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潍北监狱,山东省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农场监狱,占地8万亩

程远沁园 2024-03-17 13:18:48

山东省潍北监狱成立于1952年10月,坐落在潍坊市北部、莱州湾南畔,地跨寒亭区、滨海开发区和昌邑市,占地面积约8万亩,是全省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农场监狱。

建狱70余年来,潍北监狱传承和发扬“经得起风雨酷暑,耐得住寂寞严寒,战天斗地、开荒拓野,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红荆精神,成功改造十几万名罪犯,使曾经盐碱遍地的“潍北大洼”变成了物阜民丰的生态绿洲,取得了维护稳定、改造罪犯、改善生态的巨大成绩。

先后荣获司法部集体一等功、全国司法行政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监狱先进集体、全国“三共”建设先进单位、山东省先进集体和省级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让我们追溯着时间的脚步逆流而上,来看看潍北监狱的历史今生

一、今日潍北1、青春“警”色

2.衣食住行

面条、面粉、纯净水等农场绿色产品,警用服装洗衣车间,红瓦青砖的宜居住房,地方规范化幼儿园,直达火车站的公交线路,统统都在家门口

那真是,黄河水、潍北面,自己产、自己干,零添加、最安全;吃食堂,洗衣房,绿色菜,有机粮,媳妇活,我们干,高高兴兴上班来,轻轻松松回家去。

3.四季风光

潍北四季

潍北风光

春田、夏荷、秋熟、冬雪,五月的槐花,六月的桑葚,还有百余种鸟类栖息

那真是,潍北的槐乐开怀,花开淌出蜂蜜来;潍北的桑响当当,桑葚红遍全潍坊;潍北的柳,潍北的杨,装扮潍北像天堂;水儿清,鱼儿游,婷婷的荷叶有绿盖。上有蓝天白云,下有绿树活水,你说潍北美不美,来了肯定不后悔。

二、昔日沧桑

潍北监狱成立于1952年10月,最初定名“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安厅第三劳动改造总队”,是山东监狱系统组建最早、规模最大、押犯数量最多的农场监狱,收押了来自潍北县、昌南县、益都县、平原县、邱南县等地的罪犯,罪犯的出生日期自1866年至1993年,年龄在20岁以上至87岁以下,刑期自2年以上至无期徒刑。

潍北监狱上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期的狱墙,当时被称为“土围子”的泥土墙,算得上是潍北监狱历史上的第一代狱墙。

1952年10月,当第一批干警带领罪犯到达潍北农场的时候,四顾苍茫、沼泽盐碱,无半点生气,仅有3座搭建在高台上的帐篷,远看如同悬浮在大海上的航船。

在如此恶劣自然环境下,连基本生活需要都成问题,建设监狱和狱墙,那是不可企及的大事。第一代劳改工作干部采取“画地为牢”方式看管罪犯。白天划定出劳动区域,晚上划定出生活区域,周围则有负责警戒的解放军战士巡逻执勤。所以,严格来说,建狱初期是没有真正狱墙的。

建场初期关押的罪犯,思想反动、恶习较深、改造难度大。在最艰苦创业的前五年里,每年押犯都保持在数千人左右。当时狱墙简陋,没有警戒设施,警察力量严重不足,生活物资匮乏。面对极其恶劣的环境,广大干警继续发扬战争年代不畏艰难困苦、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与驻场部队密切合作,日夜看守,严加防范和管理,确保了监狱场所的安全稳定。

潍北监狱时刻牢记教育和改造罪犯的使命,50年代初期创立的很多罪犯改造方法、奖惩措施,如“百分考核”“内管制度”等一直沿用至今。

潍北监狱一代代房屋的变迁,可管窥新中国监狱建设的发展历程。

三、“会唱歌”的房子——房屋的变迁

你们听说过“会唱歌”的房子吗?潍北就有!上世纪90年代,5名女警来到潍北实习。才10月份,天气冷得人在宿舍里就站不住,狭窄的窗户从外边用砖头封堵了半截,镶嵌的玻璃上也多有裂痕。半夜,她们被阵阵低沉粗厉的声音吵醒,骨碌碌爬起来,惊恐地四下张望,看了半天才发现原来是北风刮过窗玻璃,发出如牛吼般凄惨的声音。第二天,她们与老同志们谈起此事,他们相视一笑说:“这不算什么,潍北的房子向来‘会唱歌’。到底唱什么声调,唱什么风格,那得看什么季节,看刮什么方向的风,看风力的大小了。现在条件好多了,这些砖房起码结实耐用,先前那些草屋、土坯房“唱起歌”来,能把房顶都给掀翻喽。”

1.草房和土坯房

52年建场初期的草房

1952年10月,当第一批干警带领罪犯到达潍北农场的时候,四顾苍茫、沼泽盐碱,无半点生气,仅有3座搭建在高台上的帐篷,住房是亟待首要解决的问题,而且这是一项大工程。所有中队分工合作,支木柱、抬土和泥、绑高粱秸棉槐条子、涂泥浆、搭建……一排12间,一天建一排,到当年年底,所有人全部住进了草房。那时,不管是机关、家属院、会议室、监室都是草房,连真正的木头都少见,到1953年年底,共搭建草房873间。

潍北监狱历史文化馆中复原的草屋样貌

草房刚建成,连门都没安装,干警们就住进去了,潮湿得不能入睡,再加上那能卷走一切的怒号狂风,弄得他们灰头灰脸像原始人似的。还有那些密密麻麻的蚊虫小咬,简直和吸血鬼似的,黏在身上一拍一大片。即便这样草房还是不够住,新来的干警就住进“三联单”。

所谓“三联单”就是一间草房用粗砖隔成三间,本来地方就小,再加上砖的宽度,每个隔间只能搭建很窄的一张木床,睡觉的时候蜷缩着膝盖,翻身时一不小心就碰到墙上。除了床,只能在角落放下一张脸盘,走路都得侧着身子走,简直太苦了,不过,没有听到谁发过牢骚,都听从指挥,埋头苦干,大家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话又说回来,那些草房虽然挡不住风遮不住雨,晚上照样冻得在被窝里打哆嗦,但是起码比住帐篷好了很多。

土坯房

潍北人凭借出色的聪明才智,把建房艺术发挥到极致,不落窠臼,洒脱自由。草木房经过巧妙改进,掺杂了土坯,于是出现了草木房和土坯房共存的景象。土坯是用泥浆掺杂麦秸用脚不断踩压后,放到木板制成的模具里压实定型,然后摆出来反复晾晒,彻底干透后,像砖头一样砌成墙面,依旧拿茅草覆顶,但潍北的土质太差,往往混杂上砖石一起垒砌,这样建成的土坯房和正统土坯房是有差别的。

原女干警张维兰说过一件事:50、60年代有位在农科所上班的老同志,他一路走一路搜寻,看到砖头瓦块就装进口袋里,张维兰不解地问他捡些碎砖烂瓦的干什么,他说办公室的土坯房漏水,要拿这些东西修补房屋用。那些土坯房地面很容易潮湿、反碱、渗水,旮旮旯旯经常长出杂草,于是人们就厚厚洒上一层石灰,用碌碡滚压结实。至于院墙,也和房屋一样的材料,所以,不仅墙头上的草喜欢随风招摇,就连墙身上的草也怪模怪样,长成不同的姿态。从建狱初期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草木结构和土坯房一直存在。

2.青砖房 红砖房

1952年年底,农场接收了潍北县劳改队的东庄窑厂,这个窑厂以生产青砖为主,到1955年撤销。1953年农场在东横沟村南(潍北南约7公里处)建立了一座窑厂,隶属于当时的副业厂,年烧青砖近22万块、红砖21万余块、方砖10万块,这些砖仅供本场建房使用,但产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因为有了自己的窑厂,所以纯正的草房存在2、3年后,有的顶棚换成了瓦片,墙身加入了部分青砖;有的墙体里面是高粱秸外边是青砖或者红砖;有的地基铺上了砖头,墙体则是土坯混杂砖头垒成;还有的地基铺了石头但墙体是土坯、砖头混合制成……

到1970年左右,红砖房子开始普及。潍北人的住房条件得到一定改善,有些家庭可以分到两家砖瓦房了。而那座始建于1953年的窑厂因周边能烧砖的好土全部用完,不得不于1982年撤销转售。同年农场在三分场东建新窑厂一处,年生产300万块以上,不仅满足本场建设需要,还可对外出售。

80年代以后,潍北的房屋建筑主要以砖混结构的红砖房为主,没拆除的青砖房愈发陈旧,像历经岁月沉淀的沧桑老人,默默守望在老地方,见证着潍北日新月异的变化。

3.瓦罐房--潍北最有特色的房子

瓦罐房

瓦罐房残墙

在潍北的历史上还出现过一种非常特殊的房子,那就是瓦罐房。这种房子只建在原三分场和一个叫“台子”的地方,三场的仅有两排,一排12间,连成一片,远远望去,像随风涌起的波浪,每间都是弧形的顶棚,很像窑洞的样子。“台子”是当年就业人员集中居住的地方,在今天七大队旧址的西南角,已全部拆除,改建了红砖瓦房。

瓦罐房独门独户,青砖漫铺,不仅是墙体就连顶棚都是青砖一气垒成,砖缝间用白砂灰勾扦。南向开一扇门,一扇窗。门是木门,住户为了保暖大多门帘上挂了塑料薄膜或草帘子;窗户很小,木质架构,镶嵌着小小的玻璃,外边也订硬纸壳或塑料布等防寒材料。地面是土质的,有的人家用三合土(黑土、砂子、白灰),有的人家用石灰,有的人家用砖头整修了地面。为生活方便,住户自觉用草帐子把院子围起来,这样就形成了简单的院落,他们在这些“院子”里搭建粗陋的伙房,用来烧火做饭。这些房子建于1960年,里面居住的都是留场就业人员,以后也做过别用。这些房子一直到90年代中期才被拆除,现在到原址还能看到东西两面墙体矗立在那里。

4.摞屋--最像楼房的房子

摞屋外貌

摞屋院内

1979年,在机关南邻,建造了两座二层结构的“楼房”,大家依据外形,称其为“摞屋”。顾名思义,它们虽说是楼房,但实质上更像摞起来的两间平房。听老辈人讲,当初建的的确是平房,以后又在上面加盖了一层,房顶铺瓦,还是平房的样式。前后两栋,共12户,独门独院,北墙上有三两个细长的窗户,院子西墙有狭长的红砖小屋,用作厨房或贮藏室,以后大多拆掉,在南墙上重新连着门道修建了两间小屋。

北面摞屋室内面积77个平方,南面一座90多个平方。每家北向都有室内楼梯,直通二楼,楼梯又陡又窄,上楼的时候要特别小心。摞屋是砖混结构,为住户安全,二楼外露阳台加了铁丝围栏,宽仅1米,以后好多住户做了改进,扩建为1.5米—1.8米不等,围栏的样式也做了花样,家家不同。

随着宿舍楼的兴建,它们好多已闲置,屋内成了贮藏室,屋外则是连成片的葱郁菜园。

5.职工宿舍楼

办公楼

建狱30年后,1982年—1985年,农场为1—7分场修建了办公楼(三分场与二分场建筑最早),虽然框架极其简单但它们却是潍北历史上真正意义的楼房,砖混结构,一楼“出厦”,就像80、90年代农村出厦的平房一个样式,二楼平顶,为防盐碱和美观,外墙体刷白色或黄色涂料,各个中队和股室都有一两间独立的办公室。

90年代“鸳鸯房”

90年代,住房仍是紧张,监狱曾盖过一排“鸳鸯房”,坐北朝南,有专门的厨房,西面有围墙,大家从东面公用大门出入。室内面积有两间普通房大小,为生活方便,中间仍用帘子隔开,因为那时条件好了很多,所以各家用的帘子不仅实用而且讲究美观。室内铺着地板砖,院子铺着红砖,每到晚饭后,大家坐在院子里纳凉,一起哄小孩子或者聊天,邻居亲如一家,日子过得很幸福。

职工宿舍楼

1989年至2002年,潍北相继建成职工宿舍楼21栋,属砖混结构三层或四层,室内面积70--120平米不等,以后又陆续建造了140平米以上大户型楼房和三层公寓若干栋。现在的潍北,已然是小城镇样貌,燕语莺啼、花木繁盛、绿水清荷、幽雅宁静,是潍北人挚爱和不愿离开的地方。

6.潍北花园

潍北花园小区

2015年“潍北花园”小区建设完成,自此潍北人在城市里有了自己的专属小区。花园位于潍坊高新开发区,共9栋,属27层砖混结构, 面积从110—140平米不等。打造“平安潍北、诚信潍北、生态潍北、幸福潍北”的愿景已初步实现,潍北人的幸福指数持续攀高。

四、潍北拓荒人

建场初期,老一辈潍北人从硝烟弥漫的战场到荒无人烟的农场,在杂草丛生的海边湿地,在茫茫盐碱的沿海滩涂,建条田、挖沟渠、植树造林、开荒种地,走过酷暑严冬,历经风虐雪饕,见证了农场从无到有,从荒凉走向繁荣。在这条荆棘丛生却充满希冀的路上,在这片遍生红荆的土地上,他们不计名利、无私奉献,呕心沥血、无怨无悔,只因为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他们点燃了“第一把火”,拉动了“第一把犁”,唤醒了沉睡的“北大洼”;他们前赴后继,用青春、智慧、汗水辛勤浇灌,让茫茫盐碱地变成锦绣良田,让丛生杂草变成滚滚麦浪;他们知重负重、埋头苦干、披荆斩棘、拼搏奉献,一路前行。

郑师玄

“将门之子汗洒盐碱滩”的郑师玄,是抗战英烈、原国民党中将副军长郑作民之子,1959年调入潍北,从事教育改造事业三十余年。2015年8月20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来临之际,他受邀以抗日英烈子女身份前往北京,参加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

刘成德

“铁血英雄扎根在潍北”的刘成德,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荣获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战争奖章,荣立特等功2次,一等功4次,二等功7次,三等功10次,是华东地区二级战斗英雄。1965年调入潍北,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

于浩勋

“失去右腿壮志不衰”的于浩勋,曾参加过昌邑战役、周村战役、潍县战役、济南战役、鲁中地区黑山自卫战、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及抗美援朝战役等。在抗美援朝战役中,被敌军炸伤一条腿,年仅24岁的他,在无任何麻醉药物条件下截去右肢。1954年调入潍北,一直在平凡工作中做着不平凡的事。

王振录

“鞠躬尽瘁好干部”王振录,曾做过毛主席警卫员陈昌奉同志的警卫员,于1949年抓捕过江洋大盗“燕子李三”。1955年调入潍北,把毕生精力和热情都献给了这片土地、献给了监狱事业……

在潍北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也一直有越来越多的人

在续写着新的潍北故事

在传承着新时代的潍北“红荆”精神

而这些泛黄的记忆

犹如一首绵长而悠远的歌

为我们建设平安潍北

持续注入着强大精神动力

拓展阅读潍北监狱和潍坊监狱的区别

潍坊监狱跟潍北监狱同是省直属单位。但不在一起,潍坊监狱在潍坊市里,是关押教育犯人的地方,相对要好一点。而潍北监狱在潍坊北35公里处,是关押、劳动改造犯人的地方。北靠渤海湾。原是一片盐碱地。1952年建立,并且是关押改造重刑犯人的地方,福利待遇在潍坊比较还算可以。相比较要艰苦一些,离市里较远,但通车,风沙大一点,这主要是靠海滩近的原因。远离闹市区,人烟稀少,环境闭塞。而且单位里男性多,女性特别少。这是因为这里关押的大部分是重刑犯人的原因。因此,希望各位考生要有思想准备,要有吃苦耐劳,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的思想准备。祝各位心想事成。

0 阅读:0

程远沁园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