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不仅描述了可观察的世界,也探究了隐藏于现象之后的深层现实。实在论认为科学成功地揭示了自然界深层的真实性,比如电子、DNA、以及光在引力场中的行为。这些都是科学寻求理解的目标,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科学似乎也在这些领域取得了成功。
然而,实在论面临着来自某些现代科学哲学家的挑战。这些哲学家怀疑关于不可观察现象的科学声明,认为这些主张通常基于假设,而不是直接的观察证实。这种怀疑主要是因为历史上许多理论,如牛顿的光粒子理论和热质说,最终都被证明是错误的。尽管这些理论的基于观察的部分被保留下来,如牛顿关于光的衍射和干涉的观察,但其理论框架却被拒绝。
反实在论者则认为,科学理论的持久之处在于它们的实验和观察基础,而非其理论结构本身。他们认为,科学理论仅是在探索自然界时使用的临时结构,一旦它们的用途结束,这些理论框架也就可以被废弃。从这个角度看,科学的成功并不一定因其理论部分准确描述了不可见的现实。
实在论者则反驳这一观点,他们质疑如果科学理论没有至少近似地正确描述不可观察的现象,科学如何可能达到如此巨大的成功呢? 这种争论核心在于科学理论的证据和有效性,反实在论者强调,即使是过去错误的理论,如那些最终被证明为非实在的理论,也显示出了其时的成功。
总结而言,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揭示了科学理论的复杂性,以及我们如何基于观察建立并评估那些超越直接经验的理论。这一辩论不仅是哲学上的讨论,也深刻影响着科学实践和理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