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漏记的文房——墨床身上一谜难解

元白评文化 2024-10-16 16:38:39

前几日陪友人去中医馆抓些调理肠胃的中药,坐诊的老先生取出一只脉枕为友人搭脉。我一看便认得是海南黄花梨所制,经常年使用已包浆浑厚。待问诊结束,我忍不住询问:“医生这具脉枕做得高了一点,搭脉不太方便,我找一个新的来与你交换如何?”老先生看了我一眼,笑说:“你眼尖,这脉枕我用了三十多年了,用顺手了,换是不换,你喜欢可以让你欣赏一下。”我取过来仔细把玩,果然是材质为黄花梨,木纹繁而不乱,颇为压手,但形制却并非中医常用把脉的脉枕,应是一只少见的墨床。

墨床为古代文房中常用雅物。因锭墨研磨后湿润,墨汁容易玷污纸桌衣袖,故古人制墨床以搁墨。墨床以墨定形,通常不会太大,不似脉枕较为宽扁。墨床大多宽不过两指,长不过3寸。造型以案架形、座托形、书卷形、博古架形多见,或曲折,或简练。

作为常用的文房雅物,墨床按理应与墨锭同时期配套出现。但奇怪的是,古代文人似乎在文章中漏记了墨床,书画中都没有查找到它的踪迹。

文献中也如此。宋初苏易简的《文房四谱》所述仅限笔、墨、纸、砚。南宋末年赵希鹄的《洞天清禄集》将文房用品列为10项,其中无墨床。成书于明初的《格古要论》又将文房用具分为13类,记述甚细,也无墨床。到了明末屠隆的《考盘余事》一书,列出的文房器物已发展到45种之多,且功能清晰,罗列有笔搁、笔床、笔船、墨匣、糊斗、腕枕,但无墨床。

而事实上,墨床又的确是明代以前出现的,断代为明时期的墨床在收藏市场上屡有发现。使用却不记载,成为墨床身上的一个谜。

到了清代,或许是朝代更迭,文化上出现了断层,墨床才始见于记载,因其精美实用,从清乾隆时期开始被大量使用。我们如今在保存完好的一些清代科举考场中还可以看到当时考生们使用过的墨床实物。

清代以后,墨床的制作材质从明代的古铜、玉器,发展到陶瓷、象牙、红木、漆器、玛瑙、翡翠、景泰蓝、竹雕等。这段时期,墨床从单纯的放置墨锭用具功能发展成为可供赏玩的艺术品,除具有精、巧、雅的鲜明特征外,墨床在融入了文人个性化的追求后文化内涵更加丰富。书斋中的小用具,蕴含的是千百年来文人骚客对生活的艺术点缀,成为了一种知识和修养艺术的载体。

遗憾的是,这是属于墨床仅有的黄金时光,晚清时期预制瓶装的墨汁开始盛行,失去了实用价值的墨床也迅速从文房淡出,仅作为纯粹的艺术品被少量制作。这也导致墨床在文房用具的传世品中最为少见,收藏难度较大。

收藏墨床,有两种价值最高,一种为紫檀镶嵌白玉,一种为明代牙雕云卷造型。属于不容错过的文房藏品。

0 阅读:1

元白评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