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王教授视点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璀璨星河中,《醉翁亭记》以独特的魅力,成为了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这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一篇散文,他以细腻的笔触、生动的描绘,将滁州的山水之美、人文之韵展现得淋漓尽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醉翁亭记》,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山水之乐与民同乐。
原文:《醉翁亭记》【宋】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一开篇,欧阳修便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了滁州的山水画卷:“环滁皆山也。”这七个字,仿佛一幅大写意的山水画,将读者瞬间带入了一个群山环绕、风景如画的世界。接着,他详细描绘了西南诸峰的秀美:“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在这里,山林的深邃与秀美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让人不禁心生向往。随着作者的笔触,我们仿佛跟着他的脚步,一路前行,直到听到那潺潺的水声:“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紧接着,一座亭子映入眼帘:“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的出现,为这片山水增添了一份人文气息,成为了欧阳修与友人畅饮欢聚的绝佳之地。醉翁亭的建造者,是山中的一位僧人智仙。命名者是欧阳修本人。他以“醉翁”自居,并非真的贪杯好醉,而是借酒寄情于山水之间。他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种超脱物外、寄情山水的人生态度,让人感受到了欧阳修内心的宁静与自由。醉翁亭是欧阳修寄情山水的地方,是他与民同乐、共享欢乐的场所。他描绘了山间朝暮的晦明变化、四季的景物更迭:“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这些生动的描绘,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那片美丽的山水之间,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四季的更迭之美。在醉翁亭,欧阳修与百姓同游同乐,共同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无论是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还是伛偻提携、往来不绝的滁人游,都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而在太守宴上,更是欢声笑语、觥筹交错,众人共享着欢乐与美食。欧阳修以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的形象,展现了一个与民同乐、开怀畅饮的太守形象。随着夕阳的西下,太守与宾客们踏上了归途。此时,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欧阳修以禽鸟之乐与人之乐作对比,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他说:“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这种超然物外、以民为乐的人生态度,让人感受到了欧阳修作为一代文豪的博大胸怀与高尚情操。最后,欧阳修以“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作为结尾,既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又让读者对这位与民同乐、寄情山水的太守产生了深深的敬意与敬仰。《醉翁亭记》是一篇描绘山水之美的佳作,更是一篇展现人文情怀与民同乐的经典之作。它让我们感受到了欧阳修内心的宁静与自由,也让我们领略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让我们一起走进《醉翁亭记》,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山水之乐与民同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