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爆炸,丈夫烧伤92%仍返回救妻……再次紧急提醒→

江西旅游广播 2024-11-06 12:50:31

近日,河南洛阳

一对夫妻在厨房做饭时

燃气突然发生爆炸

被烧伤的丈夫忍痛回屋救妻子

令无数网友为之动容

上个月,浙江一位母亲在做饭时

遭遇燃气爆燃

全身约60%烧伤

关于厨房用火安全的话题

再次引发网友关注

厨房发生爆炸

丈夫折返救妻后不幸离世

当天,家住河南洛阳的

刘先生和妻子准备做早饭

没想到家中的煤气罐

发生燃气泄漏,一打火突然爆炸

巨大火球瞬间冲破厨房的门窗

情形危急

刘先生第一时间冲出房门

可他发现妻子还没跑出来

已被烧伤的刘先生不顾疼痛

返回厨房把妻子搀扶了出来

送医后

经诊断,刘先生烧伤92%

他的妻子烧伤69%

几天后,刘先生不幸去世

留下了正在接受治疗的妻子

和一儿一女

刘先生的儿子表示

母亲还不知父亲已经去世

她手能动后

写下的第一句话是问丈夫的情况如何

“不敢跟妈妈说爸爸去世了

她让我去看爸爸

我就自己在外边坐一会儿

现在,妈妈还需要进行第三次手术”

看到这一幕

无数网友表示心疼

“太难受了,多疼啊”

“一定要注意安全使用燃气!”

这些燃气安全知识

一定要牢记

燃气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如不规范使用燃气

会产生安全隐患

燃气安全知识一定要牢记!

↓ ↓ ↓

如何安全使用燃气灶?

  定期清理燃气灶

  燃气灶具长期使用后,它的气孔、喷嘴和火盖容易被油污堵塞,从而影响燃气的正常燃烧。用户要定期对灶具进行清理,保证气孔、喷嘴和火盖的通畅。

  检查维护燃气配件

  连接燃气灶的燃气连接管长期使用易老化、龟裂、折断破损。用户要检查使用中的燃气连接管组件有无磨损或损坏,并使用符合规范要求的长寿命软管或金属波纹软管。

  可定期将肥皂水涂抹在管道接口处查漏,如涂抹后出现气泡并不断变大,则说明燃气泄漏。切记不可用明火检查泄漏。

  营造稳定用气环境

  使用燃气灶具时要注意保持室内良好通风,燃气燃烧会消耗室内氧气,因此在使用燃气灶具时必须保证室内空气流通。但应避免强风直吹而引起不完全燃烧或者熄火等异常现象。

燃气泄漏怎么办?

  不要开关油烟机、排风扇等任何电器。

  不要操作各种电器开关、插头与插座。

  不要在室内拨打电话,包括手机、座机。

  不要在屋内穿脱衣服。

在厨房需要注意什么?

  做菜时手机不要放在灶台旁?

  一些人有边看视频边学做菜的经历,但是千万不要为了方便,将手机或者平板放在靠近燃气灶的地方。手机里的锂电池,在过热的情况下会发生爆炸,严重时易引发火灾。

  消毒燃气灶喷酒精?

  酒精作为基础的消毒液,几乎家家都有。但酒精属于易燃物,遇到火星容易发生闪燃,使用时,切记远离灶台及其他可燃物。

  使用面粉时需远离灶台!

  如果家里在包饺子、做面条,使用面粉时需远离灶台,不要随意把面粉撒在空气中,也不要让孩子在厨房里撒面粉玩,一定要注意远离明火。如果面粉不小心掉落到灶台上,要及时用湿布清理干净。

图源:宁德消防

点不着火,就用打火机?

  当燃气灶打不着火的时候,有人会用打火机助燃,然后随手把打火机放在燃气灶旁,这种操作很危险,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

  因为燃气灶多次点火未燃,空气中已经积聚了一定浓度的燃气,此时如果用打火机等明火助燃,容易发生危险。

  如何安全用气?

安装可燃气体报警器

  可燃气体报警器检测到一定浓度的燃气时,会进行报警,同时切断阀会自动切断,保护用气安全。未安装可燃气体报警装置,或安装位置不正确,会无法监测到燃气泄漏,产生安全隐患。

  使用带熄火保护功能的燃气灶

  使用带熄火保护功能的燃气灶具,可以在火焰意外熄灭后,自动切断气源,有效防止燃气泄漏。

  保持通风排烟顺畅

  厨房应保持通风顺畅,燃具和用气设备应设置专用烟道。通风不畅,如发生燃气泄漏,气体聚集易造成燃气事故。

  不得使用非专用燃气连接管

  燃气连接管不能被其他水用、医用等非燃气专用连接管代替。常见的专用燃具软管有橡胶复合软管和金属软管。燃具软管与用气设备关键的接口处应确保连接牢固,定期检查是否漏气。

推荐使用金属包覆管和金属波纹管

软管使用“五要点”

  1. 燃具软管长度不应超过两米,且中途不得有接口;

  2. 燃气软管不得穿越墙体、门窗、顶棚和地面;

  3. 应避免靠近灶台、炉面,避免高温炙烤;

  4. 禁止折、压软管,以免造成损坏,影响供气;

  5. 应定期更换燃具软管。

  不得擅自安装、改装、拆除燃气设施和燃气计量装置

  燃气设备设施安装不规范,易造成燃气设施损坏、漏气等安全风险,影响用气安全,甚至出现着火爆炸等事故,危害公共安全。

燃气安全无小事

务必排查安全隐患

转发提醒!

来源:央视新闻综合大象新闻、国家应急广播、应急管理部宣传教育中心

*本刊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

请联系本人,本人会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