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今年的三伏天不一般,“六十年不遇”,什么意思?那么,今年夏天到底热不热,冬天冷不冷呢?快来了解一下吧!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就迎来了今年的三伏天。翻看日历,我们能够看到 ,今年的三伏天是从7月15日开始的,经过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等节气,足足有40天。
计算三伏天的方法,是根据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共同来确定的。例如在《阴阳书》记载:“从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后伏(末伏),谓之三伏。”即便,现在科技这么发达了,我们计算三伏天还是用古人的方法,不信请看日历上是怎么标注的。
“三伏天”是在小暑和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
有人可能会有疑问了,三伏天通常是在小暑和大暑之间入伏,夏季都快进入尾声了,怎么还是最热的一段时间呢?是因为,这段时间主要是吹东南风,而东南方是太平洋和印度洋,空气潮湿,风的潮湿造成了三伏天湿度大。需要说明一点,三伏天”高温、高湿”是中国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北方地区这个时候正处于“七上八下”的主汛期,降雨天气比较多,甚至有些年份会发大水和洪涝。
“初伏”一到,标志着开启了酷热时节,民间由此开始“数九”计算热天。有人看到这可能就会有疑问了,“数九”不是从冬至开始吗?不是冬天的事吗?三伏天数什么九?
其实,在我国古代,有“夏九九”和“冬九九”的说法,只不过是“冬九九”南北方气候特点比较明显,比较受重视。而到了夏天,不论南方还是北方都比较炎热,都会出现高温40℃以上的情况。因此,“夏九九”并没有那么流行。
“冬九九”是把冬至后的八十一天分为九个段落,每个段落有9天,用来更加准确的描述气候特点和规律。
例如,今年的“数九寒天”就是分九个段落,共计81天。其中“入九”是在2024年12月21日这天,2025年3月11日是“数九寒天”中最后一天,2025年3月12日就正式“出九”了。
“夏九九”是把夏至后的八十一天,分为九个段落,每段九天,用来描述气候特点和规律。例如,明代就有《夏九九歌》,是这么唱的:“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拭汗如出浴。五九四十五,头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入佛寺。七九六十三,床头寻被单。八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
老话说“热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伏”就相当于“数九寒天”中二、三、四九的时间,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今年的三伏天“入伏”是在公历7月15日,农历甲辰年(龙年) 辛未月 庚辰日(六月初十),是不常见的,按民间的说法,是“六十年不遇”。
为什么这么说呢?在中国古代的时候并不是用我们现在用的公历和农历,而是干支历法来记日子。干支历法就是用十天干、十二地支按“阳配阳,阴配阴”的排序来记载时间。
“十天干”顾名思义,就是用十个汉字来表示,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是用十二个汉字来表示,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一个天干配一个地支,俩俩配对,就得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交叉配合成60组,故称“六十花甲子”。
按上面“从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后伏”的说法,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初伏)了。
由于天干是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一年365天(闰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数倍,并且,甲辰龙年每60年才会出现一次。因此,今年某一天庚日,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即便是庚日,也不是甲辰龙年。所以,说今年三伏天“入伏”六十年不遇也不为过!
例如,从2011年-2024年这14年里,只有今年(2024年)是在7月15日入伏。例如,2011年入伏是在7月14日、2012年7月18日、2013年7月13日、2014年7月18日、2015年7月13日、2016年7月17日……2024年7月15日。
“三伏天”到了!那么,今年今年夏天到底热不热,冬天到底冷不冷呢?老祖宗早在几千年前就给我们总结出来一套方法!我们可以先把它收藏起来,过后对照一下,看看还准不准了!1、入伏逢单,放火烧山;入伏逢双,水淹谷桩;
2、公伏凶、母伏爽;
3、伏包秋,凉悠悠;秋包伏,热得哭;
4、雨下公伏头,热死老牛;雨下母伏头,三伏穿袄;
5、下破公伏头,晒破狗舌头。下破母伏头,炕头起蘑菇;
6、公伏热死牛,母伏凉飕飕;
7、伏里暖,冬雪大;
8、头伏二伏雨不缺,头九二九必有雪;
9、三伏之中逢酷热,三九之中雨雪多;
10、出伏雨淋头,三九多风雪;
11、出伏无雷雨,十月都无霜;
12、出伏热未退,冬季雪纷飞;
13、头伏有雨、伏伏有雨;
14、雨水淋伏头,晒到末伏尾;
15、伏头有雨,旱伏尾;
16、雨打入伏头,晒死耕种牛;
17、午日起伏头,热到中秋后;
18、伏天雨满塘,玉米高粱响;
19、头伏有雨二伏旱,三伏有雨吃饱饭;
20、晒伏头,落伏尾,高田不用去管水;
21、伏不受旱,一亩增一石;
22、淋了伏头,下到伏尾;
23、伏天雨丰,粮丰棉丰;
24、遇到伏旱,赶快浇灌;
25、伏里多雨,囤里多米;
26、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27、冷在三九,热在中伏;
28、头伏漏,旱死豆;
29、伏里种豆,收成不厚;
30、大暑不暑,五谷不鼓;
31、头伏萝卜,二伏荞麦;
32、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
33、小暑大暑不热,小寒大寒不冷。
三伏天就要到了,我们把这些农谚收藏起来,过后对照一下当天的天气,来验证一下,看看老祖宗留下的农谚还准不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