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大谱!美国让用药运动员当卧底,继续比赛到退役?双标完了

平步青云 2024-08-14 17:15:30

USADA与WADA的较量:反兴奋剂之战中的道德困境

8月7日,世界反兴奋剂机构(WADA)与美国反兴奋剂机构(USADA)之间的紧张关系骤然升级,引发了全球体育界的广泛关注。路透社的一篇报道如同一颗重磅炸弹,揭露了USADA在过去几年中的一系列令人震惊的操作。

据WADA透露,2011年至2014年间,至少有三位美国运动员在严重违反反兴奋剂条例的情况下,仍被USADA允许继续参加比赛,直至退役。更为离谱的是,这些运动员竟被USADA秘密招募为“卧底特工”,搜集其他用药运动员的证据。USADA和WADA的规则中都没有任何条款允许这种做法。

在这场反兴奋剂之战中,USADA似乎玩起了兵法,先斩后奏,欺上瞒下。他们不仅未告知WADA,甚至在事情曝光后,仍以保护运动员安全为由,拒绝公开这些“卧底”的身份。这种做法不仅令人质疑其公正性,更让其他清白运动员感到心寒。

WADA在一份声明中详细举了一个例子:一位美国精英运动员承认服用了类固醇和EPO,但仍被允许继续参加比赛,其比赛结果从未取消,奖金也未退还,甚至未受到任何禁赛处罚。这位运动员继续与其他毫不知情的对手同场竞技,仿佛从未作弊一般。事后,USADA向WADA承认了真实情况,但以保护运动员安全为由,要求WADA不公开此事。

面对USADA的做法,WADA感到无奈,只能在验证所谓“人身安全”的说法是真实的之后,同意不公开。这种做法无疑是对反兴奋剂规则的亵渎,也让人们对USADA的公正性产生了严重质疑。

USADA首席执行官Travis Tygart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表示,他认为利用违规运动员当“卧底”曝光更有名气的运动员乃至更上层、更有组织的兴奋剂活动是正确的。他将这种做法比作美国执法领域中的“污点证人”制度,认为这是解决更大、更系统性问题的有效办法。

这种类比并不恰当。首先,反兴奋剂斗争不同于打击犯罪组织,其目的是维护体育竞赛的公平性和纯洁性,而不是追求破获大案要案。其次,“污点证人”制度通常是在严格的司法程序下进行的,而USADA的做法显然缺乏这种程序正义。

更重要的是,这种做法对那些没有用药的清白运动员来说公平吗?他们辛辛苦苦训练,遵守规则,却要与作弊者同场竞技,这无疑是对他们努力的极大不公。而且,一旦这种“卧底”身份被泄露,他们的人身安全又该如何保障?

事实上,USADA的双标远不止于此。在今年3月26日,美国运动员Erriyon Knighton在药检中查出类固醇阳性,事后却宣称是因为食用了某面包店的牛尾导致的污染。USADA调查后竟然信以为真,决定不对他实施禁赛处罚。这种“宽松”的标准显然是对美国运动员的特殊照顾。

又如美国运动员Aldrich Bailey,他在今年4月查出奥斯他林阳性,这是一种未获FDA批准且被WADA禁止使用的药物。USADA却认定是Bailey用的氯丁橡胶绑腿“污染”所致,这种解释显然难以令人信服。

最离谱的例子莫过于美国花样游泳运动员Calista Liu。她在今年5月13日的药检中查出多佐胺阳性,这种药物本身并无兴奋作用,但全身给药时会有利尿效果,可以作为兴奋剂的“遮掩剂”。Liu的解释是她在看望父亲时接触到了他的枕头和床单,从而导致了多佐胺阳性。这种荒谬的解释竟然被USADA接受,Liu也得以正常参加巴黎奥运并斩获银牌。

面对USADA的种种双标和不公,WADA在声明中直言不讳地批评道:“其他运动员若知道自己在和作弊者竞争,该是什么感受?USADA总是怀疑其他反兴奋剂组织未有严格遵循规定,但它自己却多年不公开真实情况,允许作弊者继续参赛,这是何等的讽刺和虚伪?”

的确,USADA的做法不仅损害了反兴奋剂斗争的公正性,更让人们对体育竞赛的公平性和纯洁性产生了严重质疑。如果这种双标和“必要之恶”成为常态,那么体育竞赛的意义又何在?

在这场反兴奋剂之战中,USADA和WADA之间的矛盾已经摆在了明面上。双方的较量不仅仅是规则和标准之争,更是对体育精神和公平竞赛原则的捍卫。希望双方能够正视问题,加强合作,共同维护体育竞赛的公平性和纯洁性。

回望整个事件,我们不禁要问:在反兴奋剂斗争中,难道真的可以为了打击更大的目标而牺牲个体的公正吗?难道“必要之恶”真的可以被接受吗?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毕竟,在体育竞赛中,公平和正义才是最重要的。只有确保每一个运动员都在公平的环境下竞争,才能真正体现体育的魅力和精神。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