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郑洞国前妻想要复合,郑洞国婉拒:我的工资不够她花10天

览特评历史 2023-03-30 22:30:03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4年9月,毛主席在中南海的丰泽园宴客,席上来了好些个老朋友,大家拉家常、谈国事,毛主席很是开心。

但刚刚从上海来到北京,担任了国防委员会委员的郑洞国却一脸沮丧的样子。

毛主席见状,便问到:“郑洞国,大好的日子,你干嘛那么沮丧?”

原来,此时的郑洞国刚和老婆陈碧莲离婚,正孤孤单单一个人在北京。

他看见毛主席家里席上其乐融融的样子,难免会想起自己的家事,心情有些低落。

本是相伴了大半生,携手走过抗战岁月的老夫老妻,为何会走到离婚的地步?

难道是郑洞国做了什么对不起陈碧莲的事?

初识的岁月

1933年,郑洞国初识陈碧莲,他30岁,已经结过一次婚,而陈碧莲还是个17岁的小姑娘。

陈碧莲

面对这样一位如花似玉的可人儿,这位中年丧偶的老兵难免有些心动,乱了分寸。

照片中的陈碧莲举止端庄,眉清目秀,气质高雅,有书卷气,总是穿一件修身的碎花旗袍,长发盘成发髻,齐整地打理在脑后。

那个年代,佳人配将军,是再好不过的组合。

得知郑洞国的心意不久,陈碧莲便答应了他的求婚。

陈碧莲照片

郑洞国的第一任妻子名叫覃腊娥,大他八岁,是他十四岁时,父母做主娶进门的。

两个人生了三个孩子,日子过得挺顺风顺水,彼此之间也是相敬如宾,没有过大的争执。

但对这位比自己大许多的姐姐,郑洞国没有太多的感情,毕竟二人有年龄的差距,而且聚少离多,不曾有多少谈情说爱的机会。

所以,在她暴毙之后,郑洞国才会很想找到一位新人,去重新获得一些情感寄托。

于是,刚从古北战场回来的他,被年轻漂亮的陈碧莲吸引了。

只是,二人婚后感情不太顺利。

战争年代,男人总要在前线出生入死,女人便只能在家里等待男人的归来。

年少的陈碧莲总害怕郑洞国会在战场受伤,经常梦见他浑身是血地跟她招呼,吓得她从梦中惊醒,再不能安然睡去。

1939年,郑洞国随军队驻扎云南抗日,陈碧莲作为随军家属,才终于得以在战场上陪伴他左右。

能亲眼看着丈夫冲锋陷阵,总归比独自躲在家里,听不到前线的消息,要来得心安。

陈碧莲年轻,胆子大,在军中表现积极,那时候还赢得了“怒江之花”的美誉。

年轻貌美的陈碧莲

在军队生活,陈碧莲也很懂得和战士们打成一片。

她从不吝啬给阵亡将士的家属们捐款,甚至会拿出自己的私房钱。

这样的慷慨大方,让她在部队上很受好评,赢得赞誉无数。

1943年,陈碧莲还跟着郑洞国到印度驻军。

这次出行,她只收拾了很简单的一些行李,却在异国他乡一待就是两年。

郑洞国看着妻子风尘仆仆,跟着自己吃苦受罪的样子,心里很不好受,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离婚风波

陈碧莲要跟郑洞国离婚,就是她得知郑洞国要去北京做事情的时候。

当时,陈碧莲还没有给郑洞国生下一儿半女,又觉得自己是南方人,过不了北边的苦日子,索性就想跟郑洞国离婚,独自留在上海,她实在不想再跟着郑洞国到处奔波、提心吊胆了。

当时,陈碧莲从印度回来后,就让弟弟把孩子过继给了他们,一家人在上海度过了相当美满的一段小日子。

他们经常请朋友回家小聚、做客,家里总是欢声笑语,充满了人气。

对于漂流许久的陈碧莲来说,这样的生活才是幸福的。

郑洞国和孩子的合照

但是,两个人平静的小日子再一次被战争打破了。

抗日战争结束后,蒋介石单方面撕毁了和平协定,把郑洞国派到了东北当保安副司令长官,让他继续追击东北的解放军。

陈碧莲看着远去的丈夫,心里很是揪心,一直盼望着他能早点回来,还给他写了一封信,说自己时常挂念着他的安危,以致饮食不安,日渐憔悴。

在这封信中,也可以看出两个人理念的分歧。

陈碧莲是不理解丈夫的蛮干的,说不懂他“不顾性命在干,这是为了哪种?”

后来,她得知郑洞国可能去世的消息,在家哭成了个泪人,完全没了主意。

郑洞国向解放军投降

得知郑洞国还活着,陈碧莲又重获新生的惊喜,没多想就赶紧动身去往了长春,在那里度过了她人生中最寒冷的几个年头。

长春的寒冷和辛苦,也让郑洞国闹了胃病。为了治病,两个人才在1950年回到了上海。

此时,陈碧莲大概会以为他们一定可以在上海度过余生了,没想到郑洞国又有了要去北京任职的计划。

这段要命的东北经历给陈碧莲留下太多的阴影。

在丈夫又说要去北方时,她脑子里第一个想到的,便是两个人可能又要生死相隔了。

她实在不忍心再看着丈夫再操劳受累,于是狠下心来,选择了离婚,长痛不如短痛。

此时的陈碧莲实在是把前景看得太过惨淡了,也没有发现新中国和蒋介石时期的差异。

本来,她可以跟着丈夫在北京迎接更美好的生活,只是她的胆怯和猜疑,让她失去了这一切。

离婚后,陈碧莲很快嫁给了一个姓钟的生意人,婚后两个人也没有生育子嗣。

1960年代,这个生意人因为被发现用非法手段获取钱财,被捕入狱,财产也差不多都被没收了。

后来,陈碧莲虽然等到了他出狱,但是再没有等来生活好转。

陈碧莲和母亲的留影

眼看着这第二位丈夫病逝,她终于步入了人生的低谷,在上海孤孤单单地一个人,再看不到丝毫的希望。

而郑洞国这边来到北京后,在朋友的介绍下,也和一位名叫顾贤娟的离婚女人再婚了。

顾贤娟带着前夫7岁的女儿跟在郑洞国身边,婚姻生活美满,很快还有了两个人的孩子。

郑洞国老来得子,很是开心,可惜顾贤娟也没有陪伴郑洞国走完人生的全程。

郑洞国(左)和第三位妻子顾贤娟(右)

1973年,得知顾贤娟去世后,陈碧莲来北京探望过前夫和孩子们,表达了自己想要复婚的想法。

孩子们看她孤寡老人,很是可怜,心里大都是乐意接受她的,只是郑洞国始终没有说话。

十年后,陈碧莲依旧孤身待在上海。她无法忍受孤苦伶仃一个人的生活,便又一次向郑洞国表达了想回到他身边的想法,但这一次,他又拒绝。

理由很简单,陈碧莲在上海过惯了好日子,他觉得自己的工资都不够她花10天的,实在是养不起她。

旁人都听得出来,郑洞国这话里有埋怨,他大抵还是没有原谅当初陈碧莲执意不肯跟他来北京的旧事。

而且,晚年的郑洞国心里装的大概都是他的第三位妻子顾贤娟。郑洞国曾经给儿媳妇写过一封信,言词里面都是顾贤娟走后的心酸。

他说,顾贤娟的离开,是他人生中遭遇的又一个巨大的打击。

在北京的日子

郑洞国的长孙在接受采访时,谈到祖父的性格,说他心胸宽厚,用兵稳健大胆,所以深得蒋介石信任,也因此一直在黄埔系中被称为“长者”。

在古北战场上,他曾经接到过一道命令,要往后撤。但是,他得知前线伤亡惨重,甚至有将士自杀明志,便又率部队连夜赶了回去。

他看着满山头都是穿着土黄色军装的日本兵,自己把军装给脱了,带着一个排的特务兵,看到哪里有危险,就往哪里冲过去。

就是靠着这一股子的拼劲儿,他们在那一战中打赢了日本人,也为增援的部队赢得了时间。

郑洞国决定向我党投诚,经历过艰难的心理斗争。

一方面是因为蒋介石很信任他,另一方面是他从小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熏陶,觉得要分清尊卑,恪守君臣之道,不敢轻易改变路线。

1948年,东北内战,战况惨烈,郑洞国才最终决定转换阵营。

当时,长春已经被解放军重重包围,他身为吉林省主席,政令却出不了长春的城门,很是焦虑。

郑洞国在长春一困就被困了七个月,手下的士兵们都挨不住了,于是他也起了投诚的念头。

长春和平解放后,党组织又把郑洞国接到了哈尔滨的后方休息,对他很是优待,郑洞国的立场终于有了彻底的转变。

他发现自己的老师邵力子、张治中,他的同学陈明仁都是共产党的拥护者,他也被吸引过来,开始阅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的著作,还有毛泽东选集。

郑洞国年轻时的照片(上中)

1952年,郑洞国在周恩来的邀请下迁居北京,一开始在水利部做参事。

郑洞国本来是不想答应这个邀请的,一来家里妻子不情愿,二来觉得自己年纪大了,也奔波了半辈子,就说自己之后打算去种田,想谢绝周总理的好意。

周总理却依旧盛情相邀,还请来了郑洞国在黄埔军校的老师聂荣臻,以及他的故人李奇中,几个人都力邀他出山。

他们说,祖国刚刚建立起来,正是用人的时候,郑洞国应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大把的经验,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

郑洞国看着这些老朋友,觉得自己的确50岁不到,是应该多为人民做些事情,又想到长春时期周总理和党对他的宽大处理和优待,觉得自己不能“不识抬举”,便答应了下来。

1954年,郑洞国还在毛主席的提议下,开始担任国防委员会委员,算九级干部,工资是二百四十多块钱,有专车,还受到了主席的亲切接见,邀请他吃家宴。

在主席家里,郑洞国第一次切身感受到了毛主席和蒋介石的不同。

在蒋介石面前,他必须得毕恭毕敬、规规矩矩的,但毛主席从来不讲这一套,还拿火柴给他点烟抽,让他感受到了浓重的烟火气和人情味。

毛主席

郑洞国刚到毛主席家里,毛主席就从沙发上站起来,到门口去迎接他,还操着一口浓重的湖南口音喊他的名字:

“郑洞国,郑洞国”,说他的名字真响亮,

惹得叶剑英和贺龙在一边发笑。

毛主席在席上讲他做工人运动时的经验,也深深影响到了郑洞国。

毛主席说,他以前到铁路上,跟工人们说话,工人们都不大理睬他。他后来反省,知道还是自己的问题——架子没有放下来,所以跟工人有距离。

不能老是一张娃娃脸和一副学生装,要真正跟工人走到一起,立场才能真正转变。

郑洞国听了这些话,得到很大的启发,后来也一直在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人民不断奔波。

晚年,很多退伍老兵到他家里找他求助。他忙前忙后给他们寄信,送衣服,拿钱,不遗余力。

公家说,给老兵的钱,公家可以出,不必郑洞国自掏腰包。

他却觉得,这些老兵曾是他的部下,他应当为他们着想,替他们担当,所以总是自己掏钱来帮助他们。

大概也正是有了这样的觉悟,郑洞国才会觉得,陈碧莲未必能跟着他,他那点工资还不够陈碧莲花10天的呢。

1991年,郑洞国在北京逝世,陈碧莲再一次来到了北京看望他。

她曾说,郑洞国是“对人都好,心更好,应该有好报”,没想到会先走她一步。

看着爱人衰老的面容,想起过往种种,陈碧莲应该会很后悔没有跟他去北京,和他携手走完后半生吧。

参考资料:

[1] 刘海儿.长孙忆述:祖父郑洞国后半生的谨慎与平静

[2] 郑建邦,纪彭.祖父郑洞国的后半生[J].领导文萃

0 阅读:101

览特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