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文:幾鵋
编辑:王西北
——【序言】——七十年代过年买肉要花十多元,而整个春节的花销杂七杂八加起来要一百元左右。
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许多家庭为了过个好年要精打细算。那么当时春节都会买啥东西?
——【正文】——七十年代,正是我国改革开放前夕,社会经济水平依然低下,物资极为匮乏。
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要为年货操心,尤其是肉,这在当时简直是奢侈品。
记得那时,我们家住在一个小村子里,家里有五口人,父母、我和两个弟弟。每年的腊月,母亲就开始为过年筹备,买肉是头等大事。
那个年代,肉票是稀罕物,每家每户每个月分配的肉票有限,过年想要多买些肉,就得四处托关系,找人换票或者买票。
1975年那年,我十岁,正是记忆犹新的时候。父亲在生产队干活,平时的收入只能勉强维持生活,每到过年,他总要想方设法多挣些钱,好让我们过个好年。
母亲则早早地开始在家里准备各种年货,尤其是肉,母亲总是说:“过年无肉不成席。”
那一年,父亲提前一个月就开始打算买肉的事。他从朋友那里借了些钱,加上攒了几个月的工资,总共凑了三十多块钱。那时候,肉的价格在黑市上是很高的,正常一斤猪肉要七至九毛钱,而春节前后,价格更是水涨船高。
有一次,我跟着父亲去集市买肉,看到肉铺前排着长队,每个人手里都紧紧攥着钱和肉票。父亲好不容易排到前面,买了十二斤猪肉,花了十块钱左右,这已经是家里大半个月的收入了。
买肉回来后,母亲开始忙活,把肉切成小块,腌制好,准备过年的时候拿出来做菜。那时候的厨房简陋,只有一个土灶台,烧的是柴火。
母亲总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尽量节约。腊月二十几,母亲开始炸肉丸子、煮猪头肉、做酱猪蹄,这些都是过年必备的菜肴。厨房里弥漫着肉香味,这让我们几个孩子迫不及待地想尝上一口。
不仅仅是肉,过年的其他杂七杂八的开销也不少。记得有一年,父亲带我去镇上买年货,除了肉,还要买些糖果、瓜子、花生、年糕、对联等等。那时候的钱特别紧张,每花一分钱都要精打细算。父亲常说:“省吃俭用,才能过个好年。”
那一次,我们买了糖果、瓜子和花生,这些东西看似不起眼,但加起来也要花好几块钱。
年糕是过年的必备食品,父亲在市场上挑了好久,买了一块大大的年糕,回家后母亲把年糕切成小块,蒸熟后蘸着白糖吃,香甜可口,这是我们过年最期待的美味。
过年的对联是必不可少的,父亲带我去市场上挑选对联,那时候的对联都是手写的,红纸黑字,散发着浓浓的年味。我们挑了一副“吉星高照,福到家门”的对联,父亲小心翼翼地带回家,贴在大门两侧,这是我们家每年过年的传统,象征着新的一年平安吉祥。
春节前几天,母亲总是忙得不可开交,厨房里热火朝天,各种年货准备就绪。我们几个孩子也帮着母亲干活,洗菜、剁肉、和面,虽然忙碌,但心里充满了对新年的期待。
除夕夜,家里挂上了红灯笼,贴好了对联,摆上了丰盛的年夜饭。那一桌菜肴,有炸肉丸子、红烧猪蹄、糖醋排骨、,每道菜都是母亲精心准备的。虽然平时生活清贫,但这一顿年夜饭却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和家的温暖。
那时候,过年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享受,更是精神上的满足。父亲常说:“过年过的是一个希望。”
每到除夕夜,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年夜饭,听着父亲讲过去的故事,聊着新一年的打算,心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和憧憬。
虽然每年的过年花费不少,但父亲总是说:“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过年。”他总是想方设法让我们过一个开心的年,哪怕是借钱也要让我们吃上好吃的,穿上新衣服。
记得有一年,父亲在市场上看到一件棉衣,他知道我一直想要一件新的棉衣,但家里的钱实在不够。父亲咬咬牙,跟人借了十块钱,把那件棉衣买回来送给我。那一刻,我感动得泪流满面,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出人头地,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
回顾那段岁月,虽然物质匮乏,但每个家庭都在努力过好自己的生活。父亲常说:“家和万事兴,过年就是要一家人团团圆圆,开开心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