中,英名远扬,威震山东,美谈很多,在此仅谈五点。

1、韩复渠到夜总会玩牌,包赢的钱都给身边的人。杨奎山每晚分到的钱,有时超过每月的工资,经济富裕。邻居或有困难之人只要一开口,一送就是一封大洋(50元),无须归还,挥金如土,在济南受到杨奎山馈赠大洋的人很多。

2、韩复渠不外出,杨奎山就没事干,平时与驾驶员等人在车库旁的房间休息。他有时技痒,经常几个点步就飞身上了车库房顶,山东省政府的人都知道杨奎山的轻功了得。

3、韩复渠在山东有“韩青天”的美名,威望很高,但隐敌颇多。有一次,复渠乘车外出,看到前边有人双手拿着大信封高举过头,跪在路边拦车告状。大群人聚集围观,韩复渠让司机停车接状,站在汽车踏脚板上的杨奎山怕有隐敌埋伏,叫司机不能停继续开,自己跳下车去拿了告状信封。回身时,60迈车速的汽车已离去五六公尺远,只见杨奎山几个点步急迫就飞身上了车(因济南是宽而直的经纬“棋盘路”,有空间让杨奎山施展身手)。围观群众无不拍手叫绝。

4、韩复渠经常听到杨奎山轻功了得赞誉,就决定让杨奎山在每年的庙会上公开表演一回。于是,省政府出钱,在一个大广场建了一个表演台。以前山东国术馆到大众戏院表演空手夺枪,是由杨奎山及李庆澜使枪配合,现在是林志远使枪配合。庙会表演的压轴戏是杨奎山和林志远的空手夺枪。最惊险时,突然枪扎入空手者腹部,并举起长枪将人抛向空中。表演空手者杨奎山是无助跑原地暴发直体跳高3公尺,并作被抛出状态的空中移位腾越3公尺,在侧边空翻落地。这种轻功功夫,使在场的数万观众欢声雷动。现在,济南还有九十多岁的健在者亲眼目睹过。但是,庙会大台的空手夺枪表演仅两年,因郭宪三和林志远相继离开山东国术馆而没人配合。但杨奎山高超的轻功绝技,使他威震山东,英名远扬。

5、1937年七·七事变,日寇进攻山东,韩复渠先在济阳与日寇大战,后退守黄河砾口大桥,将山东国术馆解散人员编成手枪旅,命令杨奎山在手枪旅及部队中挑选精悍人员组成大刀队并担任队长,要坚决保卫济南。砾口大桥经数月坚守,日寇无法渡过黄河。蒋介石命令韩复渠撤退,放弃济南,韩不肯。蒋介石又命令把韩复渠仅有的一个炮兵团调走,韩放下电话后,大骂蒋介石釜底抽薪不抗日,还要逼我不抵抗。有一次,韩复渠亲临砾口大桥阵地,人刚到指挥所,日寇的大炮就密集猛轰,韩却无炮兵还击。突然,一颗炮弹落在附近,杨奎山将韩复渠扑倒掩护,炮弹爆炸,韩安然无恙,杨的左小腿却中了弹片。韩对杨说:“汽车在路上不到半小时,日寇就已知我到此,省政府内部一定有日本特务,是用电台通知的。”杨奎山随即被送人后方医院,韩杨二人从此永别。

血战枣阳抗日建功

1937年冬,后方医院、手枪旅、韩复渠家属、杨奎山本人及家属等后方人员先行撤退,由兖州经河南舞阳,至1938年春到西安。蒋介石有命令,韩复渠家属另行安排,后方医院及手枪旅解散。杨奎山一家与韩复渠家属从此分开。早已捐弃前嫌的杨奎山、田镇峰二人同去西安八路军办事处要求参加革命抗日。田镇峰遂参加了革命,因有妻儿牵累,杨奎山未能加入革命队伍。杨奎山则一路流浪,先到宝鸡,后到汉中,再沿汉水东下,经城固到安康,在陕鄂交界的白河暂居。

1939年夏,杨奎山遇到第三十三集团军第七十七军军参谋长闻承烈。他原是济南市市长,二人熟悉。于是,杨奎山去军部教武术,因杨不肯穿军装,只同意当便衣武术教师。教授战时急用的劈刀、枪刺与肉搏格斗。军长冯治安将军早闻知杨奎山的武术功夫,请杨组建一个大刀队并任大刀队队长。为了杀日寇,杨奎山同意了。杨挑选的队员,要能在单杠上做“屈体上”、“杠上倒立”及一个“大回环”等三个动作,合格后才能成为大刀队队员。锻打的大刀是1尺2寸长、5寸宽,加手柄是2尺4寸长,称“大刀片”,可以插在背上行动方便。这年冬,三十三集团军司令张自忠上将,特地到77军视察杨奎山大刀队的表演后,决定全队上调。冯治安只好将组建半年的大刀队割爱。杨奎山率大刀队上调集团军司令部,驻湖北襄樊。张自忠非常尊重杨奎山,特许杨奎山着便衣随从身边。

1940年5月初,日寇集中5个师团的兵力向湖北随县、枣阳地区进攻。首当其冲的第十一集团军司令李品仙是个懦夫,一触即溃。第二及三十一集团军相继溃退,随县、枣阳地区失守,日寇兵力全部压向三十三集团军。曾经血战台儿庄的张自忠上将,义愤填膺,壮怀激烈,誓死收复失地,率三十三集团军(除在后方的77军)单独向日寇猛攻。5月11日,日寇开始向东退却,我军乘胜追击,将被截住退路来不及逃走的日寇包围在枣阳。日寇用数倍与我的兵力反攻解救,我军用重兵在枣阳外围阻击。为争取早日消灭枣阳日寇,张自忠上将亲临前线。

5月16日,在枣阳南瓜店指挥包围军队向日寇发起总攻的张自忠司令中流弹重伤。在我军的连续强攻下,日寇大部被消灭,我总攻部队也大部牺牲,双方弹尽,开始拼刺刀肉搏。这时的杨奎山率大刀队,手持大刀片,如飞虎一般冲入敌阵,挡者死,拦者毙。杨奎山一身高超武功发挥的淋漓尽致,劈杀日寇如砍瓜切莱。这次大型的肉搏战,日军被全歼,枣阳收复,我军只有包括杨奎山等十余人幸存,张自忠上将因重伤流血过多而壮烈殉国,我包围进攻和外围阻击部队全部牺牲,三十三集团军番号被取消。杨奎山等十余人,经保康向小神农架撤退,被冯治安新任司令的新编三十四集团军收编。

0 阅读:5

张金形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