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秦将武安君白起我们并不陌生,秦昭襄王在位时期能为秦国奠定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武安君可谓是功不可没。白起少年从军,担任秦军主将三十多年,征战一生,率领秦军攻取关东诸侯近百座城池。
在伊阙龙门尽斩韩、魏两国联军二十四万,一战成名,闻名诸侯列国。随即渡过黄河,继续率军攻打魏国,取大小六十余座城邑,将魏国旧都安邑以东到乾河的大片土地尽数纳为秦地,进一步奠定秦国东出崤函,进军中原的战略基础。后攻三晋之赵国,一战歼敌数万,取光狼城。
接着南下荆楚,率军孤军深入楚国腹地,重创楚军,一举攻破鄢、郢二都,焚楚宗庙夷陵,攻取西陵、江汉平原,以及长江以北大片土地(楚国西部地区),迫使楚国迁都自保。后继续攻楚,取黔中、巫二郡,进一步削弱楚国实力,迫使其派太子(楚考烈王)入秦为人质结盟,而白起也因鄢郢之战功受封武安君。
不久后因赵、魏两国共同攻打韩国重镇华阳,韩国无力抵抗而向秦国求救,为此秦国援韩,发生了华阳之战。此战白起率军斩赵、魏联军十五万,后赵国派将军贾偃率军援救,结果再次被白起击败,两万赵军被沉溺于黄河之水。十余年后,白起率军攻韩,陉城、野王之战,斩敌近十万,取城十余座。
因白起切断了南阳太行山道,隔绝了上党与韩本土之间联系,韩国惧怕秦军兵锋,为了避战求和,便主动将无力控制的上党十七城献给秦国。结果先后两任上党郡守都不愿降秦,第二任郡守冯亭更是直接率众投赵,私自将上党献给了赵国,而赵王喜出外望,最终下令让叔父平原君赵胜派兵接收上党地。
为此秦赵两国爆发了上党争夺战,而秦国也借此为由顺势攻赵,因战争规模不断扩大升级,最终爆发了长平战略大决战。随着此战进入关键时刻,秦昭襄王为了彻底削弱赵国,一战奠定今后战略格局,于是暗中下令启用武安君白起赶赴长平接替王龁担任秦军主将。
因为白起的作战思想是以歼灭敌方有生力量为主要目的,战比求歼,且为达尽歼目的而强调追击战,直到全歼敌军为止,伊阙、华阳之战就是最好的例子,硬生生追击赵军至黄河,将两万赵军溺亡。而长平决战的最终结果也达到了秦昭襄王的心中预想,赵国先后投入的四十多万大军被白起斩首坑杀殆尽,以赵国全军覆没而告终。
此战之后,赵国实力从根本上被严重削弱,元气大伤的赵国从此再也无力单独与秦国进行全方位对抗,而秦国则凭借此战奠定了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今后只要有足够的时间便能兼并关东六国,完成秦国数代君臣、数以万计秦人付诸努力的统一大业。
然而一生为秦征战,奠定统一战争胜利基础的武安君白起最后却落得一个被秦王赐死的凄惨结局。那么武安君白起死后,秦昭襄王是否有过感到后悔?秦军对秦王下令赐死战功赫赫的武安君是否有不满情绪呢?
从史料记载来看,武安君白起自尽后,秦昭襄王不仅感到后悔,而且还是相当后悔。而秦军对秦昭襄王赐死武安君也会产生些不满情绪,毕竟秦国自变法之后以军功显荣,而料敌如神,战无不胜、威名赫赫的武安君对于秦军将士们来说就像是军神一般的存在,在武安君率领下,他们从不会吃败仗,往往会携军功而享受爵位俸禄。
在秦军将士眼中,武安君就是他们心中向往的不败战神,充满了崇拜敬仰,对武安君之死自然也会感到同情惋惜,为此对下令赐死武安君的秦昭襄王也会产生一些不满情绪,纵然因君臣之分无法流露,但内心之中必定对秦王有所不满。
不过秦军将士对秦相范雎更为憎恨不满,因为武安君虽然是被秦王下令赐死,但却是应侯范雎从中作梗,在秦昭襄王正值气头之上添油加醋,进了谗言,为此秦昭襄王才下令将已经被迁出秦都咸阳的武安君赐死于城西十里处的杜邮亭。而白起死后,不仅秦军将士惋惜,未入军的秦人也心生怜悯,为此各地城、乡邑都开始祭祀武安君白起。
武安君白起被赐死后,秦昭襄王为何感到后悔呢?武安君白起死后不久,秦赵邯郸之战因楚、魏两国派军救援,以及应侯范雎推荐的郑安平率军增援王龁而最终投降赵国后,最终秦国以失败告终。为此秦昭襄王在上朝时不断叹气,并说道:
“寡人听闻楚国生产的铁剑非常锋利,说明其士兵勇猛,楚君的谋略也非常深远。寡人担心楚国正在谋划如何攻打我秦国,如果不做好完全准备,就无法应对突发变化。但现如今武安君已经死了,而郑安平等人又背叛了秦国,外面又有很多敌对国家,寡人为此感到忧虑。”
从秦昭襄王这段话中可以看出他对武安君之死已经感到了后悔,毕竟武安君战无不胜,威名传遍诸侯列国,若武安君尚还健在,中原诸国谁不惧怕秦国,即便想攻秦也得三思后行,绝不敢贸然行动。
接着来看蔡泽(后任秦相,纲成君)游说秦相范雎时所说的其中一段话:“南方楚国土地方圆数千里,带甲持戟之士过百万,而武安君仅带数万秦军就敢攻打楚国,且一战就攻破了鄢、郢二都,焚毁其夷陵。再战吞并蜀地,汉中。后越过韩、魏攻打北方超级强国赵国,坑杀马服君之子,屠四十多万赵军,为秦国奠定了成就帝业的基础。楚、赵都是当时天下诸国中强国,但自从鄢郢、长平之战结束后,两国因畏惧不敢进攻秦国,而这都是因为武安君的威势。”
秦昭襄王又如何不知武安君为秦国立下了赫赫战功,威名传遍列国,有武安君坐镇秦国,天下诸侯谁敢图谋进攻秦国!谁不惧怕武安君威名!为此秦昭襄王感到后悔,不断叹气,在上朝时说道:“如今武安君死了,外面又有很多敌对国家,寡人感到忧虑。”。如果再来一次,或许秦昭襄王不会因一时气愤而下令赐死武安君白起。
武安君白起之死,相比起下令赐死的秦王,秦军将士对应侯范雎更加痛恨不满长平之战结束后,白起本想着乘胜追击,分军继续攻打赵国,直接围攻赵都邯郸,一举攻灭赵国。但由于秦相范雎担心白起再携灭国之功而位列三公在地位上他,于是在赵、韩派使者携重礼前来游说时从中作梗,以秦军劳累需休整为由建议秦昭襄王同意赵、韩割城求和,罢兵讲和。
白起听闻此事后自然不满,从此也与范雎结下仇怨。毕竟别说白起当时已经是秦军主将,秦国顶级将领,就是换做王龁、王陵这些将领也会产生不满。而范雎是什么人呢!那是连瞪过他一眼的人都必将会报复的人, 睚眦必报这个成语最早便是因范雎而引申而出。
“睚眦之怨必报。应侯与武安君白起有隙,言而杀之。”《史记》
自此之后,范雎便不断向秦昭襄王说武安君的坏话,尤其是邯郸之战于秦国不利时,以及武安君说了一句:“秦王不听我的建议,现在怎么样了!”的话后,范雎更是借此发难,大做文章。又加上武安君因预料秦国必败始终不肯赴任邯郸主将,为此在范雎谗言之下,白起被秦王下令贬为普通士卒,并强行赶出了秦都咸阳,流放至秦国早先故地,偏僻的西北阴密。
但范雎这还不算,当武安君被强行遣出咸阳后,范雎又对秦昭襄王说道:“白起被牵走,心里不服气,很不高兴,总说些不满嘲讽之言。”,为此秦昭襄王一时气愤,直接下令派使者追赶,在咸阳城西十里处的杜邮亭追到了武安君,赐剑令其自杀。一代战国名将武安君白起就此惨死落幕。
秦人因为武安君不是因犯罪而死,所以都怜悯、祭祀白起。而秦军将士对下令赐死武安君的秦昭襄王也产生了不满,不过秦军将士对秦相范雎更加憎恨不满,若不是范雎添油加醋进谗言,向秦王不断说坏话,武安君也不会被贬为普通士卒,以至于最后被秦王下令赐死。
结语:应侯范雎虽然对秦国有很大功劳,不过他更多是为了自己,在范雎眼中,只要对自己有利的事就会去做,为秦国出谋划策,也是为了长保地位权势,无计可献时又担心秦昭襄王会诛杀他。
但秦昭襄王并没有因为范雎所推荐的郑安平、王稽叛秦而对他以同罪论处。反而为了避免范雎伤心惭愧,特意下令不让人议论郑安平降赵之事,否则就以叛敌论处,并想办法激励范雎。
范雎却以生病为由辞归封地,结果一语成谶,回到封地后不久便病死。只可惜武安君白起一代名将却因范雎谗言而落得惨死结局!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关注,谢谢大家的支持。
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