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街头,常常可以看到一位蓬头垢面的老人,手持一节木炭,在破旧的木板上专注地作画……
他就是徐荣发,一个曾经的大学美术老师,如今却沦为了街头的拾荒艺术家。
对此徐荣发痴迷于艺术的行为,有人称他为“中国的毕加索”,也有人说他是“疯子画家”。
可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个曾经的天之骄子沦落至此?沉迷绘画40年,虚荣发又有着怎样的艺术造诣?
街头艺术家的双面人生
2008年,一位网友在江西赣州的街头遇到了一位“特殊”的艺术家。
当时,这位艺术家蓬头垢面、衣衫褴褛,远远的看上去就像一个疯子。
但令人惊讶的是,这位“疯子”手中竟拿着粉笔或木炭,正专注地在纸板上作画。
由于他的画作看起来颇为专业,因此引得一众路人的驻足围观。
随后网友将这一幕拍下发到网上,帖子很快引发了热议。对于这位“疯子画家”,人们充满了好奇,纷纷猜测他的身份和经历。
而随着关注度的增加,这位“疯子艺术家”的故事也逐渐被揭开。
原来,这位“疯子艺术家”原名徐荣发,曾是一位美术老师,而他已经流浪了快40年了。
对于徐荣发,有人称他为“当代梵高”,赞叹他的艺术才华;也有人同情他的遭遇,呼吁社会给予帮助。
然而,当地美术协会的专家们看过徐荣发的画作后,给出的评价却是“水平一般”。
这种截然不同的评价,让人不禁疑惑:徐荣发到底是天才还是疯子?
事实上,徐荣发的艺术风格相当独特。他最擅长的是人物肖像画,尤其喜欢画著名音乐家王洛宾。
可由于经济条件限制,他常常使用木炭和粉笔作画,画板则是捡来的木板或废纸。
这种艰苦的创作条件,反而造就了徐荣发自由不羁的画风。
由于徐荣发的画作不受传统绘画规则的约束,因此他的画作中往往充满了原始的生命力。
有人说,他的画让人想起了梵高的作品,同样充满激情和力量。
但也正是这种不羁的风格,让一些传统艺术界人士难以接受。
他们认为徐荣发的画作缺乏技巧,不符合主流审美标准。
这种评价的分歧,其实反映了艺术界长久以来的争论:什么才是真正的艺术?是严格遵循传统技法,还是自由表达内心世界?
从天之骄子到流浪画家
对于徐荣发的遭遇,很多人感到不解。而想要理解徐荣发的今天,我们就需要回顾他的过去。
徐荣发出生于1956年,是家中的独生子。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许多家庭都希望孩子能早点工作贴补家用。
但徐荣发的父母却选择了送他上学,希望他能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小时候,徐荣发是个安静的孩子,很少与同学交流。但他对绘画有着异常的热爱,常常一个人沉浸在画画的世界里。
虽然没有正式学过绘画,但徐荣发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他的画作水平远超同龄人,经常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美。
这些鼓励让徐荣发更加坚定了对绘画的热爱。
他开始梦想着有朝一日能成为一名真正的画家。
1978年,高考制度恢复后,徐荣发成功考上了大学。
在那个年代,大学生是极其稀少的,徐荣发无疑成为了父母和邻里眼中的骄傲。
大学毕业后,徐荣发被分配到一所大学担任美术老师。这份工作稳定,收入可观,让他成为了许多人羡慕的对象。
按照常理,徐荣发本该就此安定下来,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徐荣发感觉工作越发的枯燥。
年复一年教授同样的课程,让他觉得自己的艺术才华被埋没了。
更让他沮丧的是,多年来他的职称和薪水都没有提升。
在学校里,他成了一个“透明人”,既不受领导重视,也很少与同事交流。
这种状况让徐荣发感到非常苦恼。他开始怀疑自己的人生选择,渴望能有更大的舞台来施展自己的才华。
就在这时,“下海经商”的风潮席卷全国。徐荣发也按捺不住了,他决定辞去教师工作,到外面的世界闯一闯。
这个决定遭到了家人和学校的强烈反对。但徐荣发执意要走,学校最终给他停薪留职了一年。
怀着满腔热情,徐荣发来到了广州这个充满机会的大城市。
然而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
在广州,徐荣发四处碰壁,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为了生存,徐荣发只能靠在街头给人画画的方式赚取微薄的收入。
生活的艰辛远超他的想象。
最终,徐荣发在一所私立美术学院找到了一份教师的工作。
可他的教学理念,却与学校的应试教育方针格格不入。
对于艺术创作,徐荣发坚持让学生自由发挥,不愿意按照固定模式去教学。
这种做法虽然受到学生欢迎,却引起了家长和学校领导的不满。
不久后,徐荣发再次失去了工作。他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内心的挣扎也越来越剧烈。
一年的期限很快就到了,徐荣发不得不回到家乡。
可最终,他还是错过了学校给的一年期限,原来的工作岗位也已经被别人取代。
就这样,徐荣发失去了稳定的工作,也失去了经济来源。
随后,他开始全身心投入到绘画中,希望能靠卖画的方式维持生计。
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徐荣发的画作并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几乎无人问津。
于是,生活的重担就全部压在了徐荣发妻子的身上。
艺术理想与现实困境
因为徐荣发的执着,让家庭陷入了困境。为此,妻子不断劝说他放弃绘画,找份正经工作。
但沉迷于艺术创作的徐荣发,早已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对于妻子的诉求,他完全是充耳不闻。
终于有一天,妻子无法再忍受这样的生活,带着孩子离开了徐荣发。
这对徐荣发来说无疑是一记沉重的打击。
可令人没想到的是,失去了家庭的徐荣发,反而更加无所顾忌地进行着绘画创作。
此后,徐荣发开始了在街头流浪的生活,依靠捡废品维持最基本的生计。
而所有能用来作画的东西,他都不会放过。破旧的木板、废弃的纸张,都能成为他的画布。木炭与粉笔,则是他最常用的绘画工具。
就这样,徐荣发开始了他的流浪画家生涯。白天,他在街头捡废品;晚上,他就借着路灯画画。这样的生活持续了近40年。
2004年,徐荣发的生活再次遭遇重创。他突发中风,右半身瘫痪。
但即便如此,徐荣发仍没有放弃绘画梦想,右手瘫痪他就开始用左手作画。
如今的徐荣发,靠着每月几百元的低保金维持生活。他居无定所,经常流浪在街头。
但只要有纸和笔,徐荣发就会画画。尽管生活艰难,但他从未放弃过对艺术的追求。
他的画作虽然粗糙,却充满了原始的力量和独特的个人风格。
然而,专业人士对徐荣发的评价并不高。他们认为徐荣发的画作缺乏技巧,难以达到专业水准。
这让一些想要帮助徐荣发的人感到困惑,一个如此热爱艺术的人,他的绘画水平真的有那么低吗?
有人提议让徐荣发加入当地的美术协会,但却被婉拒了。
这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徐荣发艺术水平的质疑。
超越生活的艺术追求
面对外界的质疑,徐荣发似乎毫不在意。
在他看来,他的绘画早已超越了谋生的手段,成为了他生命的意义。
他坚信自己的艺术终会被理解和欣赏。
即使生活再艰难,只要能继续画画,他就感到满足。
与此同时,徐荣发的故事引发了人们对艺术本质的思考。
什么才是真正的艺术?是精湛的技巧,还是真挚的情感?
有人认为,徐荣发的执着精神才是最可贵的。在物质至上的社会里,还能为理想坚持一生的人已经不多了。
也有人觉得,徐荣发的选择是自私的。为了个人的艺术追求,他抛弃了家庭责任,这是否值得?
无论如何,徐荣发的故事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课。他告诉我们,追求梦想需要勇气,但也要考虑现实。
徐荣发的画作或许并不完美,但他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对艺术的纯粹热爱。
这种精神,或许比画作本身更值得我们尊重和思考。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徐荣发的故事无疑给了我们一个暂停键。
它让我们有机会停下来,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选择和价值追求。
最后,我们不禁要问:如果让你选择,你会像徐荣发一样为理想放弃一切吗?还是会选择妥协于现实?
也许,答案因人而异,但思考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种成长。
信息来源:
百科——徐荣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