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不是诸葛亮逼反的,魏延的造反,更多是他的野心作祟。还有就是,魏延和杨仪的矛盾,也是这次事件的导火索。
魏延是荆州人士,三国时期的蜀汉名将,官至前将军、征西大将军、假节。
刘备占领荆州后,益州的官员张松,伙同法正等人,想要投靠刘备。于是张松便忽悠刘璋,邀请刘备入蜀,帮助刘璋来对付张鲁。
刘备早有吞并益州的打算,所以欣然前往蜀地。魏延就在那时,随刘备一起入了蜀,做了刘备手下的部将。
起初,魏延和刘备等将士,驻扎在葭萌关,来对抗汉中的张鲁。后来,张松勾结刘备,被刘璋所发现,刘璋将张松诛杀。
刘备与刘璋决裂,起兵攻打刘璋,派遣黄忠等将领,一起占据了涪城。当时刘备军不满一万,孤军深入,被困在益州。
刘璋并没有采纳,坚壁清野的战术,只是派出刘璝等将领,前去阻击刘备。刘备大破刘璋,成功占领成都。
魏延因为入蜀期间,立下了数次战功,升迁为牙门将军。之后刘备自领汉中王,将汉中地区的太守,任命给了魏延。
当时大多数人,都认为张飞才应该担任,张飞也觉得该是自己的。但是刘备却意外的,提拔了魏延,作为汉中的军政一把手。
魏延也从牙门将军,升迁为镇远将军。刘备全军上下,听闻此事都一片震惊。
刘备曾经询问过魏延,他担任这个重任,有什么心得打算。魏延表示,如果魏国全力进攻,魏延负责抵挡,如果敌军低于十万,魏延则率军就击溃敌军。
刘备对魏延的回答,感到十分的满意。朝中的众位大臣,也对魏延的豪气,表示称赞。
后来曹操去世,其子曹丕继承魏王。不久在曹丕的授意下,数位大臣逼汉献帝禅位。汉献帝被逼无奈,只能传位于曹丕。
曹丕在推辞三次后,才登基称帝,建立魏国。长达四百多年的汉朝,也就自此灭亡。
益州这边,传言汉献帝被害,群臣劝阻刘备称帝。于是刘备登基称帝,建立蜀汉政权,魏延也被加封为镇北将军。
之后刘备在“夷陵之战”惨败,次年因病去世,太子刘禅登基,魏延被加封为都亭侯。
因为刘备的兵败,蜀汉国力大减,危机四伏。而东吴虽然赢了,却要面对曹魏的进攻,只能和蜀汉重修于好。
诸葛亮用两年多时间,让蜀汉休养生息,使国力快速恢复。同时,诸葛亮还平定了南中,镇压了南方的叛乱,为北伐解决了后顾之忧。
于是诸葛亮前去汉中,准备对曹魏进行北伐。担任汉中太守的魏延,成为了诸葛亮的属下,随诸葛亮开始北伐。
魏延随诸葛亮北伐期间,诸葛亮很是重用魏延,经常让魏延独自领兵。魏延也没有不负所托,没有辜负诸葛亮对他的信任,北伐期间立下数次战功。
车骑将军刘琰和魏延不和,经常说些不切实际的话。诸葛亮斥责刘琰,刘琰后来写信表达歉意,可见诸葛亮很重视魏延。
可魏延对诸葛亮有些不满,经常对人抱怨,诸葛亮不能人尽其才。吐槽诸葛亮过于胆怯,不能采纳魏延的计策。
还有就是,魏延这个人,善于训练士兵,自身又勇猛过人。但魏延的性格高傲,对待同僚特别冷淡,非常不好相处。
而且魏延脾气极差,身边的人都避其锋芒,只有杨仪对魏延不屑一顾。
杨仪,字威公,三国时期蜀汉大臣。杨仪起初在荆州做官,后来辞官前去投奔关羽。关羽任命他为功曹,作为信使去联络刘备。
刘备与杨仪交谈,见他对军事和政治,都有独到的见解。刘备非常喜欢杨仪,征召他为自己的属官。
后诸葛亮北伐,杨仪被提拔为长史。诸葛亮多次出军,杨仪总是帮他筹措粮草,制定行军规划。
杨仪做事不需要考虑,总能快速利落的处理完毕。而且军中礼节归杨仪负责,都由他来检查和安排。
但杨仪就跟魏延不和,两人平时势同水火。诸葛亮爱惜杨仪的才干,依仗魏延的骁勇,经常暗自叹息,两个人不能好好的相处。
诸葛亮为此作下了《甘戚论》,但二人对此毫无感触。魏延曾挥刀指向杨仪,杨仪则哭泣辩解,费祎经常调和二人。
因此诸葛亮在世时,两人还能各尽其用。可到了第五次北伐,魏延被任命先锋,他出征前梦到自己头上长角,这是一个不好的预兆。
诸葛亮率军抵达渭水,在南岸五丈原扎下营寨。魏将司马懿认为,只要将诸葛亮挡在五丈原,消耗蜀军的粮食,蜀军就会无功而返了。
魏、蜀相持了一百多天,其间诸葛亮多次派人挑战,司马懿始终坚守不出。诸葛亮甚至将女人的衣物,派使者送给司马懿,以此来讥讽司马懿。
诸葛亮想用激将法,来引出司马懿进攻自己,蜀军则严阵以待。可司马懿看穿诸葛亮想法,千里奔袭不取城池,只为了消灭曹魏军队主力。
司马懿仍然坚守不出,可曹魏众将忍无可忍,纷纷要求出战。司马懿便联合魏明帝,派人来前线监军,压制住众将。
而且,司马懿从蜀国使者口中探知,诸葛亮饭量变小,事务又杂乱繁多。司马懿推测,诸葛亮活不了多久了。
诸葛亮果然劳累病倒,病情日益恶化。诸葛亮病重消息传回成都,刘禅急忙派出使者探望,并询问国家今后大计。
诸葛亮定下遗嘱部署,可却没有让魏延参与其中。要知道,魏延当时是军中的二号人物。诸葛亮只让杨仪和费祎,统帅各路大军撤退,魏延和姜维负责断后。
不久,诸葛亮在军营中与世长辞。而杨仪和姜维二人,按照诸葛亮临终部署,秘不发丧,整顿兵马从容撤退。
杨仪派费祎去试探魏延意图,魏延表示不接受杨仪安排,认为自己才应该掌控大军,继续负责北伐曹魏。费祎表面应付魏延,实际快马出营逃走,魏延反应过来已经晚了。
魏延派人去打探杨仪的消息,发现他们已经按部署撤退。魏延大怒,率军日夜兼程,赶在杨仪他们的前面,将沿途道路毁坏。
魏延和杨仪都上表朝廷,都称对方谋反。刘禅问询身边大臣,留府长史蒋琬和侍中董允,到底是谁在谋反。二人都担保杨仪,而怀疑魏延,可见魏延的人缘有多差。
魏延这边占据地形,率军阻击杨仪大军,杨仪派王平去抵挡魏延。王平来到阵前斥责叛军,诸葛亮刚死就造反。
叛军自知理亏,于是不听魏延号令,都做鸟兽散了。魏延只能和他的儿子,以及身边数人,狼狈逃往汉中。
杨仪派马岱追赶魏延,马岱将其斩杀,将头颅献给杨仪。杨仪用脚踩着魏延头颅,怒骂魏延这个蠢材,现在没法作恶了。之后魏延被夷灭三族。
魏延之所以造反,主要责任并不在诸葛亮。可诸葛亮的临终部署,却恰好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魏延本就和杨仪不和,这么样的撤军安排,注定要激化矛盾。尤其魏延性格高傲,朝堂内没什么朋友,朝廷肯定认定魏延造反。
再加上魏延自认甚高,认为自己的策略,总得不到诸葛亮的认可,才使北伐一直徒劳无功。所以当诸葛亮身死,魏延是想夺权的,他想自己来统领大军,继续北伐。
魏延死后,杨仪也没什么好下场。诸葛亮的接班人是蒋琬,杨仪自认资历老,常常出言不逊,不把蒋琬放在眼里。
后来杨仪口出怨言,被费祎告发,杨仪被贬为平民,流放到汉嘉郡。杨仪在流放地,仍然对朝廷口出狂言,结果被人抓捕,自尽在狱中。
蜀汉内部的争斗,让本就捉襟见肘的人才,损失的更加严重。诸葛亮活着时,还能勉强压制住众人。在之后的时间里,虽然蜀汉几次北伐,但都只是局部战争,最终都是无功而返。
蜀汉的国力,也慢慢的被消耗殆尽,只能转换为防守态势。面对曹魏的日益强大,蜀汉也只能苟延残喘,坐以待毙了。
总而言之,魏延的反叛都是有迹可循的,跟诸葛亮并无主要关系。他的性格以及野心,注定会导致他自己,走向灭亡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