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底,又到一年丰收季,伴着凉凉的秋风,稻穗似在诉说秋收的喜悦。在常熟市支塘镇项桥村的田野上,有一位年轻人,皮肤黢黑的他驾驶收割机,开足马力穿梭田野间,收割、脱粒一气呵成,轰鸣声中,一片片稻谷被“收入囊中”。他,便是马紫阳,项桥村一位90后新农人。
“19岁左右,职校读完,我就出来找事做了。虽然我学历不高,但还算能吃苦,也愿意学新东西。出去那几年虽然有压力,但也积累了不少经验。”马紫阳说,想过自己可能会接触很多行业,就是从没想过自己也会回来做农业。
思维的转变,在2021年的春节。当时,马紫阳回家过年,看到父亲曹东胜承包了400多亩的田地,很是辛苦,收益一般,心中涌动着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一个大胆的想法在马紫阳的脑海产生:返乡做“新农人”。说干就干,不久后,他辞去工作,在家乡这片土地上栽种梦想。
“万事开头难,头一年,我只有想法和冲劲,经验、技术积累浅,机械化程度不高,种植水稻时遇到过很多困难。”马紫阳深知,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只有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才能飞得更高、更远。于是,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各种现代农业技术,从无人机的精准作业到拖拉机的智能操控,从土壤养分的精准分析到病虫害的绿色防控,他不断汲取着知识的养分,努力将科技的种子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
当下务农的人越来越少,且日趋老龄化,这些都是做农业面临的困境。经过学习,他认为农业生产需要向“小而精”转型,用更少的人产生更大的效益。“相比传统农人,除了更年轻外,我认为我的优势是敢于尝试新鲜事物。”2021年底马紫阳家成立了常熟市支塘镇琴华家庭农场,这几年陆续购买了无人机、旋耕机等设备,从耕地、播种、插秧、施肥、收割,全程机器操作。凭着对机械设备的敏感,加上传统农人的耐心,马紫阳学会了各类机械的操作和维修。
在马紫阳的精心打理下,老曹的田地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无人机在空中翩翩起舞,精准地将希望的种子撒向每一寸土地。高科技的加入,不仅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降低了人力成本,更使得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实现了质的飞跃。
项桥村工作人员表示,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事业,马紫阳用自己的双手为家乡建设贡献了一份力量,他用自己的智慧与汗水为周边的农户树立了榜样,激发了他们学习新技术、探索新模式的热情,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真谛。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添翼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