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泰卦(下)

字说文 2024-02-09 09:55:08

泰卦䷊

3)「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鄰,不戒以孚。」“不富以其邻”

在《谦卦》的爻辞中,也有相同的话。

《谦卦·六五》: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無不利。

《谦卦·上六》:鳴謙,利用行師,征邑國。

这些内容启示我们:“不富以其邻”,意思是你要征伐邻国,通过战争来攫取财富的话,就一定不能让邻国比自己更富裕。

这里讲的也是周文王与商王的事。周文王生前没有称王而只是伯。他娶了帝乙的女儿,目的是“利西南,不利东北”,使西南得朋而东北丧朋,最后“三分天下有其二”,而殷商只有三分之一。这样就为周武王伐商创造了有利条件。

「不戒以孚」孚,即信用。

“不戒以孚”,就是通过信用使自己壮大起来。

六四的《象傳》说:翩翩不富,皆失實也。不戒以孚,中心願也。

六四的卦爻为阴,所以说“失实”。“失实”,就是不守信用。而周文王之所以如愿得天命,是因为他的德行,而他“守信”的主要内容是体现在祭祀。对鬼神尚且能“守信”,又何况人乎?

4)「六五:帝乙歸妹,以祉元吉。」《象傳》:以祉元吉,中以行願也。

这又是讲周文王娶了帝乙的女儿,通过政治联姻来壮大自己,这是周文王最初的愿望。

5)「上六:城覆於隍,勿用師,自邑告命,貞吝。」

马王堆帛书本:城復于湟,囗用師,自邑告命,貞閵。

在马王堆帛书本中 “隍”字仅剩左边的氵,推知是“湟”。在唐石经本中是通假写作“隍”。在“湟”字的后面还有一字残缺,不可辨识。今本在此处是“勿”字。但有学者认为此处残缺的那个字为“密”,是“密用师”,意思是紧密、不断地用兵。而“勿用师”,是不需要用兵。一字之差,意思完全不同。

“城覆于隍”,就是把城墙推倒于护城河的壕沟里。

“自邑告命”,就是把原来有城墙的“城”,变成了一个没有城墙的“邑”。王在“邑”中发布新的政命。

《象傳》:城覆於隍,其命亂也。

乱,是更替的意思。

商代的都邑叫大邑商、亳中邑,夏代的都邑叫夏邑或西邑夏,都已经是没有城墙的邑了,所以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情。唯一的可能,就是在夏王朝刚刚建国的时候。

陶寺遗址在早中期是有城墙的。在中晚期之交的时候,陶寺的城墙被毀了。同时从出土的人骨所反映,男性的壮丁被杀头,女性的阴部被插入牛角。这就是所谓的“绝嗣”,是为了灭掉一个家族而进行毁灭性的绝种。

这一事实,说明在陶寺遗址曾经发生过一次惨烈的革命。从传统的禅让制,到变为家天下的王朝,不可能会是和平过度的。禹把王位禅让给了一起治水的伯益,而夏启又夺取了王位。司马迁说:是因为诸侯们不去朝拜益,而去朝拜夏启,拥戴夏启坐了天子之王位。

《史記·夏本紀》:益讓帝禹之子啟,而辟居箕山之陽。禹子啟賢,天下屬意焉。及禹崩,雖授益,益之佐禹日淺,天下未洽。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啟,曰:「吾君帝禹之子也」。於是啟遂即天子之位,是為夏后帝啟。

但《古本竹书纪年》说:益干啟位,啟殺之。

伯益想干涉夏启的王位,所以夏启杀了伯益。

历史也许永远都没有真相。我们只能从怀疑的态度,从不同的渠道去获取不同的资讯,不看其观点与立场,而只寻找其中的事实部份,并加以逻辑分析,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6)「九三:無平不跛,無往不復,艱貞無咎。勿恤其孚,於食有福。」

《象傳》:無往不復,天地際也。

跛,在帛书本中写作“波”,也可以通假成“坡”。

“无平不坡,无往不复”,是说没有永远平坦的路,也没有去了而不回来的。

“勿恤其孚”,即不要忧虑其“信”。如果始终有信,那就会“于食有福”。

“于食有福”。食,可以解释成粮食或食禄。但在这里,“食”是性的隐语。

在《诗经·陈风·衡门》中,把“食鱼”与“娶妻”联系在一起。诗句中的“饥”,不是指肚子饿,而是指性饥渴。

《詩經·陳風·衡門》:

衡門之下,可以棲遲。

泌之洋洋,可以樂飢。

豈其食魚,必河之魴。

豈其取妻,必齊之姜。

豈其食魚,必河之鯉?

豈其取妻,必宋之子。

所以“于食有福”不是简单的指食禄,而是指天地交泰、万物的繁衍生育。

《象传》中的“天地际”,是说九三处于上下乾坤两卦的交界之处,也就是在天与地的交会之处。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泰卦》的整个爻辞,讲的都是夏商周三代帝王的故事。

——以上是根据冯时先生的授课笔记整理而成。

1 阅读:1

字说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