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得好:"儿行千里母担忧"。
父母对子女都怀着最好的祝愿,但有时过于操心和自以为是,反而会给子女带来无尽的痛苦和困扰。
那么,父母是否有资格主宰子女的人生抉择?这是一个古今中外不断反复讨论的命题。
在中国,向来有"孝道"为先这一价值观,意味着子女必须绝对服从父母的决定和安排。
戴柳就是这般文化熏陶下的"受害者"。
从小到大,她都是一位极为听话的乖乖女,遵从父母的一切建议和部署。
即便父母为她制定了一张张蓝图,戴柳也都不疑有他,牢牢地遵从着。
然而好景不长,戴柳的梦想在升学这个重要时刻戛然而止。
凭借优异的高考成绩,她本有望如愿以偿地考入心仪已久的北大汉语言文学系。
谁料早已暗暗为她改了志愿的父亲,硬生生地将她的人生轨迹引入了一条全新的岔路。
那一刻,戴柱的心如遭重击,终于意识到长久以来被父母操纵和摆布的痛苦。
她曾经渴望去攻读自己的专业理想,然而父亲固执己见,执意要她学习法律,成为他年轻时无法实现的律师梦。
一腔孤勇的父母之爱,硬生生将女儿逼上了违心的不归路。
当父母的"慈爱"被子女视为枷锁时,亲情自然会发生嵌套般的破裂。
从那一刻起,戴柱对父亲的爱意如同潮水般退去,心中只剩下怨恨和逃避。
大学期间,她刻意疏远父母,遥不可及的距离削弱了父女之间的韧性。
大学毕业后,她孤注一掷,毅然选择远赴高丽,只为了远离父亲的控制和影响。
就这样,一去二十四载,戴柱与父母贻绝往日的温情,亲情的纽带也被生生斩断。
直到母亲临老将至,她才选择回国。
而对于父亲,即便见过面,戴柱仍是难以释怀,心有戚戚。
知子莫若母,母亲当然也明白父女反目的根由。
只是当年的一念之差,便酿成了如今的惘然。
当年父亲的一念之差,痛失爱女,到底值不值?
做父母的理应给予子女足够的空间,以尊重和信任来爱护他们。
毕竟,命运总有走向,唯有给予子女充分的选择权,他们才能真正自食其力、追求心中的理想。
生命苦短,面对儿女的未来,父母切不可将自己的期望强加于他人。
子女有权利去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父母的爱则在于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
柴米油盐酱醋茶,皆是生活的一部分,父母当为儿女播撒爱的种子,而非用私心的藤蔓将他们层层束缚。
那些真挚的爱和温暖,将在历经艰辛和成长时慢慢显现。
毕竟,亲情才是人生最后的皈依,即便曲折盘旋,但终将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