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是斗是和?没等到中资回流,印度下新命令,挑战书已发往中国

史镜纪实哦 2024-09-18 15:46:44

最近,印度的一波操作,让不少人看不懂了:前脚刚对中国钢铁下了“狠手”,加征高额关税,后脚就又开始“眼巴巴”地盼着中国投资回归。这唱的是哪一出?是印度真傻,还是另有打算?说白了,还是印度的“小心思”在作祟。

一、高关税背后:印度的“算盘”和“焦虑”

先说这波“钢铁关税”。表面上看,印度是想扶持本土产业,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更像是给中国“上眼药”。毕竟,印度钢铁行业早就“眼馋”中国市场,三天两头就闹着要提高关税,这回总算是如愿以偿了。

9月10日,印度财政部下发了一条最新命令,提高从中国和越南进口钢铁产品的关税,征收幅度在12%-30%左右,这几乎等同于向中国下发了一份“挑战书”。

但问题是,印度自己心里也清楚,这口气出得并不解渴。毕竟,印度经济现在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私营部门投资一蹶不振,外资更是连续两年“跑路”,急需“金主”来“救场”。

这时候,印度就想起了“老朋友”中国。毕竟,中国企业资金雄厚,技术先进,一直是印度市场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二、“投资黑洞”:印度的“两副面孔”

可问题是,印度自己把“路”给走窄了。这些年,印度对中国企业可谓是“两副面孔”。

一方面,印度政府不断释放“利好”信号,又是简化投资流程,又是承诺政策优惠,希望吸引中国资本“回流”。

另一方面,印度政府又对中国企业“严防死守”,各种限制政策层出不穷。一会儿以“安全”为由封禁中国APP,一会儿又以“调查”为名刁难中国企业,甚至还出现了无端扣押中国企业高管的恶劣事件。

这种“翻脸比翻书还快”的操作,让不少中国企业“心惊胆战”,纷纷选择“用脚投票”,撤离印度市场。

三、“印度制造”:没有中国的剧本,印度演不下去了?

说到底,印度还是想在中美之间“走钢丝”,试图以“大国”自居,在国际舞台上“刷存在感”。

但现实是残酷的,印度的实力与雄心严重不匹配。尤其是在“印度制造”战略上,印度政府雄心勃勃,想要打造一个“世界工厂”。但没有中国的参与,这个“剧本”恐怕很难演下去。

毕竟,中国在全球制造业和产业链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印度想要“单打独斗”,无异于“痴人说梦”。

所以,我们看到,印度一方面对中国充满戒心,甚至将中国视为“假想敌”,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认,离开中国,印度的“大国梦”就成了“空中楼阁”。

四、 “既要又要”:印度的“面子工程”能撑多久?

说白了,印度就是想“两头占便宜”:既想利用中国的投资发展自己,又想在政治上“讨好”美国,打压中国。

这种“既要又要”的如意算盘,打得未免太响亮了点。

对中国来说,印度的“小算盘”早就看穿了。中国市场可以没有印度,但印度市场离不开中国。这一点,印度自己心里也清楚。

所以,在这次“钢铁关税”事件上,中国没有选择“忍气吞声”,而是果断亮剑,对印度发起了反制。

五、 中国反制:是时候给印度“上一课”了

中国商务部已经宣布,将对印度部分产品启动“双反”调查,并视情况采取进一步措施。这一招,可谓是“打蛇打七寸”。要知道,印度经济对中国的依赖度远高于中国对印度的依赖度。一旦中国“出手”,印度必将“伤筋动骨”。

更重要的是,中国此举也向世界释放了一个明确的信号:中国不惹事,但也不怕事。任何试图损害中国利益的行为,都将付出应有的代价。

六、 中印关系:是时候告别“幻想”、回归理性了

平心而论,中印两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本应“携手合作、互利共赢”。但印度如果继续沉迷于“大国幻想”,执意与中国“对着干”,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解铃还需系铃人”。印度如果真想改善中印关系,就应该拿出诚意,放弃“两面派”的做法,停止对中国企业的打压,为中印合作创造有利条件。

否则,等待印度的,恐怕只会是更加“尴尬”的局面。

结语:

莫迪的这步棋,走得可谓是“步步惊心”。但中国早已不是“吴下阿蒙”,不会任由印度“予取予求”。中印关系的未来,最终取决于印度的选择。

0 阅读:128

史镜纪实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