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钉子户张新国:索赔6套房和1亿,霸占马路中央14年,结局如何

简史说 2024-10-23 12:35:58

上海沪亭北路上,一栋孤零零的房子矗立在马路中央,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

它的主人张新国,为了6套房和1个亿的赔偿,竟然在这里固守了整整14年!

那么他最终得到想要的赔偿了吗?

从平凡到特殊

上世纪70年代末,那时的上海还没有今天这般繁华,张新国和妻子住在松江区九亭镇的一栋普通房子里。

张国新在工作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这些年来凭借着自己的努力,积累了不少积蓄。

1997年,为了改善生活条件,张新国和妻子拿出20万元积蓄,买下了隔壁的宅基地。

将原本的两层楼房扩建成了一栋300平米的三层小洋楼。

这在当时的九亭镇可谓是鹤立鸡群,成为了街坊邻里羡慕的对象。

张新国的小家庭也在这栋房子里慢慢壮大。

除了他和妻子,还有一双儿女和岳父岳母。

随着儿女成家,女婿也搬了进来,一大家子其乐融融地生活在这栋宽敞的小洋楼里。

从欣喜到愤怒

2003年,一纸拆迁通知打破了张新国家的平静。

上海市政府决定在九亭镇修建一条连接郊区与市区的大马路,张新国的房子赫然在拆迁范围之内。

起初,张新国对此欣喜若狂。

在他看来,自家这栋300多平米的大房子,怎么着也能分到比邻居更多的补偿。

他甚至开始幻想,拆迁后能盖一栋更大更气派的别墅。

然而,当他了解到具体的拆迁补偿方案后,欣喜很快变成了愤怒。

根据政策,补偿是按照宅基地面积和户口上男丁数量来计算的。

张新国家的宅基地面积只有160平米,而且只有一个儿子,这意味着他们只能分到4套房子和一些补偿款。

相比之下,邻居家虽然房子又小又破,但因为有两个儿子,竟然能分到6套房子。

自己付出了那么多心血建造的大房子,却得不到应有的补偿。

这让张新国心里极度不平衡,十分恼火。

从理性到极端

张新国开始四处奔走,试图为自己争取更多权益。

他找到以前的邻居作证,证明隔壁那块宅基地确实是自己的。

这一努力得到了回报,国土局承认了这部分面积,开发商也同意增加相应的补偿。

但这离张新国的预期还有很大差距。

他又想到自己手里有岳父的一张1951年的老宅基地证,希望能借此再增加一些补偿。

然而,开发商表示无法核实证书的真实性,拒绝了他的这部分申请。

张新国不甘心,开始在各个相关部门之间奔波,希望能将这张老证书合法化。

然而,他的努力最终没有得到回报。

在这个过程中,拆迁办和开发商对他的态度越来越冷淡。

2003年7月,当开发商组织大家签订拆迁合同时,张新国彻底爆发了。

这个天价要求让所有人都目瞪口呆。

开发商自然不可能接受如此离谱的条件,但张新国却坚持己见,认定自己的房子位置特殊,开发商一定会妥协。

从坚持到煎熬

然而,现实并没有按照张新国的设想发展。

开发商选择了最简单的处理方式:既然他不搬,那就绕过去。

就这样,当周围的邻居都搬走后,张新国的房子孤零零地留在了原地。

道路施工开始了,灰尘和噪音充斥着他们的生活。

每天车来车往,噪音不断,让人难以入眠。

更糟糕的是,由于道路在房子门口突然改道,经常发生车辆撞击房子的事故。

张新国一家不仅要担惊受怕,还要承担房屋的维修费用,有时还会被肇事司机告上法庭。

家人们渐渐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

儿子、女儿带着各自的家庭相继搬走,曾经热闹的大家庭逐渐冷清。

张国新的岳母因不堪其扰,身体状态每况愈下,最终因突发心脏病离世。

这让他背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妻子也开始抱怨,说这里已经不是人住的地方了,也搬离了这里去跟儿女同住了。

从对抗到沟通

时间来到2016年,张新国抵制拆迁已经进入了第13个年头。

这一年,一位名叫陆辉的新任动迁办主任来到了这里。

陆辉听说过张新国的事迹,他认为这个位置如此重要的房子必须拆除。

但他没有采取强硬手段,而是选择了一种温和的方式。

陆辉开始频繁到访张新国家,但每次都不提拆迁的事,只是聊些家长里短。

慢慢地,张新国被陆辉的真诚打动,开始向他倾诉这些年来的不易。

原来,张新国最初坚持不搬,的确是为了争取更多赔偿。

但到了后来,他只是为了争一口气。

他感觉自己没有得到公平对待,而拆迁办和开发商的冷处理更加剧了他的不满。

陆辉认真倾听了张新国的故事,理解他这么多年的难处。

然后,他从张新国的角度出发,详细分析了拆与不拆的利弊。

他指出,如果继续拒绝搬迁,很可能面临法院的强制执行,到时候可能只能得到一套房子的补偿。

但如果现在同意拆迁,还能按照当年的政策获得补偿。

从执着到释然

经过深思熟虑,张新国终于接受了陆辉的建议。

2017年9月15日,在坚守了整整14年后,他签署了拆迁协议。

虽然没能达到他最初要求的6套房加1个亿,但张新国最终还是得到了4套房子和270万元的拆迁补偿款。

这与14年前的补偿方案基本一致,可以说他既没有多得,也没有少得。

签字时的张新国已经失去了当初的锐气,更多的是一种释然。

在这个地方熬了14年,他承受了太多:岳母离世的自责、儿女搬离的孤独、不间断的噪音和纠纷。

如今84岁的他,终于选择和过去的自己和解。

随着一声巨响,张新国的小洋楼轰然倒塌,白烟四起,仿佛在宣告一个时代的结束。

从个案到普遍

张新国的故事虽然落下帷幕,但它折射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14年的时光,改变了太多。

张新国从中年人变成了老年人,他的房子从充满生机变成了一座孤岛。

如果当初拆迁办能够耐心倾听张新国的诉求,也许就不会有后来的14年僵局。

陆辉的成功,正是源于他愿意站在张新国的角度考虑问题。

再者,按男丁数量和宅基地面积来确定补偿标准,难免会出现不公平的情况。

结语:

张新国的故事,是一个普通人在城市化浪潮中挣扎求存的缩影。它既有个人的固执己见,也有制度的不够完善;既有利益的博弈,也有情感的纠葛。

它提醒我们,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宏大的蓝图,更要倾听每一个普通人的声音。只有这样,我们的城市才能真正成为所有人的家园。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