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延津因领导来检查,禁止农民机械收花生,被曝光后紧急叫停

一言二拍 2023-10-16 14:55:42

上一次听到河南延津县的名字,还是在电影《1942》中见识到了那让人垂涎欲滴的鲤鱼焙面延津做法。原来这延津做法真的有不同寻常之处,让人难以忘怀!

10月15日,位于延津县某村镇的村民们纷纷反映,由于环保限制,现在已不允许收割花生。这一禁令让所有农机停滞于田野之中,无法继续进行作业。农民们只能无奈地拿起手机,拍下田地里停滞的车辆。这种景象犹如一场讽刺剧,当地领导们只需动动嘴皮子,却让农民们陷入无尽的困扰。在禁令之下,农民们无法收割自家的花生,眼睁睁看着这些农作物烂在地里,令人痛心疾首。

一位农民手持手机,一边拍摄,一边向当地政府工作人员询问:“老百姓不让收花生,难道要下雨天收?”工作人员回答:“谁说不让收,可以收的,但是扬尘太大了。”

农民追问:“可以收,那应该怎么收呢?”工作人员解释:“因为省里有领导来检查。”

农民无奈地表示:“我们是为了生计,你是为了工作,你们离开后我们继续干,要不然你们就留在这里看着吧。”

工作人员也感到很无奈:“你别这样说话,我走后你当然可以继续干,不过我走了你也未必能继续。”

此时,画外音中传来了宣传车的大喇叭声,循环播放着环境保护法的法条。

这事儿被曝出来了,延津县的部门也出来说话了:说是收到老百姓的投诉,说咱们收果实扬的尘太大了,路上的车都看不见路了,太危险了。魏邱乡派人进村去,让大家分批收,少扬点尘。可有些人工作不利索,跟大家说话说错了,让大家误会了,以为不能用收割机。他们已经被教育了,也跟大家解释清楚了。

这话听着就不对劲。错峰收割不是应该分批次吗?怎么全都停了呢?有人说是因为有人投诉,说扬尘太多。可是,谁投诉的啊?更奇怪的是,有些工作人员说得不清不楚,让男女工作人员都忘了扬尘的事儿,只记得有省领导来视察。这样搞什么鬼啊?

省领导一来检查,农业的生产就停了,这谁敢承认啊?这不是跟国策和三农唱反调吗?哪个地方能说出这事儿?他们是想拍马屁还是安排得不合理,心里明镜儿似的。

国家早在80年代初就说了,农业要想有出路,就得机械化生产。现在有些人不懂环保,还拿这个来找农民麻烦,他们本来就收入低。一些地方也跟着搞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给农民增加负担。他们分不清楚哪个先哪个后,农田重要还是道路重要?

河北邢台的南和县,之前说割麦子要用雾炮机,后来又被叫停了。河南延津县的收花生也上了热搜。这俩地方虽然做的不一样,但都是让农民头疼。

花生收割只有十几天的时间,再拖下去就要发芽了。为了走个形式,耽误了好地好产。农民说得对,他们靠这一季的花生过日子,可工作人员只顾着讨好上面,不管农民死活。这算什么为农民服务啊?

农民辛辛苦苦种地,那些戴红帽子的人在旁边说个没完没了,真不知道他们有没有良心。他们还开着宣传车念着法律条文,拿国家当挡箭牌,欺负农民。农民赶着时间收割,他们却让农民错开时间,真是胡闹。

国家政策不是简单地一味地扶持三农生产,而是始终坚持优先发展农业,为农业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但个别地区却仍然以自己的利益为重,阻碍农民的农业发展,不仅没有给农民带来实惠,反而制造了麻烦,这样的工作人员对当地的农民有什么好处呢?

据多家媒体报道,此事在10月15日被曝光后已经解禁,并对有关工作人员进行了批评教育。无论何种说法,机械收割被禁止是事实,而后被曝光后又恢复了。这样来回折腾到底是为了什么?只是为了让延津县上热搜吗?这种热搜是否丢脸?地方工作人员难道不会感到羞愧吗?

有个网友在一篇文章下面留言说,“少折腾就是最大的作为”。

这话听着不太好听,因为当地已经说了不是“因领导检查”,但是,这事儿也能给基层干部敲个警钟。

就像另一个网友说的,“人要是机械化了,比机器收花生还要坏。我们的行政作风要是僵化了,就会让我们的丰收白白浪费。农收有时令,天意不能违背,农民辛苦种出来的东西不能白费,这是天大的事儿,什么领导检查、路上车辆视线之类的都不能成为借口,我们的主管部门工作就是要想方设法让粮食收好,这是我们的使命责任担当。”

这就是个提醒,说得很对。

还有个提醒,就是基层干部怎么避免让群众误会?

当地说了,“因领导检查而禁用机械设备收花生”这话是工作人员说错了,让群众误会了。为啥群众会误会?难道只要教育一下说错话的工作人员就行了?

其实,这种误会应该能提醒基层干部要更加自律。“领导检查”经常有。现实里,确实有些“因领导检查”而让群众“不爽”的事儿。这就跟干部作风有关了。“领导检查”要想不让群众误会,只能求真务实,不搞花里胡哨的,不弄假的。

157 阅读:261

一言二拍

简介:非专业知道分子。专注社会、经济、历史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