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入宫,22封后,25岁临朝称制,独霸朝堂16年,却被称为一代贤后

谈天鉴夕朝 2024-02-12 11:03:11

邓太后名绥,是汉朝历史上继吕雉、王政君之后又一个掌管大权的后宫女子。

论出身,邓绥是非常高贵的。她是东汉开国元勋邓禹的孙女,母亲又是阴丽华的堂侄女。可以说,她出生在一个显赫的贵族家庭。

祖父邓禹 13 岁时便与刘秀相识了。他们既为南阳老乡,又同在京师游学,朋友之交,亲如手足。王莽末年,天下大乱。刘圣公在南阳称帝,兴复汉朝,建号更始。许多豪杰都举荐邓禹入仕,邓禹却拒绝了。

当逢乱世,君臣相择。邓禹知刘圣公不是那种能成大事的人,所以他宁愿千里迢迢赶赴河北,投奔刘秀。当时刘秀只是更始帝属下的司隶校尉,能得老友相助,很是高兴。

邓禹亦不失所望,针对天下大势,提出了重要的战略方针,那就是“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

此后,刘秀的力量不断壮大。邓禹不仅出谋献策,还亲自统兵征战。北定割据,西破更始帝诸将,经略河东、上郡、北地、安定诸郡,后来又入兵关中,战功赫赫,官至大司徒。

他有十三子,个个谨慎操持,无有跋扈者。其中,以第六子邓训最为出色。邓训便是邓绥的父亲。

邓禹死后,封地被一分为三,分别由三个儿子继承。可邓训却无缘封侯。在所有兄弟中,他是最不爱念书的一个,为此还经常受到父亲的责备。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没有出息。事实上,他从小便胸怀天下,长大后更是以德服人,兼济天下,为众望所归。

汉明帝永平年间,朝廷治理滹沱河、石臼河,欲沟通从都虑县至羊肠仓的漕运。但是太远郡吏民辛苦了几年,却一直没能成功。而转运所经三百八十九隘,十分艰险,有许多人还为此付出了生命。汉章帝即位后,派邓训督办此事。他通过实地考察,认为这项工程难度太大,建议朝廷放弃。

汉章帝是个明君,了解情况以后便同意了,将原来设计的水运改为驴辇。朝廷因此每年省钱过亿,成千上万的民夫也得以保全性命。

毫无疑问,没有父亲的教育,便不会有这般出色的儿子。这就是家风垂范。崇德笃信、谦恭仁义——或许,这八个字能概括邓氏家风的内涵。

邓训尽管对外人宽厚,于家门却十分严格,诸子进见,从来不给好脸色看。至于邓绥,却又是另当别论了。邓绥是个很特别的女孩。按照传统观念,女子将来是要出嫁的,所以学好三从四德及女工刺绣才是正经。

可是汉朝的女子还有另一类,就是才女。但这些出类拔萃的女子仅仅是少数,要么出身在豪门贵族,或者书香门第。然而最终能载入史册,更是凤毛麟角。

邓绥很幸运,因为她就出生在文化氛围浓郁的贵族家庭,从小就学习历史和儒家经典,却偏偏不喜欢女工。母亲对此是很不满意的,常责备她,认为女儿读书再多,又能有什么用呢?

邓绥迫于压力,只好白天修习妇业,晚上诵读经典。相比母亲的偏见,父亲邓训并非保守之人。他很喜欢这个伶俐乖巧的女儿,不仅支持女儿读书,还常与之议事。小邓绥虽处幼年,却已在父亲的潜移默化之下,参习政务了。不幸的是,父亲在她 13 岁那年去世了。这个打击实在太大了。

想到父亲的慈爱和谆谆教诲,她泪流满面,整日整夜地哭泣。以至三年不食盐菜,憔悴毁容,像变了一个人,连亲人都差点认不出来了。本来,若非父亲病故,她已然身在皇宫。

事隔三年,汉和帝再次采选,她名列其中。汉和帝很宠她,次年就封为贵人。自刘秀起,东汉朝的后宫就只有皇后、贵人、采女三个等级了。

以贵人这个身份而论,荣辱取决于皇帝的恩宠,其次是皇后的态度。皇后若要治她,是绰绰有余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历来是后宫无休无止的话题。

当时皇后系阴丽华哥哥的曾孙。而邓绥的母亲是阴丽华的侄女。论辈分,她是皇后的表姨。然则等级尊卑,不依长幼。她尽心侍奉皇后,战战兢兢,唯恐有半分差池。对下人,她则关爱有加。皇帝耳闻目睹,对这样一个好女人又怎能不爱?

有一次邓绥病了,皇帝就让她的娘家人入宫照料,还不限时日。她受宠若惊,觉得这样甚为不妥,便谏道 :“宫禁至重,而使外舍久在内省,上令陛下有幸私之讥,下使贱妾获不知足之谤。上下交损,诚不愿也。”皇帝很是欣慰,说人人都想着越常入宫越好,贵人反以为忧,深自抑损,诚难及也。

不争不显是邓绥在后宫坚持的原则。每有宴会,皇后和嫔妃都打扮得光彩照人,独她素装无饰。与皇后同时进见皇帝,则不敢正坐并立,行则偻身自卑;皇帝问话,必让皇后先说。如此劳心曲体,目的是不愿意成为众矢之的。

可她越是这样,皇帝就越是爱惜心疼。渐渐地,皇后被疏远了。皇帝只想专宠她一人。她于是常以身体抱恙为托辞,躲着皇帝;又出于繁衍子嗣的考虑,她还广选佳丽,以博帝意。但皇帝的心思究竟是什么?邓绥和宫里的姐妹应该很清楚。

所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似邓绥这般兼具才貌品行的佳人,天底下上哪儿找去?都说无情最是帝王家。刘秀是个例外,到了他曾孙汉和帝刘肇,便是遗传了。

皇帝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于邓绥是情有独钟的。甚至可以说,这就是帝王的一种爱——信任、钦慕、不离不弃。终汉和帝一生,子嗣凋零,唯长子平原王刘胜及少子刘隆活着。究其原因,专宠邓绥是不能被忽略的。但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皇后。

据范晔记载,汉和帝前后有十数子。然则为何只有两人幸存?在邓绥荣获圣心之时,子嗣已青黄不接了。正因为如此,邓绥不愿背上“红颜祸水”的骂名,才选进更多佳丽。而根据记载,阴皇后并无子嗣。那么她就有可能是残害众皇子的罪魁祸首。

在范晔的笔下,她是一个善妒的女人。尽管邓绥百般谦让,她却依然恨之入骨。后来施行厌胜之术,企图迫害邓绥。永元十四年,她因巫蛊之事被废黜。

皇帝有心立邓绥为后。但是邓绥称病推托,深自闭绝。皇后之位何其尊贵,至少可以光耀门楣,而且宫里头再没有哪个女人可以迫害她了。只不过,她无所出,想登上后位还是会遭人非议的。何况,她一向谦恭退让,当此大事,更是如此。

最后,仿效古人三让天下的传统,她辞让再三,才肯即位。这是她一生辉煌的开始,也是实至名归的收获。正位中宫以后,她力行节俭,禁绝方国贡献,岁时但求纸墨而已。

皇帝欲照汉家传统给邓氏子弟加官进爵,也被她谏止了。这一切,都表现出了她的一贯谨慎和美德。

四年后,汉和帝驾崩。由于生前未立太子,是以皇位继承人选成为当时的焦点,而决定权便掌握在邓绥之手。

按照宗法制的传统,立嫡以长。但是她以刘胜体弱有疾为由,改立出生只有百日的刘隆。刘隆即位,是为汉殇帝。但小皇帝即位不到一年就死了。于是邓绥又选汉章帝之孙、清河王刘开之子刘祜为帝,是为安帝。皇帝年少,只有 13 岁。邓绥继续临朝称制。

其实刘氏宗族里不乏年长之人,而邓绥偏取幼少,恰恰反映出,她与以往的太后一样,都渴望长期掌握权力。只不过,这份私心对于东汉社稷而言并非坏事。

因为她德才兼备,是个优秀的政治家。和帝驾崩那年,邓绥只有 26 岁。一夜间成为天下之主,她深知肩上的重任。东汉王朝已现衰落,四夷寇边而内忧不断。她以缓和社会矛盾为目的,奉行德治。称制后数月曾发布一道诏书,表示要施惠天下,并实行大赦,将光武帝刘秀以来,诸犯禁锢之罪人一概赦免。

这是她推出的第一项惠民措施。一个月后又再次下诏,将获罪为奴的刘氏宗亲、外戚一概赦免,阴氏也因此受益,从施行巫蛊的罪责中解脱出来。力求司法公正是邓绥缓和矛盾的重要举措。

除了大赦以外,她还亲自受理案件。安帝即位后的第三年,邓绥领他亲至洛阳监狱,清理冤案,并将渎职的洛阳令下狱问罪。这是正义的壮举,也是一个伟大女性的人文关怀。

她亲力亲为的同时,也要求各地监察官秉公执法。效果如何倒是其次,至少她用实际行动表明了朝廷的态度。

邓绥推行德政的第二方面,是节省用度。时逢外族常年袭扰,而内地又连遇自然灾害,百姓困苦。邓绥继续秉持她在后宫的节俭作风,缩减御膳、服饰及诸般器物用度,并规定粱米非供庙陵之用,不得导择 ;至于平素菜肴,唯“朝夕一肉饭而已”。

另外,后宫诸般玩好,如锦绣、冰纨、绮 E 金银、珠玉、犀象、玳瑁、雕镂皆禁绝不作。而上林苑鹰犬卖了,离宫别馆的薪炭米粮也省了。汉朝宫廷仿佛回到了刘秀初定天下之时。一切都是那么朴素,即便老弱宫人也蒙恩典,恣听去留。

不过,这许多努力并不能改变汉朝当时面临的困境。匈奴、鲜卑、羌族——甚至西南少数民族也袭扰边疆。这就意味着,朝廷需要大量经费用于国防;而水、旱、蝗等自然灾害几乎每年都发生。

朝廷非但不能加征赋税,还要对许多地区实行减免政策,并调拨钱粮赈济。长此以往,则国库空虚自不必说。

邓绥非常明白,要治理好天下,必须招贤纳士、延揽群英。为此,她多次发布诏令,征辟贤良。尽管未必如愿,但这项举措扩大了统治阶层,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在群策群力之下,国家虽处困境,却能继续发展。比之后世的腐败昏乱,这一时期可谓清明。鉴于汉兴以来外戚势力飞扬跋扈,邓绥自抑母家。她曾下诏,要求各级官员对邓氏一族秉公执法、一视同仁。

而以兄长邓骘为首的娘家人也能明礼守法、进退有度,是孝安朝的贤臣。相比吕雉靠扶持娘家以打压皇族的做法,邓绥的平衡之术更为老到。她一方面对娘家严格管束,另一方面又重用娘家。

邓骘官至大将军,录尚书事,掌辅政大权,却是从郎中到中郎将,再到车骑将军,逐渐升迁的。在这崇、抑的作用之下,她本人就是平衡点,自行天子事,亲力亲为,而不致权力下移,为母家所垄断。

如此一来,她固然维护了朝廷的纲纪法度,却不免落下专断的骂名。特别是刘祜成年以后,便有大臣要求她归政皇帝。却被她杀了。毫无疑问,她爱权力。然毕生操劳,不正是汉家的锦绣河山吗?

长期高负荷的工作耗尽了她的心血。永宁元年春,她与世长辞,年仅 41 岁。尸骨未寒,邓氏一族即遭刘祜的乳母王圣诬告,被指曾与太后预谋废帝,另立平原王刘得。

刘祜大怒,将邓氏子弟悉数免职,还剥夺爵位,或徙归故里 ;或流放边远。地方官吏望风使舵,墙倒众人推,全不顾念昔日太后的恩德。其实在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中,刘祜才是幕后主使。

不然,何以凭借下人的片面之词就草率行事呢?邓骘不在“预谋”之列,却也被没收家产,绝食而死。自此以后,许多士大夫纷纷为其上书鸣冤。

刘祜自知做得太过,遂遣使责备州郡,并将邓骘遗骸迁回洛阳旧茔,令公卿会丧。及顺帝即位,感念邓太后恩训,悯邓骘无辜,才重新起用邓氏。

3 阅读:1459

谈天鉴夕朝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