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武帝司马炎
要说中国历史上最没有存在感的大一统开国皇帝是谁,晋武帝司马炎绝对是一个。公元280年晋灭吴,结束了东汉末年长达100年的乱世(公元184年东汉灵帝中平元年,汉政权倾斜,黄巾起义,天下大乱始到公元280年三国归晋为止),天下一统。这与秦朝和隋朝的历史节奏相似,同样都是结束纷争割据统一全国,秦始皇和隋文帝的评价和口碑明显要高出晋武帝许多。这一方面是因为司马炎的爷爷司马懿和父亲司马昭,这两人在历史上的名气稳稳地压住司马炎,所以一提到西晋司马家族,脑子里首先想到的就是司马懿司马昭这样的人物,“鹰视狼顾”,“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样的代表名词,司马炎被淡化也是理所当然;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西晋短暂的50来年时间(公元266年司马炎逼迫魏主曹奂禅位建立大晋,到公元316年晋愍帝司马邺向汉赵投降,历司马炎、司马衷。司马炽、司马邺4帝)后期造成了“五胡乱华”事件,导致汉民族人口剧减,经济破坏,生产损失严重,文明遭受践踏,战争不断,纷争不息,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极度黑暗的时代,司马家作为统治者当负魁首之责,作为开国皇帝的司马炎肯定也躲不过抨击。但就其继承祖上遗愿,“肃清宇内,统齐八荒”,结束战乱,天下一统,在位前期“太康之治”锐意改革,体察民生,改善生产等行为来说,司马炎是个合格的皇帝。但是重启分封制大肆封王,并且选择了白痴儿子司马衷为继承人,为之后的“八王之乱”埋下了伏笔。执政中后期怠惰政事,奢侈腐化,公开卖官,后妃近万等造成社会的风气极差,官员效仿,懒怠成风,加速了西晋王朝的灭亡。我们就去认识下这位西晋开国皇帝,功与过,得与失,言与行。这段历史确实不便于大篇幅去宣讲,我们就简单去了解下,为以后的南北朝历史讲解做铺垫。
1、代魏称帝
司马炎
司马炎(公元236年-290年),字安世,河内温县人,西晋王朝开国皇帝。晋宣帝司马懿之孙,晋文帝司马昭长子,母为文明皇后王元姬。司马昭一直有意立次子司马攸为世子,司马攸幼时过继给司马师为子,司马师死后司马昭接替大权。公元263年司马昭遣兵三路攻灭蜀国,累大功被封为晋公,次年进爵晋王。按王礼来说,确定世子之位是安定国家,王权,政权,士族门阀的头等大事,可司马炎是公元265年才被立为世子的,说明这之前的一段时间司马昭一直在犹豫,当然也是在考察,思考,就像魏武帝曹操在曹植曹丕之中做选择一样。司马昭知道司马家族的今天司马师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是接替兄长掌权,于心愧疚,想把权利从司马攸这一脉传下去,但在众大臣的劝阻下,最终还是确定司马炎为世子。这其中有三个主要的原因,也和重要的人物有关。
(1) 司马炎嫡长子的身份
影视剧司马炎形象
司马炎、司马攸为同母兄弟,母为文明皇后王元姬。司马炎为长子,嫡长子继承制一直是历代王朝王位传承的核心制度。司马攸生性温和、聪慧有才,伯父司马师无子,就被过继给了他,所以司马攸名义上的父亲是司马师,那个时代是最讲究名义名声的,司马师虽然死了,但是司马攸的身份未变,依旧是司马师的继承人,袭司马师爵位封为舞阳侯。国家核心权利是由司马昭掌握,不管是司马炎还是司马攸都是司马昭的亲生儿子,但是名分的差异,让司马炎的胜出具有主动权。
(2) 司马炎皇后杨艳
武元皇后杨艳
杨艳是弘农华阴人,祖先汉代为官,四世三公,名满天下,这是盛大的荣耀,汉末的军阀袁绍祖上也是四世三公,名气很大,所以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联军盟主之位首推他,可见名望的影响作用是多么大。杨艳幼时就失去了双亲,由其舅舅赵俊抚养,舅母贤惠善良,慈善仁爱,对待杨艳如亲生子女。杨艳本人天生丽质,聪慧大方,有人给其相面说以后必极其富贵,那个时候这种玄学的说法可比实质性的东西来得可靠,司马昭听说后就让司马炎聘娶杨艳,这里是聘娶,不仅是对杨艳本人的认可和尊重,还有就是其家族身份的价值。弘农杨氏文武双全,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传奇家族,从西汉时期就在朝廷掌握要职,丞相、太尉等重要职位都有弘农杨氏当政,包括之后的隋朝越国公杨素、杨玄感等也都是弘农杨氏。可见这个家族的地位是多么的强悍。司马炎有这样的老婆坐镇,自然是掌握着绝大的话语权,司马昭权衡利弊也会慎重选择的。
(3)贾充
车骑将军贾充
贾充是司马昭的重要谋士,帮助弑杀魏主曹髦,深得司马氏的信任,其三女贾南风嫁给司马炎儿子司马衷为妃,之后登位皇后。二女嫁给司马攸,后被封为齐王正妃,司马昭在犹豫世子之位选择时,贾充极力劝谏,影响了司马昭的决定,最终选择了司马炎。司马昭也对司马炎嘱咐过,你的世子之位多亏于贾充,让司马炎要好好对待贾充。细说的话贾充是司马攸的岳父,司马炎是贾充的亲家,孰亲孰疏确实也需要考量。但就家族大局来说,贾充还是会选择支持司马炎的。
影视剧司马昭之死
公元265年司马炎被立为晋王世子,同年司马昭因中风猝死,司马炎继承王位和相国之职。这一年司马昭54岁,刚确立了世子就去世,所以司马昭之死也被一些人说是司马炎的阴谋。我之前说过这种可能性不大,司马炎刚刚29岁被立为世子,正是巩固自己世子之位,加强权力的重要时候,如果下手毒害司马昭,一旦事情败漏,自己世子之位不保不说,性命堪忧,不可能在这个时候选择这种下策。还有的人说是司马炎怕司马昭选择司马攸为世子,自己陷于被动,所以提前下了慢性毒药等等,这些都是很不实际的。司马炎母亲是王元姬,妻子杨艳,这都是古代女性楷模,慈善仁爱,守孝重礼,绝不允许司马炎的这种行为,如果真是司马炎所为,事后不可能没有人怀疑,司马攸等兄弟和司马王室也会借机做文章,取代司马炎,这么敏感的时刻,这么严重的后果,司马炎不会不知道,绝不可能这样做。
公元266年司马炎在贾充等大臣的支持下逼迫魏主曹奂禅位,建立大晋,史称西晋,司马炎为晋武帝,追尊其祖父司马懿为晋高祖宣帝,伯父司马师为晋世宗襄皇帝,父亲司马昭为晋太祖文皇帝。自此,三国变为晋和吴两国(蜀国在公元263年司马昭当政时期就被灭亡了)。
2、晋灭吴之战
晋灭吴之战
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大晋后,只剩下南边的吴国偏安一隅,晋国在魏蜀两国的资源积累下早已具备统一全国的实力。本来想单说一章《西晋统一过程中的重要人物------羊祜、杜预、王濬》,这几个人都是在西晋灭吴过程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将领,但是我对他们了解不太多也就不多说了。这个时候吴国皇帝是暴君孙皓、荒淫暴虐、民穷财乏,君臣上下离心,灭亡也就是时间问题。早在司马昭时期就有了灭吴的打算,公元262年司马昭就提出“先定巴蜀,三年之后,因顺流之势,水陆并进”(《资治通鉴》·卷七十八)的战略大局,这个时候内部已经在谋划灭吴的准备,毕竟三国鼎立,尚未有一国有灭国之势。公元263年蜀国灭亡后,这个平衡就被严重打破了,司马炎称帝后稳定政权,评估和综合魏蜀两国之前的军事实力和生产水平,着重准备灭吴之战。
影视剧后主刘禅
政治上司马炎厚待后主刘禅以及诸葛亮等蜀臣的后人,听从羊祜的建议,任命为王濬为益州刺史,巩固在巴蜀的统治,利用天府之国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农业,储备粮草,器械,军工。对付吴国主要战力还是船,在巴蜀大量打造战船,船之大可载2000余人,马可驰骋。这为司马炎的“水陆并进灭吴”战略布局提供了强大的军事力量。
一代儒将羊祜
灭吴之战的首功肯定要颁给羊祜,虽然他在公元278年就病逝了,没赶得上灭吴之战,但他是灭吴之战的总设计师。羊祜是西晋王朝的第一名将,和东吴陆逊之子陆抗的亦敌亦友、惺惺相惜,都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羊祜出生于汉魏名门,博学多才、仪表洒脱,长于辩论,被人称为“当代颜回”。其母为汉代名儒蔡邕之女,姐姐嫁给司马师,娶了夏侯霸之女。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氏剪除曹爽集团,考虑到羊祜与司马氏的姻亲关系,还有其个人高尚的品格魅力,并未因其岳父夏侯霸的缘故受罚。(夏侯霸投降了西蜀姜维,受到夏侯霸牵扯的人要么被处置要么都和他划清关系,只有羊祜对待其和家人亲戚感情依旧,尽力去资助他们)羊祜体恤亲人,亲近恩情,笃重朴实,重孝守礼,是一位品格素养极高的儒将。
公元269年,司马炎任命大将军卫瓘、司马伷分镇临淄、下邳,又调任羊祜为荆州诸军都督,假节,加强对孙吴的军事布置,羊祜坐镇荆州后,大力开发生产,兴办学校,安抚百姓,收容流民,这一系列措施瓦解了东吴民心。在政治,军事,经济各项筹划得当后上奏晋武帝司马炎伐吴。当时西晋内部反对派居多,连太尉贾充都极力反对,司马炎也有点动摇,但在羊祜的多次奏请下才下定注意,发动灭吴之战。可惜大战前夕羊祜病逝,临终举荐杜预代己。
晋灭吴战略图
公元278年,晋武帝司马炎发兵20万,以杜预为征南大将军,统筹灭吴大业。公元279年王濬、杜预上奏趁吴庭上下离心之际,采用羊祜生前遗策兵分6路进攻吴国,水陆并进直捣吴都建业,公元280年王浚率晋水陆8万大军进入建业,吴主孙皓投降,吴国灭亡,自此三国一统为晋,天下大势分久必合,结束了长达100年的战乱,进入新的纪元。
三国地图
西晋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