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无垠的地球生态画卷中,二氧化碳排放无处不在。能源燃烧之际,油车行驶途中……碳排放都在悄然进行,它的增加是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为应对气候变化,减排迫在眉睫。
减排行动的首要步骤,是对碳排放的精准计量。
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印发《碳排放计量能力建设指导目录(2024版)》(以下简称《指导目录》),内容涵盖了39个关键测量参数/项目、82种检测标准方法、108种测量仪器设备、85项国家计量技术规范、55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
《指导目录》让碳排放计量这项工作不再只是“摸石头过河”,当有了这些检测标准/方法、测量仪器设备、技术规范、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时,碳排放的“细枝末节”有了具体的数字。
减排工作细分到了各个领域。碳足迹、碳标签的认证过程离不开产品生产各环节的碳排放计量数据。碳计量能够有效提升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的可信度,全面提高所有报告方提交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的质量,同时也是碳交易能够公平、有效开展的基础。
碳计量涉及的参数和领域十分广泛,从《指导目录》中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已研制多项检测标准/方法、计量标准装置、标准物质和测量仪器/系统。宏观的碳核算正在向精准的碳计量转变,支撑实现我国“双碳”目标。
激光气体遥测仪溯源装置
当前,我国在温室气体浓度计量领域成功研制多项“碳标尺”,基本达成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精准溯源。以烟道排放领域为例,全国首套烟道流量计量标准装置为企业烟气排放在线监测系统提供了精准量值溯源,使其准确度提升一个数量级。与此同时,可移动差分吸收激光雷达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攻克了开阔空间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时空分布的精准测量及计量溯源难题,实现了对逸散排放源排放量的高准确度测量。
截至目前,已有四家国家碳计量中心获批筹建,分别是国家碳计量中心(内蒙古)、国家碳计量中心(广东)、国家碳计量中心(山东)、国家碳计量中心(福建)。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全国已获批筹建的碳计量中心
国家碳计量中心的建立有助于实现国家层面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在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提升计量数据质量、推动国际合作以及支持政策制定与监管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但在夯实碳排放计量能力建设的过程中,此前因企业、项目业主碳计量意识和能力水平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伪造、篡改、瞒报等碳排放数据造假的人为操作行为。
其中主要涉及三个层面,一是地方政府层面,核算工作无疑增加了地方政府的工作量,且政府自身核算能力有限,碳管理专业人员储备不足。然而,在其发布的碳中和路径与规划中均设有碳减排考核指标,部分地方政府为求表面成绩,不惜进行数据造假;二是企业层面,对于高排放企业而言,减碳迫在眉睫,一方面相应的计量配套体系不完善,一方面企业图省事,选择了数据造假。对于已被纳入碳市场的电力企业而言,减少碳排放意味着减少了配额缺口,减少了购买碳抵消产品的支出,由此进行数据造假;三是第三方核查机构,数据造假让他们在真实核查上节约了时间、精力成本,又满足了企业的诉求。
截至去年年底,国家共查处了2260家有违法行为的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公开曝光457个典型案例,移送刑事立案193起。另外,生态环境部还查处了企业在自行监测方面的造假案件4255件,向有关部门移送了930起涉嫌违法犯罪的案件,起到了震慑和警示作用。
国务院出台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对碳排放数据造假行为的机构与负责人予以严惩,对于情节严重的取消执业资格。
虽然有法律条文约束,但缺乏精准的技术手段进行碳排放核算的话,造假问题可能会长期存在。
由此来看,碳计量体系工作开展得越顺利,碳排放数据造假就无所遁形。
做真实的数据,企业可能前期花费的时间、精力要多很多,但减排的进程,会一年比一年精彩。
造假的数据,企业前期看似轻松,实则担心被查,整日提心吊胆,减排的进程,一年比一年糟糕。